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03-19孙林梅
孙林梅
摘 要: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该遵循的原则,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相应启示之处。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流动 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172-02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但仍然缺乏足够的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众所周知,日本资源贫乏,但工业发达,在战后的短短20年内,就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发达国家,它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主要是由于提倡教育、尊重科学、注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造成的,其完备的教育体制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以及政府、大学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值得我们借鉴。而高校是创新型人才比较集中的地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合理流动,也有利于产生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是对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本文对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设计都应该有其精确的内涵,都能代表具体的指向,而不应该有模糊的内容。不同级别的指标以及同一级别指标下的各个子指标,都是相对独立,而又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指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目的性原则
任何评价指标体系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不例外,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的绩效。
(三)全面性原则
要对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进行全面考量,以便能够解决问题。全面性原则要求从不同的方面用若干个指标去测评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因此,本文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构建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可行性原则
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量考虑选择信息量大、简明易懂、易于操作、易于量化的指标。各项指标应切实可行,各项指标数据的应该具有可得性。同时,构建出的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从根本上保证评价工作的开展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从自评和他評两个角度构建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自评的角度来看,包括:个体经济收益/损失,具体指标是经济待遇提高(如工资待遇福利待遇提高);个体环境收益/损失,具体指标是工作环境改善(如交通条件、办公条件、人际关系改善等)、生活环境改善(如住房条件、空气质量改善、业余活动增加以及方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个体成长收益/损失,具体指标是个人发展空间拓宽(如培训机会、个人发展机会)、工作主观能动性提高(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成就感增强(如工作得到认可、获得提拔)。从他评的角度来看,包括科学研究具体指标是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专利以及论文、专著、收录;人才培养具体指标是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博士硕士以及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具体指标是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研发基地建设(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构建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基本涉及到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主客观方方面面的变化,虽然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的采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至少从体系结构上看,还是比较完整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基于此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从官方统计网站以及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计算出创新型人才流动前后评价分数的差值,此差值即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带来的流动绩效。
三、结论与讨论
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估是创新型人才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分别从自评和他评两个角度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涉及到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主客观方方面面的变化,从体系结构上看比较完整。此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了解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现状中的优势与不足,为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创新型人才概念的不断深入和普及,随着统计指标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将有机会提取和考察更多反映创新型人才不同层面流动绩效的指标,更全面地反映创新型人才流动带来的区域绩效、组织绩效和个体绩效。因此,本文构建的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高校人才流动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完善的。
构建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后,需要进一步采用相应的评价模型对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绩效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客观反映出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所带来的绩效。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指标权重处理方法。评价模型上,比较合适的有:适配度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等。指标权重处理方法上,比较合适的有:AHP、ANP、熵值法、突变级数法等。为了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也可以将多种评价模型以及多种指标权重处理方法结合起来用,进而作比较分析,限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篇幅的限制,这是笔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高校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高校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才流动早已是常态,并且高校之间“挖人”、高校人才“跳槽”的现象也已屡见不鲜。近些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为了拿到“双一流”建设指标,在人才上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但是高校教师正常流动中遇到的困难被关注程度还不够。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教师实现正常流动往往比较困难,哪怕这种正常流动可以给教师本人以及流动目的地单位带来较大的有利影响。即使是普通高级职称人员的流动都相对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博导、院士等杰出人才。像教授、博导及其以上高校教师,这些创新型人才流动往往对高校而言就是人才的流失,所以所在高校会千方百计阻碍这些创新型人才流动。因此通过制定某些措施,便利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合理流动应该成为今后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相.基于政策红利的区域创新型人才流动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4(05);46-51.
[2] 杨天泽,王龙.创新型人才流动评价及开发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38(04);361-365.
[3] 张树俊.论创新型人才流动管理效能建设[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1);45-48.
(作者单位:山西交通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37595019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