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课堂要求下语文“微课程”设计原则
2022-03-21缪晓霞
微课将声音、图片、图像结合在一起,运用媒体优势,生动地呈现各种学习资料。同时,它也具有微型学习资源分点化、问题模块化的特点,能将各种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构筑高品质的课堂,教师就要适当地设计微课程,让学生能进行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让学习变得更为个性化。
一、精致选择,科学取舍
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是精细化设计的课堂,教学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取舍,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设计微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讲清楚某个知识点,选择那些短小精悍,并且相对完整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体现出鲜明的主题。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在建构微课的时候特别围绕“送别诗”设计了一组课件,并采用科学的方式界定了每一个课件的内容。首先将微课分成:“送别诗渊源、主要诗人、经典作品、常见意象、情感的抒发、结构特点”等这几个大类。如在“送别诗渊源”中,介绍了古人交通不便,在离别后很难再会,因此才形成了送别诗这个独特的类别。在“主要诗人”中,介绍了刘长卿、王维、李白、岑参等著名的送别诗作者,并适当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让大家了解他们之所以创作那么多送别诗,和他们长期游学的生活特点有关。在设计“情感的抒发”中,教师展现了写别、恋别、壮别、阔别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同时,还发现“借景抒情”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手法,但是如果将其纳入到“情感的抒发”中,则该课件的内容太多了,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而且“借景抒情”是十分重要的写作手法,故此教学者便将其挪出来,单独设定了一个课件。通过上面的设定可以看到,教学者并没有盲目地在一个课件中安排所有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容量的大小进行合理分配,将具有典型性的内容拿出来,独立成篇。这样学生在阅读微课课件的时候也会特别关注“借景抒情”这一课,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手法。
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要避免将两个彼此之间有关联,但是关系并不大的内容放在一个课件中。因为这样会显得微课课件较为臃肿,而且学生也很难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学习效果不太好。教学者可以根据表现手法、情感、结构等各个细节进行设计,将不同的知识点彻底分开,这样才能让课件内容变得更为精准。
二、点化处理,一课一得
传统课堂一般是45分钟的长度,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中,教学者和学习者要整体化学习,完成某些共同的学习目标。但是微课则不一样,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到10分钟,所以无法承载更多的内容,因此要做到知识的点化处理,确保学生能“一课一得”。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阅读情况选择不了解的知识点,思维的困惑点,进行查缺补漏,所以微课实际上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和拓展。
《范进中举》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它设计的内容比较多,在微课中不可能全部涉及,所以教师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困惑点进行预设,认为学生可能对讽刺的写作手法了解不深刻,同时,他们可能想要了解作者为何对社会怀着愤恨之情,写出这样具有讽刺性的文章。果然,在课堂中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歌颂生活的美好,但是为何这篇文章要丑化主人公呢?是不是因为作者自己没有考上科举,所以心中不平,想要丑化那些考上的人呢?”教学者此时展示了微课课件,让大家围绕“讽刺的力量”探究,在课件中,展示了文章中几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片段,并引导大家思考这些片段是否能展现出社会的真实面貌,是否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由于微課的目标比较专一,所以学生的学习也更为专注,他们很快认识到:“正是因为社会生活有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作者才想用讽刺的手法凸显出丑恶面貌,让大家引起重视。他并非专门为了发泄个人情感,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沉睡的众人。”此后,教学者又让大家自主拓展学习,可以分析一下讽刺的手法有哪几种,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这样大家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更加细致,在阅读中也会自主探究哪些作品运用了讽刺手法。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学者要遵循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因为认知负荷理论中提到了资源有限论的观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次让他们处理大量的信息,那么容易造成信息负载量过大,他们容易产生疲劳,学习效果不好。但是如果能分解成微小的学习单位,频繁地重复相关的知识点,那么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三、问题引领,深化思维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思维的主动性还不足,很难自主进行探究。所以教学者要利用微课提出问题,用问题引领大家思考,让其深化思维。教师可以采用一课一问的方式,在教授一个知识点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深化思考,并牵连出另一个知识点,这样不仅能让大家深入思考,更能让微课课件展现出序列性,提升教学效果。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师围绕人物形象、文本脉络、作品主题思想、语言特点、叙述角度、社会原型、象征意义等几个角度入手,分别设计了微课课件。这些课件看似彼此无关,但是却通过思考题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教学者首先展现的是“人物形象”的课件,展现了孔乙己、酒店掌柜、“我”等人物形象,让大家看到作品呈现出来鲜明的人物,在这个课件中,生发出了三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进行自主探究。“这些人物形象为何让人印象深刻?是否因为作者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你能否以某一个人物为例子,分析一下作品的语言特点。”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继续阅读“语言特点”这个微课课件。“这些人物形象是否有自己的社会原型呢?你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多少?”这个问题让大家阅读“社会原型”这个课件。“作者为何要塑造‘我’这个形象呢?这里的‘我’是否就是作者自己呢?”这个问题让大家阅读“叙述角度”这个课件。此后,学生又在其它问题的引导下,继续探究。如在阅读“社会原型”这个课件后,学生需要思考:“这些社会原型是否体现了什么象征意义呢?”此问题将大家引导向了“象征意义”这个课件。由此可见,合理地设置问题能将各个微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大家的学习效率。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师要先围绕学习者进行学情分析,预测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然后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融入到微课课件中。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找到思维的切入点,进而更主动地探究,提升阅读效果。
四、线性排列,形成体系
由于微课将课文中的知识点分解成了一个个微小的点,所以如果这些课件无序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大家必然被“海量”知识吓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难易不同,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筛选,自主学习也会有困难。所以教师要采用线性排序的方式,将相关联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按照难易顺序串联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有助于学生逐个突破。
《社戏》的教学目标是让大家了解作品中的童趣,体会儿童之间的纯真情感,同时还要让大家了解各种描写手法,但是如果一次性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灌输给学生,则大家感到学习的内容太多,难以接受。所以教师便在微课设计中采用了线性排序的方式进行设计,首先用大家学过的课文作为例子,展示文章的片段,唤醒大家的回忆,此后要求大家总结归纳,说说这些描写方法的特点是什么,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一点,最后再让大家在《社戏》中寻找例子,看看本文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描写手法,并结合人物的情感进行分析,看看作品是否展现出了童趣。这样的微课课件体现出了“总分总”的线性结构,学生首先要思考一下哪些手法能让文章更为生动,其次则按照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次序分别论述,最后则要将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如此学习形成了一个序列,学生能结合自己感到困扰的地方重点分析,如有的学生对心理描写的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就可以特别调出相应的微课阅读。
传统教案讲究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其实微课课件也要注意这些关键点,不仅如此,还要注意运用结构化设计的方式,将各种知识点按照线性顺序排列。这样的教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更尊重认知学习规则。
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没有细化学习目标,也没有分析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更没有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如果能利用微课程,将各种知识点“点化”呈现,并串联起来,进行线性排列,则能讓学生更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而满足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
缪晓霞,江苏省如皋市下原初级中学教师。
355950058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