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对话式阅读,理解《社戏》的语言艺术

2022-03-21吴国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喜社戏初中语文

对话,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或方面基于平等展开的交流,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展开对话式教学是对新课改要求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被动接受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赏析文本语言艺术、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和动态发展,能够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社戏》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小说体裁,以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少年生活经历,展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文本主要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阅读的重点在于讨论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增加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動及其价值的了解,深刻体会作者情感[1-2]。此文最初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是鲁迅早期经典作品之一,文本以平桥村一群淳朴可爱的孩童为主角,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还未遭受宗教礼法的束缚和封建思想荼毒,充满了孩童的特点和童趣,文本中的语言描写更如“豆麦与水草”,给人清新、惬意的感觉。

例如,双喜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笑着埋怨双喜等人偷豆不肯好好摘,踏坏了不少,双喜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话语中充斥了孩童的骄傲、霸道和稚气,先坦然承认豆是自己偷的,又声明豆是请客用的,请客是光明正大的事,便也不算偷,不理亏。这些语言看似平淡,细品却意味深远,精彩纷呈,更如鲁迅先生说过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其中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足以说明鲁迅先生对作品的严谨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的农村生活乐趣,引导学生详细品味文本语言和多种表达形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交流,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3]。

一、在课堂交流中倡导平等对话

《社戏》属于小说体裁,传统阅读教学以释题、梳理故事情节、开展人物形象分析和布置课后作业为主,将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包括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八公公等,并在课堂结束后要求学生依据课堂中学到的人物描述方法进行写作练习,整个课堂按照教师设计开展,属于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依照教师思路进行学习,不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4]。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落后时代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核心目标,辅以教师指导点拨,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给文本划分层次,并说出不同部分的主要内容,以及围绕看社戏这一行文线索,发生了哪些事件?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归纳。学生阅读结束后,指出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我”随母亲归省的乡村生活和去赵庄看戏的前因,“我”与小伙伴去看戏全过程、看社戏余波及怀念之情,在这期间发生了钓虾放牛、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事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与同伴合作阅读和分析。针对文本中诸多矛盾问题,可以采用师生互问互答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发表意见,提出疑问,教师进行恰当引导,解答学生疑惑,而不是采用直接将问题答案摆在学生面前的方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有了充分自我表达空间,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教师也不高高在上,转变为“班长”或者“伴奏者”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有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对话

一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社戏》中描绘的众多景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学生难以快速、真正融入其中,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音乐或者应用VR虚拟技术,让学生切身感受乡村月夜美景和乡土情趣,了解社戏这一民俗活动开展内容,体会人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的情感和价值,给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5]。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童年》这一歌曲,通过音乐和图片让学生回忆起童年生活的美好时光,让学生亲自讲一讲童年趣事,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时,如月夜行船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一美景,在朗读结束后,与同学描述自己想象的月夜行船情况。

二是,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设置问题情境。《社戏》是一篇充满矛盾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合理区分主次问题,设计问题逻辑,与学生开展深度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核心问题。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将无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沉闷[6]。例如,作者在前文中说戏不好看,豆也不好吃,却在最后说道“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作者描绘的重点可能不在“戏”和“豆”上,而是在平桥村时发生的事情和相处的人物。随后,教师分别抛出几个问题,文本中重点描绘了“我”对与小伙伴一起看社戏的经历和感悟,具体是哪一部分?阅读全文,结合内容思考社戏到底好不好看?那夜的豆子和六一公公送的豆子有什么不同?作者认为戏不好看,豆也不好吃,为什么却在结尾处表示对那夜豆和戏的回味和独特情感?借助教师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及与文本开展对话的渴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问题探究情况,对文本进行适当变形,通过学生的前后比较,让学生对文本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与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在品味语言时开展辩论对话

在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实际开展过程中,争辩研读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开放式课堂的建立,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辩论中展现个人独特思维和个性,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强调,在教学中“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初中生年龄较小,社会经历少,教师无法用自身体验替代学生,也无法将个人感受强加给学生,只有善用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阅读情感,促使学生充分思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可以根据双喜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这一人物开展辩论,学生A认为,双喜是好孩子,他聪明机警、反应灵敏、考虑周全、充满自信,当作者母亲担心没有大人陪同会有危险时,双喜站出来打包票,说出“船大、迅哥儿不乱跑、识水性”这三个理由,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显示出了他的聪明和稳重;学生B认为,双喜是坏孩子,因为他偷豆子,还狡辩,不认错。通过这种辩论形式,能够进一步挖掘人物特点和性格特征,也便于学生展现个人思维和个性。辩论结束后,教师要避免给出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的答案,给学生充分鼓励,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关注学生阅读体验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对话式教学,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推动学生有个性地对文本解读和创造,对学生学习效能提高和心理成长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当全面落实新课改要求,树立现代化阅读理念,重视学生阅读个体性这一特点,分别在课堂交流中倡导平等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兴趣对话、在品味语言时开展辩论对话,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日.刍议核心素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落地的视角选择——以《社戏》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8):7-10+129.

[2]肖东志.“文内文外”二重视角下的全面化文本解读——以《社戏》一文的讲解为例[J].华夏教师,2019(26):76-77.

[3]杨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优秀文化教育的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社戏》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11):52-53.

[4]王晶莹.《社戏》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内容重构研究[D].河南大学,2020.

[5]金卫强.以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完整学习——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Z2):19-22.

[6]黄世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赏析——以《社戏》一课为例[J].散文百家(理论),2020(07):162.

吴国干,福建省福鼎市第六中学教师。

3332500589250

猜你喜欢

双喜社戏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羊跑羔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