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强财源建设的思考

2022-03-21李文杰

北方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突围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当今外部形势恶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前有发达县市发展遥遥领先、后有过去落后縣市在国家扶持下日益赶上的形势下,要在夹缝中寻求突围,需要通过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依靠创新、调整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城乡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以促进自身快速发展。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    财源建设    突围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面临的不利环境

(一)受疫情冲击、整个世界经济衰退,外部环境持续恶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重大危机,世界经济衰退,金融风险增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等国家不断去中国化和全球化,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我国虽率先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西方国家逐步复工复产,出口增速也会出现边际放缓,未来会更加艰难。

(二)国内经济增速趋缓,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疫情也对我国经济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我国虽率先实现经济增长,但下行压力增大,2021年第三季度的GDP增速已回落。消费难以启动,投资边际效应下降,受煤炭、原材料等价格飙升,限电限产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微薄,经营困难,未来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多转型困难、发展缓慢,财源建设异常艰难

1.资源枯竭,财源支柱坍塌,改革滞后,收支结构不合理,致使收支矛盾激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过去主动依赖资源,资源枯竭后,支柱财源坍塌。另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体制改革滞后,收支结构不合理。我国实行分税制后,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金融危机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取消农业税、实施“营改增”、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门槛降低、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扩围等措施,使主体税种税基缩减。应对疫情又大规模减税降费。但支出不断加码,扶贫、三农、教育、环保等“补短板”增多,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均需县市配套,医保、养老标准提高,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也要县市财政兜底,致使县市收支矛盾激化,捉襟见肘,大多沦为“吃饭财政”。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加困难,不仅收入减少,还要治理沉陷区、恢复环境,安置矿山关闭的下岗职工,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更无力推进财源建设。

2.资源枯竭,优势转化为劣势,自我发展能力弱化,后续财源增长乏力。资源型城市也曾风光过,资源丰富、财力充足、GDP排名靠前,一些干部群众便忽视财源建设。待资源枯竭,又依赖国家,产生“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财源培植研究,生财聚财动力不足。而且,资源型城市多处山区或边远地区,发展路径单一、多是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市场化程度低、经济转型迟缓。资源枯竭后,矿山关闭、职工失业,城市自给率较低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弱,“造血”功能日趋弱化,财源建设也就日益艰难。

3.国家经济增速趋缓,转移支付压力加大。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由高速变为中高速,疫情期间,甚至变成低速乃至衰退。为应对疫情,国家既要减税降费,又要加大对公共医疗、应急管理等领域投资,难有更多财力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4.财源结构单一,税收集中度过高, 基础极为脆弱,财源建设后劲乏力。资源型城市的财源过去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产品多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弱,发展空间狭窄,还易受政策影响,一旦市场或政策波动, 就易陷入困境。其次,资源型产业一次性税源占比大,没有可持续性。资源枯竭后,转向发展房地产业,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出让金的一次性,也使财政收入不可持续,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财政大多陷入深渊。再次,资源产品属于初级产品,其价格上涨,下游产品会跟着涨,为稳定物价,国家就要抑制其价格。最后,资源性产业属于投入型产业,科技含量低、乘数效应小,产业的关联性、辐射性不强,难以产生综合效应和引领带动作用,后继财源难以为续,后劲乏力。

5.资源型城市一业独大,经济转型困难,历史包袱沉重,替代产业难以跟上。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困难。首先,资源开采一次性投资大,设备、钻井、洞道、房屋等资产利用锁定性高,难以回收或转作它用,产业结构刚性,转型困难。其次,历史包袱沉重。国企改革后,原有社会职能交给地方,但这些转接过来的单位和人员吃惯了大锅饭,效率低,历史包袱较重。还有,改革开放后,因资源开采见效快,易致富,致使私营、个体小矿迅猛发展,其“掠夺式”开采使地面沉陷、房屋开裂、河塘干涸,治理“后遗症”需巨大财力。资源枯竭后,矿山关闭,职工失业补偿、养老保险、医疗救助、就业再就业等,让财政压力巨大。再次,由于资源枯竭,财力紧张,难以增加投资,既使接续产业无法跟上,也使资源优势难以挖掘利用。如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本可转化为资源,却多废弃不用,即使有企业开发也散而不强,技术层次不高,缺乏精深加工,难以形成替代产业。此外,培育支柱产业需长期持续投入,待资源枯竭再发展往往为时已晚。

6.资源型城市往往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招商引资困难,财源建设条件较差。近年来,我国消费难以启动,出口不利,投资就成了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但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薄弱,城镇发育不全,人口聚集少,企业招工特别是技术熟练工人难招,致使招商引资困难。当前政府转换角色,由重投资转向重监管与服务;国有企业也把投资重点转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而资源性枯竭城市往往缺少这些行业,难以得到青睐;民营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融资难融资贵,也无力增加投资;建立“两型社会”对招商引资有严格的环境要求,很难引来外资,更难形成配套。而产业需要集聚,若上下游产业不完善,相关产业不配套,生产成本会很高,投资方就不感兴趣。由于缺乏大项目大产业支撑,资源枯竭城市的财源建设往往难见成效。

7.资源枯竭,入不敷出,对创新的投入不足,难以提高财源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创新是财源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资源枯竭城市往往对创新投入不够。首先,资源开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销售原矿为主,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热情。其次,风光时不想投,资源枯竭想投又无力投。其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深精加工的产品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少,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不足。再次,资源开采见效快,而创新投入时间长、见效慢、风险大,导致资金大量投入资源开采,而重复投资易使开采失控,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导致税源萎缩。随着资源枯竭,创新投入少的弊端显现,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转型缓慢,新经济、新业态很少,经济增长和财源建设的质量与水平难以提高。

8.资源枯竭,滋生乱罚款、乱收费现象,使财源建设的环境受到影响。实行分税制后,流转税的大部分集中于中央,地方财政多来自零散小税,额度小、稳定性差、征管难度大,致使县乡财力严重不足,捉襟见肘。加之资源枯竭,税收减少,一些地方和部门便从自身利益出发,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既损害了政府形象和权威,又挫伤了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的积极性,破坏了税源涵养和财源建设的环境,让外商望而生畏,根本不敢来投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财源建设更加困难。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财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与组织优势,加强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积极部署,评估各项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统筹解决财源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转变观念,不等不靠,增强危机感与忧患意识

应充分认识财源建设的紧迫感,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自救,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发展接续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摆脱资源依赖,实现产业转型和困境重生。

(三)依靠创新,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打造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要加大投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融合的新机制, 使科技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变为内在动力。培养一批特色优势突出、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实力强、业绩优、品牌响、纳税多、污染少的优质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经济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为财源建设增添强大实力。

(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经济

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升资源开采与深加工的水平;要按照有利集聚、彰显特色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既培养一批龙头企业,拥有“拳头产品”,争做细分领域的“冠军”,又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求成为“配套专家”,推动其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引进现代技术对煤粉灰、矿渣、废气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利用,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稟赋打造特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要加强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引导同类企业向相应园区集聚,相互配套,形成项目集中、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和资源集约新模式,促进产业孵化和关联发展、规模发展、层链发展、集群发展。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推进财源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要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这就要积极发展经济,拓展税源,这是根本之策。其次,要加强征管,保证应收尽收;并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坚决压缩行政一般性支出,严禁兴建楼堂馆所和铺张浪费,减少零散、低效、盲目支出,挤出财力搞财源建设。再次,制定奖补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财源建设投资渠道;通过专项资金对有关重大项目加大扶持;对新开办转型企业和接续产业给予所得税减免;设立专项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以发挥财政的“撬动、放大”作用,激活社会资本发展接续产业。最后,要积极向上反映困难,强化与上级对口部门的项目对接,积极筛选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以便于对接上级的规划与项目安排。

(六)建立奖惩机制,强化激励作用

要建立奖惩机制,对各部门、单位、企业在财源建设的投入、表现进行考核监督,对给予的资金不用于转型发展或效果不明显的要淘汰出局;成效明显的在经费安排上要给予倾斜;贡献突出的单位与个人要给予奖励,对税收贡献较大的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或其他投资性补助;充分利用产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使其深耕细分市场,增强创新实力。

(七)深化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专题调研和问题排查,发现问题列入清单,领导亲自抓,直到解决为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服务方式,鼓励万众创业。要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转变支持财源建设的方式,变直接投资为间接扶持,变资金扶持为机制引导;通过税收返还、税费减免、信贷贴息、以奖代投等优惠政策,并与金融、土地、价格等政策相配合,给予企业政策和资金扶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建立领导定期联系制度, 及时了解企业困难, 为其排忧解难。通过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促进产业转型和财源建设。

(八)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与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不断完善供排水、能源、通信、“三废”处置等基础设施,完善国有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制度,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要整合区域内城市资源和资产,加强对城市空间广告、道路桥梁冠名、大型公共设施等市场化经营,拓展财政增收渠道;要借集体土地入市东风,精心谋划,使其成为城市建设新的突破口;要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以镇、村为单位的特色经济,推动乡镇财源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九)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经济产业

农产品不易保存,农户经营小而散,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弱,容易因价格波动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增产不增收。要改变这种状况,既要为农民提供信息引导,又要发展商贸物流产业,让电商、快递进农村,这既有利于农民扩大销路,增加收入,也有利于扩大消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电商、网红直播等新兴经济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培育优质税源,形成拉动经济与税收双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姚玮,李文杰.“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推进财源建设——以耒阳市为例[J].北方经济,2020,(10).

(作者单位:耒阳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康伟

3939500589250

猜你喜欢

突围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学员团突围战(上)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看这家医院如何突围
上微突围战
从雾霾中突围
饿了么突围
第二部 资源“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