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闽南古厝建筑文化丰富幼儿手工活动
2022-03-19陈秋英
陈秋英
闽南建筑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艺术意蕴丰富等基本特征,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前美育课程体系,提升美术手工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手工活动的不同环节引入闽南建筑文化,全面发挥手工制作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引导幼儿形成审美理念与发展心智。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闽南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并指出了在学前手工活动中渗透闽南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总结了提升手工教学质量、合理利用本土建筑文化资源的正确教学策略。
一、闽南建筑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研究
闽南建筑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类型化的建筑风格,在常见的实砌砖墙结构中混合运用红砖和花岗岩等石料,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闽南地区工匠习惯于将建筑上的木雕花饰雕刻为蝙蝠、飞龙、荷花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形态丰富,形象立体。闽南建筑文化是带有精细化特征的民间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融合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建筑文化的精华,蜚声世界的红砖古厝分布于我国福建省南部地区,这一特殊的民间建筑形式具备色彩艳丽、造型古朴庄重等基本特征,具备较高的国际知名度。中古时代修建的红砖古厝多采用砖石结构,能很好地抵御带有潮气的海风的侵蚀。闽南建筑文化影响下的古建筑具备鲜明的错落感,在空间层面具备突出的层次性,将各类自然景象作为建筑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能让周边自然环境和人居建筑相协调,给观赏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体现了闽南文化独特的审美观。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必须全面利用潜在的本土文化资源,教师必须主动革新集体手工活动的组织形式、课程主题、教学目标,将闽南建筑文化引入课程体系中,使闽南建筑文化成为当代美育的可用素材。教师应当在组织手工活动的过程中以个人生活经验与现代化教育理论为依托,基于全新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深入讲解闽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内在审美观念、建筑设计思路,让幼儿基于教师提供的建筑模型进行手工实践,给予幼儿更多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创建稳定、和谐的美育环境。
二、渗透闽南建筑文化的手工教学活动的不足分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多数负责幼儿园手工课程教学的教师对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专业水平有待提升,无法深入讲解区域建筑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导致艺术教育效果不佳,幼儿无法理解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具备的现实意义。幼儿的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未受到闽南地区社会文化的熏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部分教师未深入发掘民间建筑艺术、合理配置教学素材,导致手工课程的集体活动组织形式趋于僵化,不利于传承和发扬闽南地区建筑文化。且有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未能引导幼儿进行独立创作,而是要求幼儿模仿固定的美术课程案例与实物模板进行手工实践,未能给予幼儿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机会,幼儿在制作手工艺品时得不到来自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只能套用闽南建筑文化中常见的美学要素,如宽厚的门柱、彩色砖墙等,制作出的手工作品质量较差、还原程度较低。
三、将闽南建筑文化融入幼儿手工活动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保护传统文化,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
通过将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融入幼儿园手工课程中,可实现传承传统文化、厚植幼儿文化基因的育人目标,能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从中古时期至今闽南文化的发展脉络,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与高超智慧。例如,教师可在手工课程集体活动中让幼儿自行使用积木按照固定模板,拼凑出福建地区传统古民居的微缩模型,如尚书探花坊等特色建筑,并讲解此类建筑的历史背景,能让幼儿了解到闽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幼儿为自己家乡文化感到自豪,并以此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使幼儿形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促进幼儿审美观的形成,提升审美素养
闽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具备独特的宣传教育价值,幼儿能在手工课实践活动中逐步领会到闽南建筑文化的内在特征与审美价值,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手工课的不同环节中渗透多样化的地方民俗文化,能促进幼儿美学素养进步,使幼儿积累更多文化艺术鉴赏经验,评析不同类型手工模型的鉴赏价值、对现实建筑物的还原度,分析现代建筑文化和中古时期闽南建筑文化的内在差异,进而能让幼儿养成主动观察客观事物、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并给予幼儿自主实践的机会,为其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使活动自由化、教育化,从而让多数幼儿在欣赏作品、观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初步审美观、艺术观。在制作民俗作品、拼装各类手工艺品的手工活动中,教师通常会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闽南古建筑的外形、色彩、内部结构。在进行美学鉴赏后再进行創作,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找到具备一定发掘潜力的艺术灵感,能促进幼儿审美素养不断提升,让幼儿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情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
(三)培育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动手能力
我国闽南古建筑具备色彩丰富、结构严谨等特征,是可用于学前手工课程的高质量教学素材。教师通常会在集体手工活动中为每个幼儿发放闽南古厝的木质模型,并让幼儿使用彩笔在木质模型上涂画各类图案,填补模型上的空白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思维与审美观进行艺术创作,在实践活动中尝试使用各类颜色填涂模型,发现闽南古建筑文化的特色,并模仿古代工匠的艺术设计理念,自行调整配色方案,这样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艺术思维,培育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得到个性化发展。
四、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有效发挥闽南建筑文化育儿作用的要点
(一)园本课程开发
为使闽南建筑文化能在幼儿手工活动中高效渗透,幼儿园需聚拢有关资源并开发园本课程,疏通闽南建筑文化传至幼儿端的渠道,确保幼儿能对闽南建筑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观察力、理解能力、阅读等能力各异,所以教师要有差异性地开发课程,以小班手工活动课程开发为例,幼儿教师可创编绘本,将闽南建筑拟人化,以“小伙伴”的身份向幼儿介绍闽南建筑,同时依托彩图、模型与幼儿交互,使介绍性内容更加直观,发挥立体绘本吸引幼儿注意力及助其专注思考、观察、探讨等育儿作用,使幼儿能在模型、彩图的启发下做手工。
(二)兴趣元素渗透
幼儿教育离不开游戏,游戏能让幼儿教育活动更有趣,教育内容有趣是幼儿在课上保持专注的关键,基于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做手工时应渗透兴趣元素,以闽南建筑古厝木雕为例,教师可率先制作一些雕刻的模型,而后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包裹住模型并得到模子,在此基础上用工具耐心的剔除无用的橡皮泥,这样做可简化雕刻步骤,降低手工活动的难度,幼儿参与度更高,加之橡皮泥能反复使用,幼儿可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完成雕刻任务,同时可认识更多闽南古厝雕刻作品,为教师进一步讲解这些浮雕的深刻内涵奠定基础。
(三)教师合理指导
虽然幼儿手工活动要做到育儿为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与机会助其实践,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发现美、观察美、制造美,但幼儿领悟力、专注度、实践能力有限,教师尊重幼儿并突出其手工活动主体地位,不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要留意幼儿的动态,抓住时机与幼儿互动,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幼儿帮助,使幼儿能受到启发,多角度走进闽南古厝建筑,将相关建筑元素转化为手工制作动因,通过师生交互保障每位幼儿均能参与手工活动,并增强幼儿的专注力、创造力、观察力。
五、正确运用闽南建筑文化丰富幼儿手工活动的策略
(一)开展闽南建筑文化实践探究活动
教师必须基于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集体实践探究活动,丰富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手段。我国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具备悠久的发展历史,蕴涵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闽南古厝上刻画的木质雕塑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形态丰富,可用于学前美术教育。教师可组织幼儿利用课后时间查阅闽南地区古厝中木质雕刻的含义、美学意义、结构、材料等信息,深化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全面激发幼儿热爱家乡文化的正面情感,让幼儿对闽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产生熟悉感。例如,在美术手工活动中,教师首先应明确要求幼儿自主探究闽南建筑文化,自行记录查询到的重要信息,并在美术课或手工活动中与其他学习伙伴分享。其次,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如古建筑图片、纪录片、建筑研究资料等素材,让幼儿基于教师提供的资料、工具,制作模仿闽南古厝卷棚木雕的手工艺品,在木质雕塑上使用透雕、微雕等雕刻手法刻画多种吉祥图案。再次,教师应在课前为幼儿示范常用的木雕雕刻技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掌握带有闽南建筑文化特征的木雕的制作方法。最后必须用得体的语言鼓励幼儿,采用能有效降低课程内容学习难度的教学方法与指导模式,遵循从易到難的顺序讲解本阶段的教学内容,设计先讲后做的教学流程,在幼儿雕刻木材、刻画雕塑外观时提供指导,重点讲解手工制作活动的难点,在讲解后让幼儿自行组装建筑模型,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渗透闽南建筑文化的情境
为保证幼儿园手工活动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着手创设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环境和稳定、和谐的教学情境,深入开发幼儿的智力与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心智发展与个性形成,让幼儿获得更多学习资源。例如,在讲解与剪纸有关的学前美术知识时,教师可提前在教室内部的墙壁上张贴描绘闽南古厝、砖砌红墙的剪纸,并使用多媒体投影仪面向幼儿播放记录特色剪纸的裁剪制作过程的影片,让幼儿受到教学环境的熏陶与正面影响,激发幼儿探究艺术之美、研究古典建筑文化的兴趣,拓展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强化手工活动的育人效果。教师还可合理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设备,如三维投影仪、VR眼镜等设备,面向幼儿展现闽南建筑精致多彩的外观,渲染课堂教学氛围,让幼儿认识到手工课程中的主要学习要素,使其感受到闽南建筑文化的艺术魅力。为塑造立体化的手工课程教学环境,教师应使用泥塑手工制品、积木、微雕等工具,搭建出微缩版的闽南古建筑,如屋顶呈斜面下垂、外观包含五种不同颜色的闽南古民居,让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模型,在欣赏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观赏此类精美的手工艺品后,会获得灵感层面的启发,汲取更多有关闽南建筑文化的知识,了解此类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在后续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借鉴闽南古建筑的设计思路,制作出更多美观的手工艺品。教师可引导幼儿使用各种鞋材和古砖等材料搭建小型建筑模型,并使用多媒体设备轮流展示幼儿制作的微雕模型,激发幼儿独立制作手工艺品的兴趣,使其借鉴、汲取其他伙伴的艺术创意。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想法,讲解对闽南建筑文化的理解,征求来自幼儿的反馈意见,鼓励幼儿使用简练、得体的语言概括闽南建筑文化的内涵、思想价值,让幼儿更好地传承地方民俗文化。
(三)组织小组合作活动
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课堂手工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需求与个人学习习惯,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幼儿成为手工活动的设计者、主导者,使幼儿在渗透闽南建筑文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掌握更多美术手工技能与专业知识。例如,在讲解有关古代民居建筑的美术知识时,教师可将幼儿分为多个小组,并将提前制作好的纸质闽南建筑模型下发给各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人可引导小组成员进行集体探究,分析闽南建筑的建筑风格、建造工艺,并研究教师在制作这一手工艺品时使用的美术技能,教师可鼓励幼儿基于最近的活动学习内容制作一个全新的纸质建筑模型,并进行跨小组的欣赏与评审活动,找出质量最高、结构最完善的作品。这一教学模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考查幼儿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让幼儿合理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顺应个人兴趣与审美观制作出风格各异、形态丰富的纸质建筑模型。幼儿可在制作纸质模型的过程中搜集与我国近代闽南建筑文化有关的影音资料,在自身的手工艺品中汇聚闽南古厝等建筑蕴涵的独特审美元素,推出个性化的建筑装饰纹样,完善模型设计方案,突出手工艺品的艺术意境,表达内在情感。
六、结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保证学前美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必须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教学改革,在手工活动中使用展现闽南建筑文化的纸质、木质模型,深入讲解有关本土建筑文化的知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实践中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焕发幼儿的生命力。教师还应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如闽南民居建筑模型的拼装速度竞赛活动、闽南建筑文化展览等多种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文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领会闽南建筑文化的内在美感。
(左毓红)
298950078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