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及困难的研究
2022-03-19尹越
摘 要:2020年作为精准扶贫的决胜年,承载了太多中国人民与我国领导官员的期待。已经临近精准扶贫工作的尾声,越来越多基层群众、干部开始屏息凝气,奋斗拼搏,希望为日益强大的祖国在帮助苦难同胞脱贫致富的工作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众所周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化工作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立足于现实,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极大比例。改善乡村环境,针对乡村现状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提升我国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精准扶贫成果满意答卷的上交,精准扶贫工作越来越值得研究和探讨。文章对精准扶贫工作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仍存在的问题和可能改进的方式进行探讨并表达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保障;医疗;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2)01-0030-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1.030
1 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的概念感知
1.1 精准扶贫的概念与由来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的概念产生的,相比于广泛的、指标式的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具体状况和贫困户的不同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扶贫工作,是新时代精准化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于湘西考察过程当中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确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心思想,详细构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并予以贯彻和实施,强调要科学治理,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脱贫不同于以往输血式的旧模式扶贫,而是通过产业升级、发展旅游业、异地搬迁、岗位培训、生态改造与保护等多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现状,在政府物质与资源的双帮扶条件下,避免贫困人口再次陷入贫困深渊。
郭劲光指出: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扶贫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实现扶贫效率最大化(《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研究: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但由于过往的粗放模式需要彻底改变,在精准扶贫进行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许多困难。例如,现阶段扶贫工作由于已经持续开展了六年之久,导致其进程进入相对迟缓的状态,扶贫资源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等问题;临近脱贫工作交卷的关键时刻,扶贫工作只剩下了“硬骨头”,面对困难的工作和情况最为艰难的贫困人口,部分部门和工作人员产生了懈怠和動力不足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最终取得扶贫工作满意答卷的绊脚石,也可能阻碍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持。因此,每一个问题都不容忽视。
1.2 社会保障的全局性地位
社会保障本质上是以国家或政府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章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导致生活贫困的群众予以物质上的帮扶。本质上是协调公平和效率间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逐步发展。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项保险制度的受益人数和金额总数也在逐渐增加。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显示出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制度自信),又能体现我党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和责任心,相比于西方国家单纯为化解劳资关系矛盾而做的被动整改更为稳定也更为有效,能够有效得到全体国民的认同和自发配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这一要求,这是使我国全体国民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本质性要求。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将国家、民族与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保障弱势群体在社会中正常应当享有的权益,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
1.3 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对乡村问题的重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充分强调实施乡村战略的重要性。在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将重点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对系统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安排,并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等相关精神,意在面向贫困村,针对当地疲软无力的集体经济,通过派遣相关领导解决专门问题。201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发展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也对乡村振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对于乡村及“三农”问题给予的充分重视和在派遣、资金、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尝试和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条件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是充分重视效率和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将先进技术引进“三农”问题上来,也需要重视对专业人才的调配和资金政策上的援助和倾斜。以政策带动当地农民积极性,上下联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工作,有助于乡村振兴的长久治理,对乡村贫困人口自发地从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有着积极作用。
2 精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 精准扶贫不精准
关于脱贫的乡村治理毫无疑问提高了对国家认证能力的要求。苏州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的刘成良发表的《“指标困局”: 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出,在国家的扶贫实践当中,地方政府作为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到具体层级的重要角色,对我国从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的模式认知尚有所偏差,导致对中央相关政策的落实与政策初衷出现了相悖的情况。或者即使能够妥善理解政策精神,在治理实操中也难免出现成果不符合期望的结果。就识别贫困人口的工作来说,由于不同地区农民情况的复杂性难以被统一掌握等原因,部分扶贫工作部门陷入了难以识别贫困人口、标准无法量化实际情况的困局,部分识别过程甚至陷入了反复识别、反复剔除与入选的恶性循环。由于基层部门与中央部门信息的时间差别性和不对等性,部分地区的贫困户识别不但难以达到精准的要求,甚至由于地方政府的自立性掺杂了与政府官员勾结骗保、为提升扶贫政绩而伪造贫困人口数据等恶性行为。贫困户的瞄准偏差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与社会公平规则的破坏,作为精准扶贫的一大绊脚石,应当予以重视并解决。
2.2 扶贫久扶不脱贫
对于能够确认的贫困人口,我国党和政府向来不惜倾尽政策与资源来支持其从贫困困境当中解脱出来,得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向新时代迈进。但从文献和数据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从数据和整体扶贫效果来看,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即使接受了政策與物资的倾斜仍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贫困人口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般只享受政策拿不出成果。部分短时间内得以从贫困名单中解脱出来的贫户人口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这份令人为难的名单上来。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现有“扶贫久扶不脱贫”的情况,该类贫困人口大致分为两种:因病返贫等不可抗性因素造成的无法脱贫和反复贫困,因接受了政府帮扶而养成了“等靠要”心理无法从意志上独立走向富强的心理贫困人口。对于前一种贫困人口,如今日政策帮扶给予了一头黄牛作为脱贫的生产工具,却因家里无现成口粮无以为继只得杀牛取肉维持短期内的生命存续。前一日刚因扶贫工作得到一辆卡车作为运输工具自给自足运输生产材料,却因家人重病无存款医治只好忍痛卖车。类似情况看似可笑实则无奈,贫民看似荒唐的行为实际却折射着我国医疗系统、教育系统中仍缺少对贫困人口所应有的关照和倾斜。精准扶贫工作不应只是从数据上将贫困人口从名单中移出,而更应当在落实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政策体系与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处理与改进以从根本和长远角度帮助我国贫困人口与各阶层人口一同享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改革开放以来收获的发展成果。
2.3 扶贫配置效能低
目前我国扶贫资源配置效能上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鉴于曾有文献提出 “内卷化”这一概念,结合我国现今扶贫攻坚阶段的现实情况,不难得知目前资源倾斜的过程已经接近了边际效应递减、回报产出逐渐减少的倾向,扶贫的进程进入明显减缓的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范围逐渐缩小,但显露出的问题却日益复杂且难以解决。因此截至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工作结果得出之前,提升扶贫配置效能,激活整个扶贫产业线条的积极性,避免政策过多地照顾,增加政策必要的激励,为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脱贫攻坚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而非外部推力,仍是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
3 我国扶贫工作中的创新点与可取之处
3.1 巧妙利用电商扶贫等多种方式,鼓励多主体参与扶贫
2015年年初,为发挥互联网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国务院扶贫办将电商扶贫列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电商扶贫将农产品作为主要的销售对象,帮助农户将自己辛苦播撒种子耕种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成功销售并获取回报。根据统计,中国电商扶贫联盟29家单位已经共计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其自产农产品20亿元以上,对超过597家农特产品企业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与指导。
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技术性指导与贫困地区特产农户自发的学习,“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模式逐渐被人们认可,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利用电商售卖贫困地区农产品还可一定程度带动物流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分担现有就业压力(配送员、快递员、电商客服等一系列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虽然线下门店所产生的租金仍可能成为个体农户的经济负担,部分线上线下的合作默契度还有待提高,但电商扶贫仍然成为广为中外借鉴的先进扶贫经验。带动电商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也有利于为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扶贫工作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激发全社会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更多社会主体产生以扶贫工作为己任的责任感,有利于后续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3.2 实行责任制度,点对点开展帮扶
帮扶模式最常见的即“东西扶贫协作模式”,如已经持续二十余年的“闽宁模式”,福建省和宁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由福建省提供主要的资金、项目和高精尖人才等全方位的帮扶工作,由宁夏提供建厂土地、劳动力和建厂创业优惠政策,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对口协作帮扶,宁夏脱贫工作在福建省的帮扶之下在教育、旅游、医疗等多方面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福建省也借助了互补之力有力发展了自身经济。再比如济南市帮扶重庆市武隆区援建武隆风景区的案例:济南市为着力落实帮扶武隆的任务,累计援助资金1600万元,援建项目截至2018年多达19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即武隆天坑地缝风景区、武隆仙女山风景区等一系列自然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既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第三产业收入,也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倚靠环境资源自力更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当地的物产脱离贫困的境地。而作为回报,武隆旅游区对山东人民免费开放、鼓励山东人民对当地投资而共享旅游资源所带来的红利,无论是山东人民还是武隆人民都能够从帮扶工作中受益。对口帮扶使人产生责任感,也能使双方受益,在未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仍可作为先进经验传承下去。
4 对相关工作改进的建议和看法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扶贫工作长久机制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得知,只有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扶贫工作的健全的、长久的机制,才有望一直保持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有效方法、倾向原则可以为后续的保持和更深层次扶贫工作的开疆扩土提供先进的经验、有迹可循的路径和最坚实的保障。我国秉承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应当在各个方面的改革中努力贯彻这一基本方略,使得法律真正能够为制度和国家发展进程服务,而非束之高阁的摆设。
4.2 利用大数据等多样平台,让科技为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性保障
大数据时代,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和巨大力量无法忽视。作为一个发展飞速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我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日益成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强大但还无心争霸的和平主义国家,数据应当作为我们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有力工具。从我国六年来艰苦卓绝的扶贫工作历程来看,利用政府与电商平台的合作,通过电商平台所提供的培训为贫困人口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后续的脱贫工作与已经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创新性地利用更多数据与平台为后续的扶贫与乡村治理工作提供助力。
4.3 将环境治理与旅游产业扶贫结合起来
部分地区及当地政府恰当地利用了自身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创新性地利用旅游产业开发的方式为贫困的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轉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摆脱“等靠要”心态,积极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思考脱贫出路的方法令人赞赏,也为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范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地人民和政府不能够把旅游人口增多作为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的借口。旅游产业的发展要继续进行,脱贫攻坚的工作要继续坚持,美好的乡村环境和富足的当地资源更不能抛诸脑后。
4.4 尝试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带动积极性
建立任务型指标,将脱贫工作治理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根据当地的现实状况,研究针对性的方案,做到能够切实为贫困人口带来收入上的提升,生活上的改善。保证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扶贫工作的同时,对绩效指标进行考评以有效总结先进经验,鼓励带动积极性。对于在绩效考核中脱颖而出的地区,应当借鉴其可取经验,但也应当避免政策依赖性导致长效机制无法建立等相关问题。量化的指标与直观的数据有助于准确地掌握工作的动态与成果,制订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因此,应当重视指标的建立和评估工作。
5 结论
精准扶贫作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已经到达了攻坚阶段。为了克服边际效应递减的现状和部分工作人员的疲软状态,我党仍应鼓励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在各项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改善工作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已有的先进扶贫经验和创新做法,应从试点开始向全国推广,必要时应予以政策上和财政支出上的倾斜。对于过往粗放式扶贫等低效率脱贫方式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应当积极吸取教训并改进方式。中央及各级政府,应当发动全社会主体及人民的共同力量,坚决将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到底,完成我国社会保障落实发展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刘成良.“指标困局”: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与反思[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2]雷明.从多元治理走向全元治理——兼论反贫困命运共同体构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8).
[3]陈群.发达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比较与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19(3).
[4]吕国范.发达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及经验启示[J].商业时代,2014(29).
[5]郭劲光,俎邵静,邓韬.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研究: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9(7).
[6]张登国.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青年第一书记的行动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9(9).
[7]翟军亮,吴春梅.农村贫困治理的范式转型与未来路径——兼议产业精准扶贫的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7).
[8]周玉婷.贫困的多因素、多层次治理逻辑与治理体系研究——基于宁夏三种扶贫模式的经验分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9(7).
[9]徐晓波.权力的属性——兼论中国法治政府建设[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9).
[10]黄快生.社会治理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开拓与机制创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7).
[11]郑容坤.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精准扶贫研究:基于福建省下党乡的调查[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0).
[12]冉昊.政府治理下的精准扶贫: 机理、模式与挑战[J].科学社会主义,2019(4).
[13]张怀英,杨安华,杨瑾.跨界治理: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新挑战与新应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
[14]卫小将.精准扶贫中群众的“求贫”心理与情感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9(7).
[15]刘泽,陈升.大数据驱动下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以精准扶贫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16]刘建,吴理财.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作者简介]尹越(1994—),女,朝鲜族,吉林长春人,重庆大学2018级硕士,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154550118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