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未来,我们能做什么?

2022-03-21宋宁刚

莫愁·时代人物 2022年3期
关键词:哲学系中文系长辈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每年9月,我都会迎来一群对大学充满好奇和憧憬的新生。在过了初入大学的兴奋期之后,随着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的展开,我也遗憾地发现,有些学生其实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就我所知,不少学生的志愿填报,是在长辈们的过度关心下完成的。多数长辈首要考虑的是某个专业的当下热度,以及未来就业的走向,而其中,考虑最多的则是就业如何、工作稳定与否、辛苦与否、薪资待遇如何。更有甚者,不尊重孩子的选择,或者不切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在“还不是为了你好”的名义下,粗暴地替孩子填报了志愿,决定了未来。

在课堂上,我曾不止一次地跟学生讲:如果喜歡自己所学的专业,当然好;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但是,你一定得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课——哪怕不是你专业内的课,也一定得尽快去想,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去学习、自我充实。这个寻找的根本,实际上是寻找自己,了解自己,看什么适合自己。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一专多能”,最好不过。这既是自我能力的提高与拓展,也是自我的实现。

我上大学时,就不怎么喜欢自己所读的新闻学专业,所以经常溜号去中文系、哲学系去听课,并且一度想转专业到中文系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转,却在考研究生时坚决换专业,报考了哲学系。在哲学系从硕士读到博士毕业后,又到大学的文学院工作。正因为有这样跨专业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所以我非常理解同学们的困惑。

我的学生,有毕业去做小学数学老师的,也有去做中学英语老师的。这样多元的发展所昭示的,是他们作为个体的无限可能。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想,家长也要多多地支持孩子的选择,哪怕他们的选择与我们的期待很不一致。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正当的选择,与我们期待不同,更值得肯定、赞许,因为他们靠自己活出了出乎我们意料的自我。

在《大学的启蒙:齐文涛、宋宁刚对谈录》一书中,我和齐文涛博士从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出发,从自己作为学生和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讨论年轻人如何自我成长,进而讨论一个社会人如何自我定位和发展的问题。不敢说我们成长、探寻过程多么具有代表性,但是作为出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们一路读书、一再转换自己所读专业的摸索,我相信还是会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希望我们走过的“弯路”,对于年青的学子们,有些借鉴的意义。

对年轻人来说,家庭永远是辅助,更像是机场的跑道,为他们助飞,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翱翔。这就需要他们在成长中,逐渐做到对自己心里有数,从被动的调整,到主动的探求,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2126501705371

猜你喜欢

哲学系中文系长辈
中文系何为?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黄振东作品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
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