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2022-03-19李瑞德
李瑞德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教育部门颁发了“3+1+2”新高考考试方案,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掌握主动选择权,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开展,教育工作者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的需求,尝试创新适应新高考形式的教学方案。本文以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就教学策略研究发表笔者的一些意见。高中地理在传统高考方式中属于文科,但是又有比较强的逻辑性。在文理分科的时候,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知识背诵能力,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的逻辑梳理能力。新高考改革正是加强了这一方面的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分科后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关注新高考改革后的课程教学重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中生虽然不是首次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的范围非常宽广,在这个学生地理基础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内容上的局限性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的情况下,使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也受到了限制。教材内容的延伸主要与教师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课堂的主体和主导是学生和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高中地理作为考察课,属于科目二的教学类型,与升学没有必然联系,从而使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热情,地理学习的困难越积越多,甚至失去了地理学习的信心。同时,由于高中地理课的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地理知识学习起来不能像语数英等学科一样具有吸引力,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新高考改革前,由于文理分科,学生和教师都普遍认为文科课程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能力,却忽视了文科科目中的地理课程具备很强的理科逻辑关系,所以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的逻辑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地理學科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水循环和洋流”为例,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全部背诵下来,对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但是一旦做题时,就会发现背诵的内容全部都用不上,题目很少直接考查教材内容,更多是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洋流的知识后,学会用逻辑技巧分析其他的实际案例。比如,教材中讲解的水循环就是简单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雨,然后到达地面或河流,在温度升高后,再次蒸发变成水蒸气,以此循环。但是考试中出的相关题目却是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分析,由此可见,盲目地背诵教材内容完全不可取,必须从教材的文字讲解中提取逻辑关系,学会自己分析气候变化、地形特点等,继而发现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解题技巧。
在新高考改革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高考形式。以往的背诵提纲和演示文稿的方法不仅很难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大趋势,还容易使学生偏离正确的地理学习轨道,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逻辑清晰、思维发散的解题思路。虽然新高考改革对教师来说形成了很大的教学挑战,需要教师改变自己多年来总结出的教学方案,重新根据课程要求和课程目标制定新的教学安排,却能很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帮助教师树立更加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督促教师为社会培养头脑活跃、思维发达的人才。新高考改革已经实行,教师应对课程教学保持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目标,可以保留高考改革前的教学经历中的精华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更新。教师还应熟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特点,根据新高考改革后的考查重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际运用技巧的掌握,同时,对学生要明确新的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警惕性和紧张感,以热情积极的态度迎接新高考的改革。教师需要提高课程教学能力,及时适应新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向新高考改革作出良好响应。
二、创新教学方式
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行,是教育部门意识到当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后做出的重要改革举措。传统的教学课堂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所以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更新教学模式,观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开展新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处于知识的输出位置,学生则处于知识的输入位置,不仅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消极的学习情绪,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也不利于教学课堂的多形式展开。所以教师可以尝试更换两者的课堂位置,让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从建构主义层面的理论看来,学习活动是一种和社会文化背景有着较为紧密关联的活动,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境,通常包含了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多种元素。现代的教育心理学也明确指出重复的学习方式无法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能帮助学生维持对知识学习的新鲜感。情境探究式的地理学习方式,是教师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配合图片、音乐和语言等元素,建立与之相关的地理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具体而言,教师需要以现行的地理教材作为出发点,参照学生周边的实际生活和世界,选择综合典型的材料,设计特定的语言问题情境,通过反馈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最终形成全新的知识和观点,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比如,当学习地球的运动、结构以及表面形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这一内容作为课前作业分配给班内学生,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学生作为课堂的小教师进行讲课,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一改传统教学课堂的枯燥风格,活跃他们的大脑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能督促学生在预习过程、梳理知识过程、准备讲课过程以及讲课过程中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的学习,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则走下讲台辅助学生讲课,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厘清解题思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也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班里学生分组。在平常讲课时,教师已经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而分组讨论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思路及时进行整理,同时让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思路适时给予指正。尤其当遇到对综合能力要求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能力,教师则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会将所学的各个知识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逻辑推理。分组讨论的优势是可以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了解更多地理学习的技巧,学习更多的逻辑梳理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学习。比如,教师在进行“自然资源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内容讲解时,可以把这一知识作为分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考虑温度、湿度、降水、地形、土地酸碱度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将所学内容集中在一起,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分析总结模式,以锻炼学生的思路整理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有关地形和地势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我国各种地质地形的图片和视频,并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合作探究学习问题。教师可以将我国四川省四面环山、新疆地区海拔较高、江苏地势平缓的特点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探讨地形和地势特点不同的具体原因。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国外的地形地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深化学生对这部分地理知识的学习印象。
三、紧密联系生活
相对于其他科目,地理与生活实际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讲到关于降水、温度等气候问题,还是有关环境、资源等生态问题,教师都可以利用好地理学科的优势,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况为抓手,作为课堂导入或理论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立体地学习相关内容,还能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地理问题分析的逻辑思维。如今全球变暖问题日趋严峻,教师可以以此作为课堂导入,使气候变化问题深入学生大脑,调动学生关于气候变化的思考,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湘教版必修一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讲解中。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主动性,教师一定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能仅用几张演示文稿就把内容全部展示给学生,而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首先围绕学生的经历展开:近年来身边的环境有何变化?身边的动植物对此又作出了哪些反应?如果你曾经到外地旅游过,那么旅游区的气候与家乡气候又有何区别?教师在拓宽学生思路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整理关于气候的所学知识,以及熟练使用地理学科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除了作为课堂导入,教师还可以将此内容作为地理知识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内容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在课堂中的讨论,对“城市化进程”有了初步认识。此时生活实际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高效、有力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近年来自己家庭、身边邻居以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变化,深刻体会“城市化”的内涵,对“城市化”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从交通、饮食、资源、交际等各方面体会“城市化”发展的意义,进而对近年来的气候变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能从多方面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将地理知识理解得更通透。
四、利用教学工具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是在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后,具备对其他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进行分析的能力,所以除了教材中的文字讲解和图片展示内容,教师还应根据课程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还原相关动态形成过程,在增加地理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地形特点和地理环境变化等问题。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和水循环、土地荒漠化等具备发展特点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软件或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相关地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对这些运动的动态观察,地形变化就不再是静态的,而是以动态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透彻、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运用。科技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学习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将其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目前大部分学校安装的可触屏黑板和多媒体投影设备,就能很好地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实体化,活化教材中的文字,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明白所讲知识,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地形分布、气候变化、洋流方向等试题的讲解时,触屏黑板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试题分析的地形分布,还允许教师在大屏幕上进行一步一步地可视化分析,帮助学生跟上教师的解题思路,将试题讲解的内容前后连贯起来,让学生对洋流、温度和降水等的发展过程有全面立体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分析模式,进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整理能力。比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内容,虽然课本上有过程插图,但不连贯的展示也容易给学生带来理解障碍,无法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地壳的形成原理和变化特点。但多媒体设备就能帮助教师将地壳的形成过程模拟演示出来,让学生易于理解。
在剖析了地壳的组成和形成后,学生就有能力对相关试题进行分析,再加上平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思维发散引导,相信学生也会更加灵活地分析试题。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师还应利用好实体教学工具,将地理知识从枯燥的书本中搬到讲台前,比如,地球仪和地图能帮助学生对地球的形态特点和各个大洲、大洋的分布位置的学习;除了地球仪,还有教学拼图,分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通过这些工具,学生可以对各个大洲、大洋以及国内省份的位置和分布有了更加清楚的认知。如果有条件,教师在讲述土地风化等知识时,可以将风化的岩石与校内岩石进行对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风化的影响与结果。还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热点,利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深入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改革不仅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提出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应及时跟进新时代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灵活尝试并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熟练记忆,还要增强学生对技巧运用的原理以及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思维和综合发展能力。
(宋行军)
101450078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