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2022-03-19高晓顺
高晓顺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科性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也和语文息息相关。表达能力一般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书面表达,另一方面是口头表达,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满足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往后的人生打下基础,也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予以重视。
一、小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口语表述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由于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忽略了语言表达的练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无法有效地将课堂打造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与表达欲都十分旺盛的年纪,但是当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就会失去表达的勇气。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讲述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学生没有过多口语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灌输的知识,期间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现阶段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下,虽然学校方面已经对小学实施了“双减”,但是教学理念、方法措施等还需要一些时间过渡。除了需要优化课业、减轻负担,还要全面强化语文“听说读写”的核心素养。立足当前学生缺少标准化、系统化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还是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述事情时,叙述不清,逻辑欠缺。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转变与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方式,不能只是片面地将目光投注在自己灌输了多少知识或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上,而是应该教导学生学会掌握、理解必备的基础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语文语言的实践运用情况,并在课堂中将这种教学理念加以实践、落实,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锻炼他们的语言逻辑能力,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语文运用可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缺少逻辑思维训练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要将其作为常态化的训练。但是还要注意,仅仅锻炼口语表达还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搭建。如果缺少对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就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组织方法,领会不到表达的重点,甚至会出现逻辑前后重复或矛盾等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表达方式和思维,并强调易错点、难点,避免学生在使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导致语言表达没有条理、语言组织能力差等问题。
(三)教师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领路人,会在学生的内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内心会具有较强的崇拜心理。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人、引路者,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时,无形中就会成为学生崇拜和敬重的对象。在小学生的心中,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和支持。需要教师更多地去关注、思考学生的情感细节,将人文精神渗透教学活动。如很多小學生由于内向、胆小,害怕犯错被教师批评,所以很少主动开口提问、回答问题以及与教师交流等。师生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也使这些问题加重,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
(一)丰富学生词汇积累
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基础的词汇积累和使用方面开始。不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文字写作,都要以词汇为基础来搭建。很多时候学生言之无物,写作内容空泛是自身词汇积累不足导致的,所以,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重视词汇量的积累是第一步。要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词汇的正确含义,才能使学生有效应用在交流表达的过程中,提高表达效率和正确率,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在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积累一些新鲜词汇,小学低年级中有关“形容词”“动词”“名词”等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帮助起步阶段的学生形成对词语的正确认识,学生在初识一些新鲜词语和知识理论时,感觉还较为陌生,所以针对低、中、高年级,都应该在教学中利用举例、对比或者运用生活化的事物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以此充分展示词语的正确意思和用法。比如,在教学有关自然景物的单元内容时,可以引出“广袤、无边无际、绿油油、红彤彤”等词语,指导正确的用法,也帮助学生多积累,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词语积累的比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词语积累量,还能培养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合理运用教材和课外读物,丰富交际内容
教师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时,既要充分运用课本教材,也要延伸学习和交流探究的范围,让学生主动接触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奠定有力基础。而且通过有趣新奇的课外读物还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乐趣,以一种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阅读与理解书中的人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考、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书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让他们在交流中有更多内容可以互相探讨和诉说。比如,在学习《牛郎织女》等传说故事时,这些新颖、有趣的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同时,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还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收集一些课外的民间读物和故事,比如,国内很多优秀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一叶障目》等。鼓励学生积极搜集相关的故事读物后,认真阅读了解其中的内容,还可以借此开展班级内的故事交流会,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搜集到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讲述、交流,既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中要规范学生的口语发音
我国不同地区都会存在常用的方言,这些方言化的发音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吐字发音,阻碍提升普通话水平,影响交流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规范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发音,尽量减少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方言。小学阶段要重视拼音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字词方面不正确的用语和发音情况,提高学生普通话标准,如,“挨”是一个多音字,应根据实际使用场景判断读音,“挨紧”一词中读一声,而在“挨饿受冻”一词中则读二声,教师要重视这种易混淆的字词。同时,在日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语言句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日常的行为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做好句式的示范、讲解和使用。同时,学习了解一些优秀文章,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其中的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实现高效学习的条件之一。教师应该平等、友善、耐心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关注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引导他们多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課堂中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回答,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其逐渐养成积极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双向的语言互动实践,提升学生表达的兴趣。双向的交流表达才能达到更好的表达训练效果,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并且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可以完善思路和想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座谈会,鼓励学生说一说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则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学生反馈真实的想法,师生间可以开展深层次的交流。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能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安全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害怕的心理情绪,这样他们才会敢于表现、表达。
(五)整合教育资源,训练表达能力
当下的语文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资源也更加充足,教师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要合理整合并运用资源。首先,课堂仍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运用,在课前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多形式、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中可以运用的方式有很多,如,朗诵课文、诗歌表演、演讲等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需要运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要重视对课外活动的设计,通过举办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每天早课的时间,设计“十分故事汇”的环节,让学生用早上10分钟的时间,轮流上台讲一个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要求是包含情感、语言流畅。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鼓励学生勇敢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朗读稿子,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语言应用。教师要通过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语言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质。
(左毓红)
194750052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