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阅读心理特点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2022-03-19彭忠明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初中语文

彭忠明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一直都是初中语文教师需重点研究的内容,因而应该得到高度重视。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阅读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还是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的关键。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效果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的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思路。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语文的学习已经渗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文阅读是具有母语优势的。相对英语等其他语言的阅读来讲,学生应该更加擅长语文阅读。但是对初中生而言,语文阅读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顺利,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心理学角度的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并向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教师未能高度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与领悟,很少开展体验式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表达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阅读教学的质量随之下降。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方法的能力。从学习心理角度来看,学习是由个体经验引起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而语文阅读是一种学习行为。因此,语文阅读是个体阅读经验引起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心理学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语文阅读。

其一,语文阅读是由个体的阅读经验引起的。此处的经验不仅包括语文阅读教学刺激和个体课外的自主阅读,还包括个体与语文阅读对象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个体在与语文阅读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从语文阅读环境中获得各种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后,便构成个体的语文阅读经验。由于语文阅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个体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以不断从新环境中获取阅读经验,丰富对语文阅读经验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就是个体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

其二,个体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变化难以观察。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语文阅读必然会引起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个体行为变化容易观察,而个体心理变化不易观察。通常,可以通过对个体行为的反复观察,推测个体心理变化,但采用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不高。为了增强观察的准确性,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化工具或量表对个体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心理进行测量。

其三,虽然个体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心理变化,但这并不说明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心理变化都意味着个体语文阅读行为的发生。个体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机体的心理变化不仅可由阅读环境的变化引起,还可以由机体疲劳引起。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学生因睡眠不足,出现身体疲倦、昏昏欲睡的情况,他们就会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容易出现厌倦心理。

其四,个体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例如,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很高的阅读分数而主动阅读大量的文章。但是,受年龄、兴趣爱好、注意力、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并不会为取得很高的阅读分数而主动阅读,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其语文阅读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二、初中生语文阅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个体在此阶段的学习行为受到其心理的重要影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一)自满心理

一些学生阅读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认为读完一遍,写完相应的习题就算已经阅读完毕,完成任务了。再加上课业较多,很多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作业,只是大概浏览一遍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根本没有逐字逐句地阅读,更不要说体会文章的深意了。阅读应该通过文字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进行感悟。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智者对话,语文阅读也是如此,切不可急功近利,草草了事。

(二)惰性心理

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出缺乏主见的行为。在进行语文阅读时也随波逐流,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常常参考别人的答案,自己跟着做。教师说到哪,看到哪,产生惰性心理,懒得主动思考,没有自己的主见。

(三)厌倦心理

一些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缺乏阅读兴趣,认为阅读非常枯燥乏味,产生厌倦心理。这些学生可能是由于理解能力较差,即使阅读文章后,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也可能是由于阅读量较少,读过的内容较少,还没有找到自己阅读的兴趣点。

(四)急于求成的心理

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在家里学习的时间较少。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把阅读作为家庭作业。学生在家里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的诱惑有很多,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都使学生在阅读时匆匆忙忙,急于求成,不能静下心进行沉浸式的阅读,效果自然不佳。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设计阅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语文阅读绝不是笼统地浏览一遍就可以读会、读懂的,而是需要全身心投入,仔细阅读,体会其中深意。有自满心理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粗略地读完一遍文章后就已经完成阅读目标,但實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加上一些相应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可以认识到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不足,这时会再返回文章进行二次阅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上的不足,从而进行二次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可以提问这篇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种植物和动物,分别是什么?你最喜欢百草园中的哪个场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思想情感?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才可以得出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惰性心理

有惰性心理的学生,在阅读时没有主见,不能主动思考,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挥思考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祥林嫂》的阅读时,学生读完后不知道下一步应怎么做。如果教师提问学生在阅读后有什么感想,那么很多学生可能并不知道从哪方面进行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比如,“我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从文章中得来的,因为祥林嫂经历的悲惨事件都发生在春天,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的细微之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细节。

(三)培养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厌倦心理

厌倦心理是导致学生阅读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致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对语文阅读也兴致索然。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应该注意阅读内容的精选,选择多种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由于每个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都不同,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培养阅读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肯定,适当进行帮助与鼓励。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以话剧的形式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在筹备话剧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背台词。这不仅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话剧的形式还可以让观看的学生对表演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兴趣提高后,自然就不会产生厌烦心理。

(四)营造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

针对想快速完成阅读任务、急于求成的学生,建立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是使其沉下心阅读的有效方法。一个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是使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必要条件,能规避外界的诱惑。学生回家后的阅读环境教师无法管理,但是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在家里进行阅读的时间较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建立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全身心、专注、高效地阅读。在课堂上,优美的音乐是建立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的好帮手。例如,在进行《春》这篇文章的阅读时,教师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还可以播放一些小溪流淌、鸟鸣等声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体会文章的优美之处,使其仿佛身临其境,进行沉浸式阅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建立读书角,可以让学生带几本喜欢的书籍放在读书角里,供大家互相借阅。课外书的种类丰富,内容多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

(五)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语文阅读过程是个体认知语文阅读信息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提高学生对认知阅读信息过程的控制能力,从而利于他们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与阅读任务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阅读场所、阅读材料、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以及自身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一份完整的语文阅读计划应当包括阅读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方法、阅读步骤、阅读成果、阅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等。在制定阅读步骤时,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明确每个具体步骤对应的时间。语文阅读计划有长期语文阅读计划和短期语文阅读计划两种,长期阅读计划由多个短期阅读计划组成。在学生制订长期阅读计划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自身阅读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纳入计划中,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学生制订短期阅读计划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计划,确保每项计划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并结合阅读内容形成知识思维图式,较多的阅读信息可以被贮存,此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感知阅读内容。就阅读背景前导的优势来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接触的语义环境均可以得到大脑的处理,并且可以按照属性进行排列。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若是可以围绕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印象,学生便可以按照阅读印象划分文章层次,这样对理解阅读内容会有十分大的裨益。具体来说,教师要不断对阅读教学结构加以优化,将文章背景巧妙地融入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可以形成深刻印象。

(六)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然后为来访者提出心理状态调整的方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为此,建议教师学习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形成利于阅读目标达成的心理状态。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包括诊断、咨询和结束巩固三个阶段。诊断阶段,教师要及时转换身份,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谈。交谈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活动。教师要对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主要因素,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般问题、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咨询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咨询方案。例如,针对语文阅读中经常焦虑的学生,可以采用自我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案进行矫正。确定咨询方案后,教师要引导、监督学生实施咨询方案。在结束巩固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将掌握的心理问题应对方法主动付诸实践。期间,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协作,如果学生在課内阅读、课外阅读时的心理都稳定,那么教师就可以终止咨询。

四、结语

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学生存在自满、惰性、厌倦、急于求成的心理问题,影响他们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进而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建议教师设计阅读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惰性心理;培养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厌倦心理;营造利于专注的阅读环境;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左毓红)

1016500520203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初中语文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心理小测试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心理感受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