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
2022-03-19郭华
郭华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是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不能完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目前,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促进学困生转化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工作。而激发学困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促进其轉化的必要条件。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学困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究教学策略,总结实践经验。本文从学困生入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并从内外两方面探究教学培养策略。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
学习能力通常指学生在外界的辅助作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能按照一定的计划和步骤进行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并被视为“学困生”,关键就在于学习能力不足。小学班级中,有一定比例的数学学困生,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困生的数量将会增加。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整体表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学会转变角色,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学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①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换句话说,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困生在面对数学学习任务时,相应的认知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无法灵活调动知识经验完善学习任务。②学生学习能力受内在学习动机影响,即学生“想不想学”。学困生通常对数学缺乏兴趣,在数学学习中无法增加自我效能感,因此也难以产生学习知识、探究难题的动力。③学生学习能力受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不会学”,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要想真正做到自主学习,首先要从内心对学习这件事情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及时对自我进行评价,并且在学习活动之前就做出具体的目标和学习计划,根据学习的成果进行自我奖罚,最后再不断复述和记忆,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及时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并通过自我检测以及复习笔记和课本等完全掌握数学知识。虽然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困难,但是不可否认,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导致其学习过程比较“费力”,既无法提高成绩,也难以获得乐趣。④学生学习能力受学习态度的影响,即“能不能持之以恒”。持之以恒要求学生在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能迎难而上,并且始终对学习这件事情抱有较高的热情,及时排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遇到问题容易退缩,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同时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二,教师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给予学困生一定的宽容度,信任学困生有潜力实现自我转化,是学困生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反之,学困生则会在被忽视、被压抑中自暴自弃,彻底失去学习的动力。此外,教学模式的设计也会影响学困生的转化。
第三,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学困生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学习环境、父母期望、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都会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小学学困生的调查来看,一些学生的家庭资源与他们的学习动机、认知水平有较大的相关,例如,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在学困生学习中给予有效的指导;父母的期待和管理方式会对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情感发展造成影响,导致学困生学习能力下降,陷入学习困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把握学困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将关注点放在学困生本身,激发学困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升学困生认知能力,让学生既能展开自主学习,也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困生转化。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的引发,涉及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为学困生创造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开放交流、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在课堂中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促使学困生数学思维发展,这对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人的原则。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困生传授知识,还要倾听学困生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导学生听课,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负数”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把握学困生的特点,结合天气预报等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为学困生创造播报天气的机会,并渗透数学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困生转变对数学的态度。
其次,发展学困生认知能力,教师应善于将比较抽象、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与学困生的认知能力相契合,并循序渐进引导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在解释“可能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从抽奖、天气变化等事件入手,降低概念理解难度,促使学困生的感知和掌握。
再次,思维训练也是提升学困生认识能力的重要方法。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有重要的优势,但是对学困生而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可谓困难重重,学困生思维能力不强,当难以突破学习难点又缺乏有效指导时,一些学困生选择放弃,最终数学成绩也不断后退。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操作活动,要求学困生通过剪裁、拼接完成转化,实现对公式的推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边指导学困生操作,一边提出问题: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如何保证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怎样实现公式的推导?学困生通过操作、分析、比较,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厘清思路,可以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由浅入深,并伴随着实践操作,对学困生的思维训练、认知发展发挥了作用。
最后,指导学困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特点,帮助学困生找到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让学困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带到课堂上,在课堂上进行及时记录,在课后主动与教师交流。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困生巩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还可以通过趣味方便的方式帮助学困生掌握某些知识,让学困生可以在学习中理解知识的概念与应用方式,如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一些学困生还没有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因此,教师编了一段顺口溜“除号除号用厂替,被除在里除在外,商在头上尖尖戴,乘积对着被除数,相减之后画横线,没有剩余用0代,有了剩余叫余数,余数定比除数小,得出结果要写好。”在顺口溜的帮助下,学困生很快掌握了竖式除法计算的流程,在计算中也逐渐熟能生巧,有效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在教学指导中还应重视学困生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多数人认为有效的方法也许对一些学困生来说并不适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探寻合理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促进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
(二)优化教学指导环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指导学困生突破知识学习的困境,更能从情感上引导学困生,促使其实现顺利转化。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出现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积极创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加强教学设计,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坚持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创设民主、坦诚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创造机会,与学困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解题的思路,并突出学困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做好学生间的协调和沟通,促使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相互交流,提升学习效果。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以培养他们参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巧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学困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促使其提升自尊心和荣誉感,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对学困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中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并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
其次,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在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引导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优等生与学困生能在同等条件下探索数学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有效的课堂互动是一个在教师关注学困生需要、肯定学困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适时引导的过程。通过课堂互动可以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巧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困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教师应合理实施教学评价,对学困生应以激励为主,并重点关注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评估,进而针对学困生提出改进策略,并在平等的沟通中促使学困生接受教学指导方案,为学困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在评价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时候,可尽量采取纵向对比的方式,即让学生跟自己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学生上次测试中错了5道题,这一次只错了3道题,教师就应对此给予鼓励,让学困生知道这2道题没有出错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也会因此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客观看待学困生和优等生之间的差距,避免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采用多种角度对学困生进行衡量,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对学困生的认可,促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不要直接忽视学困生,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由衷地关爱学困生,给他们尊严。学困生的心理敏感性和脆弱性需要教师的精心保护,教师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当众批评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进行课后辅导时,有的学困生很少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可以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行动和言语上照顾好学生,照顾好他们的尊严。这样,学生会得到暗示,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对教师的排斥感,习惯并喜欢教师,受到良好课堂气氛的熏陶和感染,从教师的言行中得到鼓励,促进自身发展。
(三)家校共育,促使学困生更好地发展
有效的沟通是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教师学生情感的一个纽带。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与学困生的沟通。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将教育工作放在学生身上,还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在一起,建立家校共育的教育机制,确保学生在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下成长,进而让学困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都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许多农村地区的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而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动态,携手家长共同创设学困生培养转化机制。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向家长传授良好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和家长创建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长的期盼,也要让家长理解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然后和家长共同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困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学困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从而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本文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学困生的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和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分析其知识盲点的成因,减少知识梯度,让学困生从基础出发,建立坚实的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用道德说服他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该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整体上提升班级学习效果。
(宋行军)
154650052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