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县域农商行服务乡村振兴质效路径的思考

2022-03-19谷向阳马峥李华

中国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农商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谷向阳 马峥 李华

摘 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农商行如何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排头兵、主力军作用,仍是县域农商行实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县域农商行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防止经营目标偏移,实现助力目标路径,达到提高支持乡村振兴可持续性目的。本文重点阐述农商行通过采取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展普惠金融、加快数字化转型、落实服务创新以及坚守金融风险底线等一系列措施,在加快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同时,也为进一步缓解目前乡村企业、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商行;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乡村企业;产业兴旺

本文索引:谷向陽,马峥,李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5):-16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3(a)--03

县域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地缘优势、点多面广以及自身特色,在支持“三农”发展、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实现了自身的逐步壮大。新形势下,县域农商行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新格局谋划,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深耕“三农”、服务小微、回归本源,大力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研究县域农商行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明确主攻方向,防止目标偏移,增添支持后劲,对于高质量完成助力乡村振兴任务、践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快速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县域农商行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新时代县域经济被高度关注,农商行应主动推出和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取得高质量转型发展。

1.1 坚守定位、服务国家优先战略的需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践行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商行的核心使命、责任担当。农商行要想在新时期开创服务乡村振兴新局面,就要紧密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安排部署,提升站位,主动作为,贴近乡村,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源头活水,努力打造“草根银行”特色品牌,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1.2 回归本源、扎根县域的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保持农信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回归本源”是农商行改革发展的共识和根本方向。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一系列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其服务乡村振兴。农商行必须坚持“支农、支小、支微、支散”的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建立起与县域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扩大“三农”信贷规模,打造“小而强”的本土银行。

1.3 应对挑战、实现一流农商行的必由之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商行要想在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有更大作为,就必须在深化经营转型、业务创新和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上下工夫,尤其是随着科技金融的普及和众多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业务下沉,农商行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诸多挑战,要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发力,做大做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想成为一流的农商行,就必须健全法人治理,加强股东股权管理,坚持合规稳健经营,坚决守住风险底线,持续优化运营环境,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努力成为县域影响覆盖面广、核心指标优异、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一流农商银行。

2 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防止目标偏移

2.1 支持农业产业化,引导因地制宜的产业兴旺,防止脱离资源禀赋、跟风照搬

(1)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商行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农业、农村发展。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从国家“藏粮于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出发。农商行要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重点加大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打好种业翻身仗、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信贷投放,促进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同时,主动适应新型农业经营粮食主体、农民信贷需求升级新形势,着力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2)突出县域投放重点,积极助力产业升级。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重点支持竞争力强、产业上下链成熟、服务周边特色产业及后续产业培育,推动不同乡村形成不同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支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才回流,助力乡村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2 开展普惠金融,培育现代化农村市场主体,防止“用不上、用不来”

当前,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地区和机构发展不均衡,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而县域农商行机构层级少、决策链短、审批速度快、熟悉本地产业发展周期和资金需求特点,正是其发展普惠金融的差异化优势。

(1)继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银保监会近期明确提高了银行涉农贷款的不良容忍度,为提高农商行支持“三农”贷款投放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农商行要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素质过硬的农金队伍,发扬新时代的“背包精神”,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巷,开展小微企业、农户信息建档立卡工作。

(2)扩大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持续提升普惠金融可获得性。在“普”的方面,通过网格化、名单制精准走访,扩大小微企业客户覆盖面。在“惠”的方面,一是完善小微企业贷款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努力实现整体利率水平稳中有降。二是降低小微企业转贷成本。主要是落实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应延尽延”政策和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进一步减轻其“倒贷”的筹资压力和降低成本。

(3)积极应对数字化挑战,加快大数据技术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性应用。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大趋势,农商行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出更多符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数字产品。以数据库为基础,推进数字化征信系统应用,解决涉农对象地域分散、农民工难以跟踪的问题。科学测评“三农”客户资产信用状况、风险状况、信用等级和还贷能力,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和审批放款方式。同时,落实对信贷人员尽职免责制度,解决信贷人员“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的问题。

2.3 坚持科技创新,落实服务方式创新,防止低效竞争、虚假创新

在审慎合规的前提下,深化科技在精准营销、风险防控、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打造科技农村金融服务新品牌,用数字化的手段改进服务流程、优化客户体验。

(1)服务手段创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继续减费让利,减收贷款利息。落实支小再贷款政策。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预约服务、电话服务等便民贷款上门服务举措,确保支农贷款及时足额到户。

(2)金融网络创新。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发展将成为普惠金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受疫情影响,部分小微企业营业收入锐减,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现金流吃紧。因此,农商行要强化掌握数字科技能力,以数字化转型为动力,及时给予信贷支持,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3)风险分担创新。农民个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要鼓励农民积极购买农业险,引导守信农民之间、资信良好农企之间实行贷款互保,相互促进提高经营质量。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分散给不同主体。

2.4 守住风险底线,扶持农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防止融资难、融资贵

由于金融企业的商业性、逐利性,加上农业、农户贷款主体缺少抵押,县域乡村部分存款并没有真正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使得乡村振兴稳定发展的金融动力不足。一是要继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农商行要基于征信体系完善信用体系数据库,做到服务对象全覆盖,而民间借贷记录,违规记录等其他基于大数据的征信记录也要逐步进入数据库。二是加快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对接。依靠国家司法等大数据平台,将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纳入本行的信用数据当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 提升服务质效的实现路径

3.1 拓展存款市场,加强考核管理,增加服务实力

农商行掌握着广泛的农村资源,与客户关系更为密切,经营机制灵活度高,在零售客户竞争当中,相比大型商业银行更具有竞争优势。一是强化存款营销。牢固树立“存款立行”的理念,找准市场营销的目标和切入点,最大限度挖掘存款来源。重点营销涉农类财政账户、中小微优质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企业存款。把增加服务设施、改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增加存款的长效机制来抓,真正夯实营业网点的客户基础和服务基础。二是加强存款内部管理。储蓄存款增长由依靠柜台窗口服务增长向柜台提升服务加员工配合营销转变。建立有效的存款日监测制度,突出以日均考核为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真正打牢存款业务发展基础。三是关注县域政策项目引资工作。要捕捉信息,主动介入,并为项目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争取新进项目尽早落户农商行。

3.2 突出信贷服务,优化办贷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要严格落实“资金不出省、贷款不出县”的要求,围绕县域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主动服务“三农”企业,提高信贷服务工作效率。一是探索搭建互联网贷款平台。为客户提供申请方便、审批快捷的纯线上信贷产品,实现客户全流程线上办理业务。二是加快充实、完善“三农”和小微专营机构。通过增加客户经理、外勤人员的办法,前移贷款手续,提前开展“整村授信、批量授信”信用评定工作。在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三是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做好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继续发放助学贷款。

3.3 强化网络赋能,贴近人工智能,做实服务样本

农商行在实现数字化转型上,要遵循“服务客户、多快好省”的理念,打造自己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当前,线上业务的第三方合作风险、数据泄露风险以及信息系统安全運行风险等领域的防控压力日益增加,必须高度重视自主数字业务风险控制,提高科技管理风险能力。农商行在推动下沉服务上,要优先促进基层网点转型。重点按照网点区域经济特点、优质客户分布、自身服务特色、数据覆盖范围等因素,加大自助类设备的投入,推进网点智能化,树立“标杆”网点,开展差异化竞争,使其目标客户群成为基层营业网点业务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3.4 支持产业融合,促进优势互补,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重点支持产业融合企业,支持“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新型利益联接方式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延伸信贷触角。面向县域产业集群,推出贯通上下游的批量农商行服务解决方案,推动三农金融服务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拓展。三是支持完善和升级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重视农村环境治理,提高乡村的交通和信息可达性,创造清洁优美的环境,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奠定基础。积极介入乡村建设行动,把贷款支持的重点放在普惠性、基础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

3.5 培植财源,增加盈利,提高服务效益

一是坚持合规经营,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完善业务制度和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各个部门相互制约的关系,促进业务稳步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风险防控形势,要统筹做好管控风险工作,提升经营效率。围绕存款、资金、信贷、运营、财务等重点业务领域,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防范引发案件风险。同时,做好各类风险应急管理和处置预案,持续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科学合理地对资金进行精细化管理,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确保资金价值的充分体现。实施资产负债匹配化管理,做到规模、期限和结构合理相配。三是增收节支,提升竞争力。组建清贷清息的专业清收队伍,落实贷款收息责任,扩大贷款收息面,深挖历年积欠利息,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刘华.关于农商行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1-05-13(011).

戴春晖.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市场,2021(12):49-50.

王曙平,吕少华.对农商行防范空壳公司引发洗钱和监管风险的思考[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1-04-22(011).

张微雅.三方协同配合 共促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21-04-21(B02).

徐飞.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法律防范机制解析[J].中国市场,2021(11):67-68.

杜爽.强化县级农商行风险防控研究[J].决策探索(中),2021(4):78-79.

雷鹏飞.对农商行推进整村授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N].濮阳日报,2021-04-02(004).

段玲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1(6): 188-189.

许莉,王毓秀.农村商业银行精准扶贫贷款现状与建议:以江苏为例[J].江苏商论,2021(3):86-90.

钟乐明.深耕与拓宽中小银行的“补血”与“造血”渠道[J].中关村,2021(3):42-43.

1621500520399

猜你喜欢

农商行普惠金融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疆区域农商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农商行社会责任履行实现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