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食育课程 体验面塑艺术
2022-03-19秦晓红
秦晓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可见在生活中对幼儿施以饮食教育是幼儿园应关注的一项教育内容。本文以食育课程中有趣的面塑活动为例,阐述如何在食育活动中使幼儿更好地收获最直接的生活经验,体验最本真的活动经历。食育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开展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及美食制作等相关内容的教育指导,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丰富饮食文化,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幼儿园实践活动中,充满趣味性的食育课程深受幼儿的喜爱,作为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的分支体系是一个值得选择的教育资源。
一、食育课程的内涵及意义
(一)食育课程的内涵
食育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大分支,旨在生活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购买、操作、品尝等环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施以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食育从食物、食品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艺术想象力以及人文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幼儿可以通过面团造型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形象、感受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在面团造型活动中,幼儿展示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作为面塑教师,要思考如何发扬传统民间面塑艺术,如何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智力和想象力,如何培养幼儿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而如何使幼儿掌握基本技能,熟练使用专用工具,尽快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是儿童面塑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目的有三个:一是促使幼儿健康地成长,激发幼儿吃饭的欲望,二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三是培养他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内心,对事物有一种美的认识,能用眼睛发现美,也能用灵巧的小手创造美。
(二)食育课程的意义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面塑艺术与书画同源,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犹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它以其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的独特魅力,在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这种集平面艺术和立体雕塑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社会的關注和儿童的青睐。然而,许多家长仍然不了解面塑。
儿童面塑教育不以培养面塑大师为目的,也不让他们成为未来街头行走的民间艺术家。它是教育人们的心理、思想、情感和人格,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让幼儿参与面塑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因为面塑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忆、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通过捏面人来表达和舒展内心的欲望和情感,从而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幼儿食育课程的落实研究,可以引导幼儿在认知、体验、品尝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善幼儿偏食、挑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五大领域融合发展及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幼儿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及爱的能力等;也可以提升教师挖掘生活中有用的教育资源和驾驭课程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完善生活教育园本课程的建设,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与载体,对家长而言,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理念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密切亲子关系、加强家园联系具有助推作用。在理论层面上,食育课程的挖掘和实施,不仅丰富幼儿对食品安全及饮食礼仪等知识的掌握,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理论基础;另外,还对丰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二、食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策略
食育课程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具体细化的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大致分为:家庭前期渗透、园所集体操作、后期巩固延伸三个阶段。
(一)家庭前期渗透,亲子共同参与
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前期,充分发挥家长带动的作用,倡导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等休闲时间,带领幼儿去商场购买食材,走进生活,通过查阅资料、家长讲解、亲身感知,对食材的相关知识进行前期的渗透;或带领幼儿一同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初步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为下一步的集体操作做好前期的经验准备。
(二)园所集体操作,体验合作乐趣
在活动开展前,班级首先根据具体食育活动商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化环节步骤,把各种可能的情况考虑在内,做好教师人员间的分工,并提前跟食堂沟通活动所需的食材。其次,食材准备就绪后,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操作、制作美食,通过择、洗、掰、磨、压、揉、碾、剪、拧、捻等动作,激发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制作、品尝、分享美食的感知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收获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拓展系列生成活动,比如,创意美术拓印、数据统计与记录、观察与表征、操作与生命体验等活动。
(三)后期巩固延伸,记录感悟收获
班级集体活动结束后,家园共同巩固提升,比如,倡导家长鼓励幼儿完整地表述活动过程,及自己的所获所感所思所悟,促进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还可以鼓励幼儿用符号或绘画等基本元素将自己的体验过程、内心想法、创意展现及后期拓展进行表征。家长或教师要帮忙记录幼儿的童言稚语、表征内容,图文并茂生成口述日记,最后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与分享,这既是幼儿参与体验的真实再现,也是前书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一方面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和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幼儿成长轨迹留存一份值得回忆的档案记录。
三、“有趣的面塑”之美的体验
(一)前期准备——提前了解、感知
发动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借助多种途径,如网上搜索、图书馆查阅、现场调查、资源共享等,带领幼儿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面塑,搜集传统面塑的图片、视频,初步了解面塑呈现各种各样的风貌、所用食材及制作流程,并尝试动手制作面塑,丰富前期经验,同时初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所在。
(二)中期操作——幼兒园集体
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后,教师首先以集体的形式回顾畅谈。谈话导入,引导幼儿观看各种各样的面塑照片,知道面塑是一种民间工艺。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面塑能吃,有的却不能吃?能吃的面塑里放了什么?”幼儿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新知:原来,面塑里的成分不一样,不能吃的面塑里面放了颜料,还有防腐剂,这些成分都是有毒的物质;而能吃的面塑里放的都是面粉,虽然有的也有颜色,却是一种食用色素。
在自主探究与动手操作环节中,幼儿调动平日里捏橡皮泥时的游戏经验,如揉、捏、压、粘等动作,成功迁移到面塑制作中。幼儿在亲身感知中,体验到了面塑与橡皮泥的异同,掌握不同的造型手法,自主创造设计了喜爱的形象。同时,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食用色素的用法,小心翼翼地为造型添加颜色。面塑艺术渗透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中国古代气息,它的主题大多以中国古典文学、历史、神话传说和民族民俗为基础,反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变迁。在我们的面塑教育中,幼儿可以以多种方式欣赏中国的面塑,并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许多关于幼儿习语和愿望的历史和小故事。比如,背上写着“忠于国家”的叔叔就是岳飞。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很有权势。他的敌人害怕他;《龟兔赛跑》《狼来了》《牧羊的孩子》等故事,也许幼儿的熟悉是浅显的、或印象深刻的,但从他们的认真和投入的表情,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他们来说,面塑中一个小脸蛋的人意味着一个好故事,而故事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互相交流与共同品尝环节中,幼儿有秩序地欣赏同伴的作品,讲述面塑作品的制作过程和特殊含义,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在品尝分享中,充分调动了幼儿对面塑的食欲,体验到了独一无二的满足感。
(三)后期巩固——说说、画画
操作、品尝的结束,并不代表本次食育课程的终结,一日生活皆教育。利用餐后时间,教师邀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幼儿园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体验与下一步的打算,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结合区域活动画一画自己眼中的面塑。在环境布置方面,教师将口述日记进行展板展示,供幼儿观看欣赏,充分发挥墙面的“话语”功能,这是一个“教师留心,教育留痕”的过程。
四、“有趣的面塑”之美的沉淀
本次活动分为家庭共创亲子篇、幼儿园师生展示篇、幼儿说说分享篇三大环节。在家庭共创亲子篇中,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和面、捏面、团面,一起捏喜欢的形象,有的幼儿在家中和父母玩面塑玩得很尽兴,将合作作品发到班级群里展示;在幼儿园师生展示中,教师先向幼儿系统全面地讲解了面塑的有关知识,展示了多幅优秀面塑作品的图片,并搜集适合幼儿制作的范例,让幼儿对面塑有一定认识后开始面塑创作;家庭说说分享篇中,家长积极配合班级工作,用几句精炼的话语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收获,在幼儿的口述与表征中发现: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比如,学会了怎样做面塑、了解了色素的成分、学会与同伴分享等。
整个活动进展比较顺利,但因未考虑面团的软硬度,幼儿在和面时面团粘在手上,操作比较费时费力,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结果。另外,活动进行比较忙碌,一方面是因为面团制作和橡皮泥不一样,对橡皮泥而言,幼儿只需捏、团即可,而面团则需要揉面。幼儿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需要教师依次协助揉面,但等待时间久了面也很容易干裂;另一方面,班级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面塑活动时人手比较紧张,从揉面到造型再到上色,这些环节要求较高,教师也缺乏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所以在指导幼儿方面比较费力。活动中,一位教师负责照相、录像,另外两位教师指导幼儿确实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反思整个过程,认为下次可充分发挥食堂人员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食堂工作人员帮忙。有趣的面塑活动使幼儿在揉面、造型、点画、品尝的过程中,贴近、回归、体验了生活,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亲子系列活动,能引导幼儿乐于参与面塑创造;开展师生系列活动,能激发幼儿感知亲身参与的满足感,引导幼儿体验集体创作的快乐,萌发幼儿对面塑的喜爱之情。通过巩固延伸活动,让幼儿吐露了真情,也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
遇见食育课程,体验面塑艺术,这里的艺术既指过程的艺术性,也有结果的艺术性。以“有趣的面塑”这一活动为例,可以发现,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家长,在食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收获。幼儿在体验中收获美妙的过程;教师在组织中收获幸福的回味;家长在陪伴中收获美好的亲情。每一个参与者都在课程实施中收获了最直接的生活经验,体验到最本真的活动经历。
除了面塑艺术,石磨也是一种传统工艺,石磨豆浆、石磨豆腐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体验课程,更是一种时代的传承,一种思维格局的开阔。因为教师也没有尝试过,所以只能和幼儿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教师与幼儿一起泡豆子、磨豆子、过滤残渣、煮豆汁、点豆花、压豆腐等,整个过程幼儿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精彩,当豆浆渐渐聚拢变成豆花时,幼儿自发地鼓掌欢呼,何止幼儿。教师也是第一次见证点豆花的过程,感叹声、欢呼声跟随其后。因此,可以说,儿童面塑是我们了解儿童的窗口。从面塑活动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情绪、个性、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通过观察、探讨等方式,在实践中收获了,在收获中成长了,在成长中享受了,走进了“豆”世界、玩转了“豆”翻天、揭秘了“豆”变身,深入地了解石磨的工作奥秘和豆豆的宝贵价值,感受古人的勤劳与智慧,体会传统工艺的伟大魅力。也亲身感知到了美食的来之不易,潜移默化中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起到了作用。食育课程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从面粉到面团再到各种可爱的造型,这是一个动手操作与审美的过程;从种子到绿芽,这是一个生命起源与成长的过程;从豆子到豆浆再到豆腐,这是一个食物形态的转变过程;从一种果实到果实的多种美食,这是一个关注生活、走进生活的过程。无论哪个过程,哪种形态,幼儿都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收获不同的感受和技能,结果成功与否幼儿很关注,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参与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分工与合作、坚持与意志、团结与分享等品质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五、结语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应把幼儿引向生活,引导他们在经历中生活。幼儿在亲自动手与品尝中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劳动体会。这样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将会成为幼儿美好的童年记忆,不仅蕴涵了他们做美食时的快乐,还有一种爱生活、懂生活的态度。教育与生活同行,食育与体验同在,遇见美“食”,“育”见美好,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更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宋行军)
25465007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