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小班劳动教育初探
2022-03-19吕梅娜
吕梅娜
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应基于儿童视角,观察和了解儿童,开展有目的的调查分析,了解本班幼儿自理能力,预设班本劳动课程计划,进而加强激励,建构有意义的小班劳动。教师还应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幼儿的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和劳动中学习、交流,促使幼儿初步形成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不断提高劳动实践的能力,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
中国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提出,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即要从小培养他们爱劳动和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初步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了让幼儿能具有最基本的劳动实践能力,笔者抓住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结合一日生活、集体教育、区域个别化等活动,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有效提高了小班幼儿劳动实践能力。
一、预设先行,开展有目的的调查分析
在预设小班劳动的课程中,教师应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儿童视角就是用儿童的眼睛、耳朵、大脑、兴趣、情感去观察、倾听、思考、探寻和热爱。教师要用儿童视角去理解儿童的需要,真正做到引导和帮助儿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班幼儿自理能力
开学初,笔者给家长分发《幼儿自理能力情况调查问卷》,通过整理问卷调查数据,笔者了解到本班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70%的幼儿不会自己擦屁股;50%的幼儿需要家长喂饭;70%的幼儿不会自己穿套头衣服,40%的幼儿不会穿开衫外套;20%的幼儿不会自己穿鞋子。
(二)综合分析数据,拟订本班劳动课程计划
笔者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针对本班幼儿存在的问题如物品乱堆乱放、不想要的物品随手乱扔、吃食物不洗手等,初步拟订本班劳动教育计划。其中包括自我服务(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穿脱衣服、洗手、如厕);集体服务(如取放玩具、擦桌子);种植类(种花菜、种小番茄、种草莓);手工制作类(穿珠子)等劳动。
二、强化诱因,建构有意义的园内劳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3-4岁幼儿能自己的事情愿意自己做,并能尝试着承担一些小任务。根据本班劳动课程计划,笔者强化诱因,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引导幼儿进行劳动实践。
(一)通过种植活动,萌发幼儿的劳动情感
自然种植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小班幼儿 的年龄特点,探究小班自然角的劳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在种植活动的开展中,逐步梳理一些关键问题,如小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有能力做什么?当下的季节能种植什么?要种在哪个地方?通过集体讨论后,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了花菜的种子或幼苗,并挖掘了一块空地来种植。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加深幼儿对种植的认识,提高幼儿的实践经验,如挖土、播种、插苗、填土、浇水等。在种植的管理中,当幼儿发现花菜叶子上的有洞时,他们开始讨论是谁偷吃了叶子,是毛毛虫、蜗牛还是瓢虫?于是他们开始了捉虫计划。当他们找出答案,并精心照顾花菜,在收获的季节一起收花菜、品尝花菜,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二)利用集体活动,加强幼儿的基本技能
集体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共同体,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的重要方式。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贴近幼儿生活,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如小班大部分刚入园的幼儿经常乱扔玩具,不会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知道轻拿轻放,于是教师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玩具找家”,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讨论“怎样帮玩具找到家”。活动中,幼儿互相学习,共同区分玩具的种类,最终找到了收拾玩具的方法,就是按一一对应的玩具标签收拾、摆放玩具。在午睡起床时,个别幼儿因不会穿衣服、穿鞋子而哭泣,于是组织了“我会穿衣服”“我会穿鞋”等集体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趣味游戏及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更加直观、形象地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乐趣。
(三)加强指导引领,形成幼儿的劳动观念
1.注重一日生活中的现场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才能保证活动环节顺利地进行。教师要抓住每个生活环节,鼓励幼儿动手尝试,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使幼儿树立自尊心、自信心,逐步提高其自理能力。如个别幼儿因不会自己穿裤子、到了厕所不会小便、一走出厕所就尿裤子,了解了幼儿尿裤子的原因后,现场指导她怎样穿、脱裤子,配合趣味的儿歌,她很快就学会了,从而树立了自信心。在用餐点的环节中,虾、橘子、香蕉等食物需要剥开,笔者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剥,教他们剥皮技巧。如此一来,帮助幼儿建立了“自我服务”的观念,为小班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奠定了基础。
2. 重视区域游戏中的个别劳动指导
区域游戏活动是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设不同的区域,准备丰富且富有吸引力的材料,适时给予幼儿劳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如,在操作区域提供各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和扭扭棒,让幼儿串项链送给妈妈,这种活动目标性强,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串项链活动。个别幼儿串好项链后不会打结,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尝试着拧瓶盖,通过多次的拧瓶盖,他们学会了将两根扭扭棒拧在一起。串项链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劳动热情。
在区域游戏中,活动材料的收拾整理也是潜在的劳动教育过程。小班孩子刚入园时,过于依赖父母和教师,还不会自主穿衣、吃饭,区域材料的收拾整理对他们来说是困难重重的。于是,我们在材料投放前,先向孩子一一介绍材料,让孩子尝试着进行分类,再将分类好的材料拍照,然后张贴在材料柜上,从而引导他们在游戏后能根据图片的提示,将材料归类放好。小班的幼儿年龄小,图片的展示更直观,同时小班幼儿理解能力欠缺,所以教师在个别指导时,要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如,玩具宝宝要回家了。
3.利用情境游戏中的劳动经验迁移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创设具有生活情境的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个劳动情境,如商场、医院等,体会这些机构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服务,从而懂得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小班角色游戏中,“彬彬超市”的“顾客”越来越少,超市的工作人员“彬彬”尽职尽责,把物品摆得整整齐齐。教师扮演顾客来到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跟矿泉水,对彬彬说:“您好!请问您能帮我送货上门吗?”于是,他跑到户外运动区找来了一辆小推车,把货送到目的地,有礼貌地敲门说:“您好,您的快递到了。”其他幼儿看到了,纷纷来到超市购物,超市的物品很快就卖完了。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彬彬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超市的物品卖出去了,不仅收获了劳动的喜悦,提升了自信心,而且逐步形成服务意识。
4.追随儿童发展生成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需教师不断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能遵循儿童本位理念,以儿童问题为导向,了解儿童的兴趣,努力开设更加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以小班生成课程《剥一剥》为例。当听到午餐有美味的虾时,孩子们一一发出了困惑。有的说:“老师,我不会剥虾”;有的说:“虾壳硬硬的,真难剥”;有的说:“虾有尖尖的刺,我不敢摸”……于是笔者抓住教育契机,马上拍下剥虾视频,让孩子们能直观地观察到剥虾的整个过程:首先,捏住虾的头和尾巴,把它掐掉;其次,把虾反过来从足中顺势把壳剥下来;最后,检查一下有没有剥干净,就可以吃了。有了剥虾的经验,孩子们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需要剥了才能食用。经过前期的调查和介绍,我们找到了很多可以剥的食物,比如:鸡蛋、葡萄、橘子、石榴、香蕉、桂圆、花生……首先,挑选的是橘子、香蕉,会剥的孩子人数较多;其次,是有些难度的鸡蛋、桂圆、葡萄,会剥的人数较少;最后,是最难的瓜子、花生,会剥的人数最少。
在整个课程中,笔者让幼儿自主尝试剥一剥、找一找的步骤,并且给予幼儿充分练习的机会。将这些步骤反复练习,不仅提高了剥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而且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巧性和协调性。孩子不断体验着“剥”的快乐,也品尝了“小劳动”带来的各种美味食物。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儿童自理能力与精细动作发展的核心要求,笔者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发展的角度,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让幼儿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的内容,积极主动地体验课程。在活动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沿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在进步,孩子们也一直是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手指的灵活度,锻炼了手眼协调的能力,从不同程度提升小肌肉的能力水平,并从中也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能自我服务,甚至愿意为他人服务。
(四)加强家园沟通,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对幼儿而言,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升劳动品质。如果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劳动要求不一致,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全部包办的话,则会影响到幼儿劳动教育的成效。首先,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开放日、主题教育等方式向幼儿家长分享劳动教育的知识;其次,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进一步重视幼儿劳动教育;最终,达成家校劳动教育的共识。例如,教师在小班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幼儿不懂得如何整理书包,可以先在班级上组织幼儿分类整理书包,引导他们掌握整理书包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表现较好幼儿整理书包的过程拍成视频,然后上传到班级群,鼓励和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带领幼儿积极练习、主动实践,在家园合作中帮助所有幼儿学会整理物品。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家长参加各种亲子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劳动教育内容。亲子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家园共育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家长的参与热情,形成家园合力。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邀请一位家长到幼儿园进行亲子读书会活动,由家长在课堂上向幼儿分享关于劳动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最后,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过程,激发家长劳动教育热情。家长对幼儿劳动是否认同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幼儿小班劳动教育效果。目前,部分幼儿家长仍然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没法参与劳动”“有的劳动有危险,不能让幼儿参与”,导致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害怕、抗拒劳动。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和辅助幼儿家长,通过组织幼儿家长亲身参与小班劳动教育过程,改变他们的片面认识。比如,教师可以开设“幼儿厨房”课程,带领幼儿进入厨房一起劳动,而幼儿家长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这一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几节课下来,部分幼儿家长通过了解幼儿在“幼儿厨房”里不仅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同伴,逐步消除了“厨房是高危区”的错误理念,从而提高了幼儿家长参与小班劳动课程的热情。
(五)通过学科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次提出五大领域概念,要求幼儿教师从语言、艺术、健康、社会和科学五大领域加强幼儿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这五大领域的教育时,可以合理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学科融合教学优势,不断提升幼儿小班劳动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在开展语言领域主题教学活动时,可以收集《爱劳动的小男孩》《乱作一团》《妈妈,买绿豆》《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以劳动为主题的绘本,指导幼儿听一听、念一念、讲一講、说一说,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感悟;教师在开展艺术领域主题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幼儿演唱《劳动最光荣》《从小爱劳动》《劳动最美丽》《爱劳动本领大》等“歌颂劳动”的歌曲,使幼儿在掌握音乐的歌词与韵律,在演唱中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开展健康领域主题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值日生忙又忙”主题活动,向他们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拖把、簸箕等劳动工具,进而为后期劳动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开展社会领域主题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主题活动,可以邀请幼儿家长代表到班级向幼儿讲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教师在开展科学领域主题教学活动时,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秋天的劳动”主题活动,带领幼儿采摘种植园内的蔬果,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劳动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结语
总之,幼儿园小班的劳动教育要持续、全面开展,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利用种植、集体、区域、游戏等幼儿园各个环节的一日活动,让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为集体服务、种植以及手工制作的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交流,从而不断提升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促进小班幼儿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
(宋行军)
194350078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