APP下载

产业大脑 :浙江数字化改革的重大创新

2022-03-21黄学胡胜蓉

信息化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脑数字化数字

黄学 胡胜蓉

产业大脑建设是“八八战略”再深化、再实践的重要内容,是浙江省落实数字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由“平台赋能”向“生态构建”跃升的重要路径。通过对产业治理制度的深度重塑,产业大脑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和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实践

大脑是大量神经元组成的高级神经中枢,依靠分布于全身的神经和内分泌作用,支配生物体全身运行。从1969年互联网诞生到21世纪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从网状结构向类脑架构进化,带来前沿科技爆发,云机器智能、云群体智慧等互联网类脑模型产生;从城市大脑,到医疗大脑,再到工业大脑,各类应用于经济社会数字治理的“大脑”蓬勃兴起。随着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精准治理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智能制造、工业4.0等对产业端数据汇集分析的不断深入,产业大脑的建设构想呼之欲出。

产业大脑的内涵定义

产业大脑建设,首先应当遵循系统集成和经济调节智能化的理念,将政府侧和产业侧“两侧”、制造端和市场端“两端”数据有效融通;其次,应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升级和政府资源要素配置、监管、监测、分析、决策提供治理手段;最后,需要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多元协同生态。

因此,我们认为,产业大脑是服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产业治理精准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行业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产业大脑以产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一二三产数据汇聚,形成基于数据智能的模型、算法和工具等,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等融合贯通,促进市场侧和政府侧有效交互,重塑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治理数字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大脑的变革创新

传统的经济调控模式是波浪式的,往往存在“马后炮”的问题。例如对于猪肉价格的调控,存在今天过剩明天控制、明天短缺后天投产的现象,其调控效应存在局部性、短期性等缺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模式必然需要进行革新。

产业大脑就是数字化背景下,政府经济治理方式转变的重大创新。产业大脑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探索系统性、预判式的产业治理与赋能模式,跳出了凯恩斯的分析框架,从宏观调控进阶到真正的经济治理,在新的范式与机制下促进效率与公平的融合。可以说,产业大脑的出现,是时代的选择。具体而言,产业大脑的变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条块分割到系统整合。从政府监管、服务工作的角度,产业大脑秉承“整体智治”理念,打破原先部门和条线分割的工作方式,基于政务数据融通,将土地、财政、能源、金融、产业等各政府职能进行全局统筹。同时,通过省级产业大脑和行业产业大脑的体系化协同,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协同,产业大脑推动局部、细分、区域限定的经济治理方式,向跨环节、跨领域、跨区域的整体联动转变。

二是从单向监管到双向治理。传统市场运行与产业治理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国内外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效率降低;而企业端与政府端的信息不对称,让政府监管行为与市场行为难以协调匹配。产业大脑通过融合政企数据、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数据,变单向的监管为双向交互的治理过程,治理工具与市场工具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修正的闭环;产业实践又与产业大脑学习模型的开发双向促进,进一步提升产业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三是从静态分析到动态研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和内外部市场环境的大数据分析,产业大脑使行业运行、企业经营、产品产销等全过程虚拟建模和数字孪生应用成为可能,能够预演可能存在的复杂市场波动与突发事件,企业能够借助其开展不同战略计划的模拟,政府可以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准备、提前研究精准支持政策。基于产业发展分析研判的动态反馈与持续改进,又能够进一步提升精准产品开发、精准渠道营销、精准风险把控能力。

产业大脑的建设基础

浙江具有深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和数字治理经验,为产业大脑建设运营与机制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部署“八八战略”,前瞻性地提出建设“数字浙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装上了信息化引擎。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数字化“三服务”,从G20杭州峰会“数字经济”新论断到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再到数字经济2.0,浙江省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神,以先行先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迭代创新,以一场场刀刃向内的治理革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赛道、奠定新基础、实现新跨越。

产业大脑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而浙江是全国唯一“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并与工信部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1+N”平台体系基本形成。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supOS工业操作系统入选2020年国家双跨平台名单,累计建成省级平台45家,创建省级平台210家,基本覆盖十大标志性产业链、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行业和主要产业集群。全省“1+N”平台体系共连接工业设备产品5000多万台(套),服务工业企业11万余家,开发集成工业App超3万款,有效推動产业数字化升级。

浙江省正在着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围绕解决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问题开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探索,以新产业、新制造、新场景、新基建、新治理、新机制为路径,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优化数字经济生产力。试验区建设为数字经济系统和产业大脑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创造了更优环境。在坚实的数字化基础和浓厚的创新探索氛围之下,产业大脑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其改革创新的根本在于对制度的重塑。加快产业大脑建设应用的模式与路径探索,就是以制度重塑来推动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实践探索。

产业大脑的基本运营原则

坚持系统思维。人体“大脑”功能实现有赖于整个神经系统的支撑,而产业大脑建设也必须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中枢神经(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感觉神经(工业互联网)、运动神经(数据中台)、神经末梢等类脑神经,形成神经元网络(实现数据交互)和云反射弧(快速智能反应)。因此,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基于系统性方法梳理产业赋能与产业治理的核心业务,建立健全产业大脑建设的目标路径,提出改革事项,开展流程再造。产业大脑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必须构建跨部门的协作机制、统筹跨区域要素资源,研判市场提供技术和应用需求封装的匹配度、贴合度。应充分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系统建设思路,在细分行业产业大脑试点成熟的基础上集成为行业产业大脑,再集成为整体产业大脑。

突出需求导向。产业大脑建设必须从企业赋能和产业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动政府侧、市场侧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实际赋能效应,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广大企业的赋能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在海量数据分析和深度模型应用的基础上,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精细研判转型趋势、精确匹配惠企政策。以解决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辅助中小企业智能决策,驱动流程自动化和业务优化升级,制定满足各类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中广泛受益。围绕政府侧对经济运行、产业发展的精准治理需求,产业大脑必须发挥智囊作用,帮助政府准确把握产业发展难点堵点和产业治理瓶颈,成为提供产业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监管、配置资源要素的重要依据,提升产业治理能力。

维护公共属性。产业大脑作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开放性、社会性、强外部性特征,本质上是满足各产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求的产物,因此产业大脑的建设运营必须强调公共属性,应面向广大产业主体及相关机构发挥公用、公益效应,不断强化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实现数字化赋能的公共价值。同时,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也决定了产业大脑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民营资本参与投资经营,所获得的只是产权范畴内的有限经营权,而非完整产权。产业大脑的所有权属于人民政府,并且应以国资参与建设运营来体现,从根本上保证产业大脑的公共属性。

强化市场运营。产业大脑成功运营的前提,是在公共属性之下保证平台的可持续造血功能,其建设运营不能破坏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并且要同时兼顾政府的公平公共性、建设运营方的参与积极性、中小企业的使用积极性。因此,产业大脑的建设运营应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政府投入要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探索成立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公司,明确多方协同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机制,实现产业大脑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营。鼓励行业领军企业、互联网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大脑赋能体系建设,建立参与民营资本合理盈利的激励机制;积极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从机制上解决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大脑建设运营的难点堵点,逐步形成稳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营造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良好环境。

保持专业前瞻。产业大脑作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新兴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和建设模式都处于持续探索、不断完善中,技术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对产业大脑建设、运营和持续迭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属性,尤其是工业知识的沉淀与应用有其复杂性,细分行业领域的交叉融合更是不断提高对专业知识综合性的要求,因此行業产业大脑建设必须切合相应的技术范式与技术规范。同时,产业大脑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要全面把握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的发展趋势,因此产业大脑的技术维度必须保持领域内的引领性和跨领域、跨学科的前瞻性,保证分析研判和数字赋能行为的及时性、精准性、科学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之江产经智库)

2528500783390

猜你喜欢

大脑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