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政治教材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2-03-21王振涵
王振涵
摘 要: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载体,推动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对于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重要意义。通过理清教材一体化基本内涵,提出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三个维度,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思想政治 教材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4.035
教科书是全国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积极推进思政专业课教科书一体化建设工作,对构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专业课一体化,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一、教材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新时代大中小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注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生命规律的前提下设计教育课程,以完成学校各个时期不同阶段课题内容和目标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并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
教材一体化建设是教指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不同学段或连续多个学段内围绕着相同的根本任务、本质问题,统筹规划课程教材建设,构成了由浅入深、层次递进、螺旋向上发展的课程目标与知识架构。课程标准是国家标准化教学课堂的主要指导文件,规定了学校教育课堂中的课程特点、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等,是学校课程编写的理论基础。课程教育资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学规范制作并提供给学习者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是学校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所以文章要深入研究教材一体化建设问题,不但要探究怎样科学合理地规范课程标准、整合编写教材内容,还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让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构成的教学合力,共同推动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
二、《道德与法治》与《思想政治》教材一体化的必要性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政教育课的建设工作,并做出了许多重大决策部署,思政教育课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积极推动教学一体化建设,编写好了思政课程讲义,是适应新时期思政工作课改革新要求、增强思政工作课有效性、顺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
1.新时期思政课改新的要求
近年来,中学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然取得了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不足处和问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面临着新趋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区和高校对思政课重要意义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内容不够生动,师资选配与培训工作还出现了短板等。
2.提高思政课效能的需要
如何让广大青少年深入地理解教师们所传授的思想基础知识,形成有逻辑的思想认知体系,进而更自觉性地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思政课成效的主要体现。同样,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思政课教材中,照本宣科、方式呆板、内容空洞说教等现象依然存在。而产生这些现实问题的主要因素也不少,初高中思政治课教材长期存在的编撰不同步,修订版多样、与课程目标不衔接、与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等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3.符合教育教学基础规律的特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认为,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要符合中小学生政治思想品质养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传统教育教学基础的基本规律,首先就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处在意识形态初级阶段,教师关注情感而轻理论知识,所以学校更喜欢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则逐渐从意识形态转变到了抽象式逻辑思维,更加理性地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所以,思路政治教育的教学发展必须要坚持中小学生思想品格养成的基本规律,按照中小学生思想认识、心理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合理展开。受教育者对于一个人具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社会道德意识等的内部转化过程,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历多个从情感认识到道德理性认同的过程。所以,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中,思政教育课往往都会使用学生曾经学习过的知识,而怎样避免热炒冷饭,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是思政教学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问题。
三、《道德与法治》与《思想政治》教材一体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部门统筹安排不合理,缺少对教材统一整体规划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课程执行、课堂教学评估等方面提供指导。为了实现初高中课程的合理衔接,首先要求在初高中课程标准之间能够科学、统筹。随着时间的进展,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转型发展,国际形势不断变迁,科学技术与信息更新换代,思政教学也必须适当地体现时代特点,突出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过,在现实政治学科教育课程中,初高中教学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工作并不同步,这也为课程的有效衔接造成了一些障碍。
這种不同步表现在,一是初高中课程标准更新不同步。初中现行的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中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同教学阶段教材国家标准颁布的日期不一致,因此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所贯彻的教学宗旨也不完全连贯,而这些都给对于课本的教学和与教材的合理衔接的教学指导造成了一些影响。二是初中阶段的教材与现行课程标准不一致。2016年相关部编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就在全国推广,而新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却还未推出。所以,初中课程标准和现有教材不匹配,目标与内容不对应,这就使得课程标准的引导功能弱化,给中学《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实施教学提出了疑问,也为初高中课程衔接的具体实施造成了影响。
2.政治学科教师对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素养不够
教师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直接实践者,可以针对学校状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加以增补、修改。所以,教师对初高中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一体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使用的有效性。
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融合以单向灌输式教学为重,即由教育工作者单方面灌输知识,由教师被动进行对其灌输教育。由于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效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而当代初高中学生们一般都对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交叉融合的全新意义持有积极接纳态度,并渴望转化为以往这样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重的教学方式,并能够参与其中。而在此基础上,当我们对初高中学生更喜欢何种授课方法展开研究时发现,学生们也比较倾向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来看,初高中阶段是中国学生智力发展和思想发展的最高峰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水平、学术兴趣,或是在思想发展方面都出现了急剧的转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对此重视不到位,或者对学生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得不彻底,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出错误预判。
初中生的思考方法以形象思维居多,属经验型学生经常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和行为习惯展开思考活动,对新奇事物产生兴趣,此时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不足,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机械记忆居多。而高中生的逻辑思维逐渐偏向于抽象思维,不但记忆力在迅速提高,而且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学生逐渐会从问题的各个视角和各种层面出发,逐渐能够理性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初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专业素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复习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习惯于由教师传递知识点,逐渐形成了“教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以为中学阶段听讲、背书就可以考到高分,但这对高考考试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高中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地学习基础知识,从而形成了“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下复习”科学的复习方式。而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最合适自己、适应高中政治难度与强度的复习方法,如此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更符合中考的复习节奏。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一体化建设路径
1.健全的课程建设系统,可以确保整个课程体系的更新同步
首先,相关部门要适时成立全国教学委员会思政工作教育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以整合我国新时代大中小学的思政与德育课程设置资源,并整合全国思政教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编纂,为全国各不同学段思政工作课程教材编纂队伍提供了协作沟通的平台和统一组织的保证。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国家相关部和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都要全面注重并关注于委员会成员的遴选与培训工作,实现教学内容编审委员会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形成促进教育课程持续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并积极推动教育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
其次,已经建立了比较合理的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工作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法律保障机制,立法机关也可以从有关的思想教育教学法规中,确定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政工作教学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法律地位;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统筹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纲领文本,以确定各级党委和地方、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高等学校内部也可按照各自实际组织促进课程整合研发的沟通协作机制等。
2.建立高校教师集中备课机制,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相关部门要协同学院共同构建校内、校际的高校教师集合备课平台,以提高市辖区内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挥。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集体备课管理制度。以备教组、科研组为基础,规定全体教职工每日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按固定时间、地点、教学方法,由集体备课组长负责,并依据我国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内容、教师资源,生成集体备课物料。另外,地方相关部门的政治教研组也负责协调同学段与邻学段在学校的集中备课活动。一是聘请专家学者领衔主讲,或由思想政治教学知名专家指导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或由德育教学领域专家指导教师集中备考,或上示范课。二是市县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带头人演讲,为教师们进行教学借鉴。三是由不同学段的备考小组进行分类说课,交流本学段课程思想框架与逻辑系统,为其他同学段、邻学段的教师们提出初高中课程比较研讨素材。
3.培养教师综合素养,统筹规划教材内容衔接再好的教學内容脱离了教师的具体实践运用,也无法实现教科书的人生价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处在有关颁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提出意见时提出,高校的各个学段教材都要纵向衔接、逐层递进,专业、课程之间协调互动。正像毛泽东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了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也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教科书作者必须针对学校实际状况,整理好课本具体内容,将学校课本的教育内容体系转变为课堂教学体系,并针对初高中学生的知识特征,对其加以全面的理解、转换、加工,从而开展递进性的教育课程。
其一,针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重叠现象,尽管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叠是有层次性的,但能够保证课程整体的结构,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但是尚有一些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并不能反映难易梯度,很容易使学习者受到反感与抵触,从而削弱了学生对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们需要在课程中实施探究递进性的教学模式。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与《思想政治》等课程中都将法律要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但八年级下册的法律专册课程中则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法律规范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因此教师们需要通过学生现阶段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指导学生从法制基础和个人生存的视角培养法制意识。高中的《政治与法治》教学,也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和我国基本制度的产生过程与发展,教师们必须很自觉地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中国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的法制发展情况,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为主、依法治国基本理念的有机共同统一出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认知和了解。
其二,针对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断层现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适应教材内容。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并没有涉及哲学要素的内容,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学习时突然变成了学生学习重难点,目前在初中教材中添加哲学要素内容显然是不现实,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的哲学思维。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学序曲》一框提出中学生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可以告诉学生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参考文献:
张耀灿、郑永延、吴浅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1750058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