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低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2022-03-19郝皓陶世鹏

中国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低碳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

郝皓 陶世鹏

摘 要:面对新冠疫情与百年未遇的大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从产业标准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以及低碳化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完善网状生态,并将大力推进智能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步伐,全面深化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本文索引:郝皓,陶世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5):-147.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3(a)--03

1 研究背景

面對新冠疫情与百年未遇的大变革,以电力驱动、低碳转型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新。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制造业,特别是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更加彰显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中国孕育着最大的市场与最多的需求,已然成为全球资本流动与技术投入的风向标,因而在跨国要素流动与重新组合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发挥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这一攻坚战役,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末端向源头防治的转变,当前以绿色低碳为主基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改善全球生态为使命,进一步调整优化环境的治理模式,对于实现汽车产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需重点把握以下五大原则。一是处理好技术创新与求真务实的关系,做好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任务衔接。二是处理好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促进法治约束力量与市场保障手段的相互支撑。三是处理好整体把握与重点攻关的关系,推动统筹产业规划与突破关键领域的深化改革。四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加强经济指标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兼顾。五是处理好城市安全与生态治理的关系,打赢风险防范化解与民生福祉增进的攻坚战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在2020年生产了136.6万辆,并销售136.7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5%和10.9%,销量创下了历史新高的纪录[1]。但在持续增长的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绿色低碳背景下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问题,包括如何应对新能源汽车缺陷召回风险[2, 3]、如何高效回收车用动力电池[4, 5]、如何探索绿色技术创新模式[6]等。首先,本文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绿色低碳背景下的研究意义。其次,从产业标准化水平、智能化水平以及低碳化水平三个方面总结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若干条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深化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贯彻国家绿色发展政策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承诺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当今,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思考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高度吻合,而交通运输部门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推广新能源、普及新能源汽车正是这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元素。

同时,在其他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的持续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逐步推进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以北京市为例来看,截至2020年8月底,全市已累计推广了35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时,共计有46万申请者申领了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随着纯电动汽车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推广应用,加之不断完善的智能路网设施与车联网实时大数据平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势必将稳步推进,这对于提高资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综合减排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协同减排效应,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

2.2 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循环机制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这一重要目标被重点强调,这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强调,要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基于废旧物资的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完整的产业链包含了以磷酸铁锂、三元锂、隔膜、电解液、导电剂为电池主要材料的生产环节,以电机、电控、电池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以整车集成、充电设施、后市场为主的服务优化。在这其中,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产品市场的售后服务都与绿色生态息息相关,因而优化产业循环机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使命担当。《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将重点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而在2020年8月至10月,国家工信部曾经先后编制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两份重要规范性文件,生动地绘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任务书与施工图。

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建设不足,绿色发展方向有待引导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与报废车用电池的循环利用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相关标准文件的引导下,截至2020年11月18日,国家电网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百万计的充电桩数量,所覆盖的城市多达273个,这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拥有了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然而,我国在研发充换电绿色技术和推动绿色服务网络布局等方面,目前仍缺少相关标准文件来规范。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电池联盟预测的数据结果来看,考虑到车辆的历史产量、电池质保年限期、车辆的运行工况等多种因素,我国动力电池的报废总量将于2025年达到 116 GWh。然而,受到电池外观、回收渠道、回收意识、回收市场等诸多限制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尚未形成系列标准文件对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与新能源汽车新型产业生态进行规范性引导。

3.2 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水平较低,绿色治理难度大幅增加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信息溯源平台智能化、产业基础能力智能化。首先,关键核心技术智能化水平将决定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未来前景,是实现产业绿色治理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存在着等车规级芯片难以研发、智慧车联系统优化不足、车辆安全风险监测不力等问题。其次,信息溯源平台智能化水平将落实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监管责任,是推动产业绿色治理的重要措施。尽管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有效落实各相关主体的回收利用责任,但仍然难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建立一个包括逆向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回收水平预测系统、再制造执行系统在内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最后,产业基础能力智能化水平能有效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加快产业绿色治理的重要因素。当前,基础交叉关键技术亟需联合攻关,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也需逐步提高。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受阻,绿色清洁生产不易实现

我国汽车产业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低碳转型的改造升级,优化了本不平衡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着眼国家“十四五”规划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当前仍存在一系列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问题。第一,新能源汽车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较低,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率,这影响了产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的转型前景。第二,新能源汽车的氢燃料供给体系与清洁能源支撑技术部分减缓了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与清洁生产转型。第三,物流运输业仍未普及新能源汽车,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影响力,阻碍了产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的转型道路。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相互赋能,多主体跨领域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网状生态

织密织牢相互赋能、多主体跨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网状生态,需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建设集中统一、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重点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结合主动式逆向物流运作模式[7],构建统一标准、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产业生态发展体系[8]。二是开展协同综合、相互赋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跨领域研究体系,重点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逐步将“网状生态”在多主体跨领域间推行。三是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体系,重点以政府为主导、产学研多部门联动建立标准制修订、标准化宣贯与培训、组织建设等持续稳固的常态化运作模式[9],依法履行属地责任,强化横向耦合、生态链接、资源共享的产业网状生态,助力研发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4.2 创新创造,围绕区块链大力推进智能信息化平台建设

创新创造围绕区块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信息化平台,需要提升三个服务能级。首先,提升创新技术的服务能级,重点是强化整车集成技术绿色创新,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提升电池材料的安全水平与充换电的技术能力,进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其次,提升创新研发的服务能级,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整车制造、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进而实现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应用。最后,提升创新发展的服务能级,围绕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传动、网联技术与智能技术,增强产业的基础能力,进而引进或研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更多技术及方法。

4.3 全面深化围绕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发展策略

全面深化围绕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发展策略,需要聚焦三个协同机制。一是聚焦创新实践协同机制,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交相融合,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于汽车的数量与比例。二是聚焦环境管理协同机制,健全氢燃料供给体系,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三是聚焦运输服务协同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绿色物流运输体系融合发展,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场景下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全新业态。

5 结论与展望

在当前绿色低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注重节约资源及保护环境,并以“第五利润源”为主要抓手[10],真正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轮驱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化和高质量发展攻坚期,坚定新能源汽车重大战略方向,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网状生态,大力推进智能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策略,不仅是汽车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方法,还是“十四五”时期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道路选择。

参考文献

甄文媛.新能源車市:2020艰难转正,2021增幅可期[J].汽车纵横,2021(1):32-3.

陈琼.我国缺陷汽车召回法律制度研[D].南昌:南昌大学.2019.

陈慧如,陈雪,龚艳峰,等.基于条码和区块链技术的新能源汽车缺陷电池召回追溯研[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9(4):70-6.

郝皓,张骞,王治国.报废汽车蓄电池逆向物流可行性评价:基于改进的模糊神经网[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6):15-24.

李克卿,陆文星,梁昌勇.管理视角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顾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5):173-7.

李昆.绿色技术创新的平台效应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及商业化为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11):31-44.

郝皓,黄敏,李培鸿,等.基于产品风险控制的主动式逆向物流运作模型RLO[J].物流技术,2015,34(9):9-11+23.

郭燕青,何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基于网络关系嵌入视[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2):134-40.

郝皓,孙亦辰.逆向物流标准化发展之中外对比[J].物流时代周刊,2020(9):16-20.

郝皓,王治国,林慧丹,等.第五利润源:我国逆向物流的商业价值及模式[J].物流技术,2017,36(8):47-50.

2390500520304

猜你喜欢

低碳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