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质疑·创新

2022-03-19王晓红

家长·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数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王晓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这种环境趋势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并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应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和创新,促进其全方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培養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展开探析,并提出几点策略。教育改革后,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其思维,让其成为思维能力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将其培养成社会各界所需的人才,对其未来学习和发展也更有益处。但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新,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多数教师在授课中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其应用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再加上,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其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并不能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发展其自身的思维能力。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旧有单一的授课方式,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引导其展开质疑,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结合多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提供独立思考空间,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很多教师都认为思考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只有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可以静心独立思考,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讲解更多的知识和习题,在提出问题后往往表现得较为急躁,多让优等生回答或直接自己公布答案。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不再愿意动脑思考,只等待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影响了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课堂中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为其保留适当的思考时间,让其在脑海中不断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有意义。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度单位”相关知识时,该课需要学生能掌握应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以及线段的长度这一能力,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先通过举例或参照实物的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长度单位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为多少,用怎样的方式能知道呢?”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其思考,使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探究,并组织学生展开活动体验该课的数学知识,使其学会应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在量好各个物品后,让各个小组汇报出自己测量的结果,引导其思考:“为什么同样都是在测量数学书的宽度,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答案。然后,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继续对大家展开提问引导,比如,“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从家里到学习的路程呢?”让各个小组继续展开讨论和探究,由于部分学生都是乘公交车或私家车回家,对距离长短并没有太清晰的认知,因此只能另想他法,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讨论,思维非常活跃,且在探讨问题时还会借助生活经验考虑现实问题和安全问题。

(二)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促进思维成长

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只有先质疑才能进行思考,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数学精神。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强调的正是思考在学习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思考要以质疑为先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其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引入旧知对其展开引导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10根小棒,并创设问题展开引导:“假如你是老师,你准备了10根铅笔,想要将这些铅笔分给几个表现比较优秀的同学,怎么分才更加公平呢?如果将其平均分配,你想要怎么分?”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一分,并说一说自己每次分配的结果。学生分配完毕后,教师继续引导:“10支铅笔可以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支铅笔?老师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铅笔?分别怎样列式?”学生很快通过分配小棒分别列出算式[10÷5=2];[10÷2=5];[10÷3=]?针对[10÷3=]?这个式子,很多学生都会思考如何计算。这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并产生疑问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结合前面的知识铺垫尝试进行计算得出[10÷3=3]……1,并告诉其正确的读法,使其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了解并掌握除法的余数。学生为了解决自身的疑惑自然会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还能提高其学习欲望。

(三)传授方法、消除障碍,让学生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教师单一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教师在课堂上若是不提问,学生一般情况下就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大多数教师总是态度非常严肃,一本正经,在面对学生教学时并未展现自身的亲和力。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即使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不敢向教师提出。对此,教师应积极改变自身的严肃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心和耐心,使其深刻感受教师的关爱和关注,从而真正地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积极鼓励学生大胆产生怀疑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传授一定的解题方法,利用学生好奇天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引导其学会在自己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例如,教师可事先为学生做好示范引导,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教学,在教学“比多少”这一相关知识时,教师提问展开引导:“小鸡有8只,小狗有3只,小牛有2只,请问小鸡比小狗多多少只?”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继续引导:“像刚刚的问题,谁能像老师一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考一考其他的同学?”这一示范引导的授课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模仿,同时,通过模仿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在学习中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质疑,比如,在教授“分数的性质和意义”这一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实际操作,使其通过操作创设分数,经历分数形成的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探究整体“1”的 含义,引导其探究为何在分数中的“1”的意义不同。通过适当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提问质疑方式,不但能帮助其逐渐养成爱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还能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四)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思维,通过为其展示直观形象的情境问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此有效让班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围绕知识点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并提出问题,让其根据生活经验解答问题,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相关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什么叫作角,使其学会应用常用的符号表示角,会应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存在的“角”,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除了多媒体展示的“角”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其他的“角”,通过情境创设有效提升其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当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可以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课件,向大家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直角、平角和周角,并组织学生尝试应用折纸的方式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其积极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存在的关系,记住这三个角的度数,鼓励其自行归纳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同时,带领学生继续进行做活动角,让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角是什么角。班级同学仔细观察后发现,小于90°的被称为锐角,大于90°但是小于180°的被称为钝角,每个角都不同。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学生引导提问,能使其在实践动手操作主动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达到培养其数学思维的目的。

(五)动手操作解决问题,促进数学思维提升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少不了实践的过程。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未能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提供给其课堂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并不多。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动手操作是想象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想象也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方面。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表象,在经过想象力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深刻,使其能牢牢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性质和意义”相关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使其能充分掌握分数的意义,教师要带领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操作创造分数,使其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能明白分数的意义,能有条理地解释自己操作的过程,从而学会应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表述和交流。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导入知识,提出问题:“关于分数,我们在以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还知道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内容吗?”然后,引导大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实际操作,组织学生准备一张纸,将这个纸平均按照组内的人数进行平均分配,比如,小组内的人数有4个,就将这张纸平均分为4份,让学生思考并研究:“每个人得到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然后,继续准备4张完整的纸,将其平均分给组内的4个人,教师继续提问:“每个人分得这些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借助学具很快就会明白,将一张纸分为4份,一份就是它的[14];将4张纸看作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为4份,一张纸占着这些纸的1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由此得出,将一个整体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一整体的[14]这一结果。继而得出2份就是整体的[24],也就是[12],是整体的一半。3份是[34]等一系列结果。通过借助学具对学生展开引导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明白分数形成的过程,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其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思考,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也是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數学课堂中培养其思维能力时,可以将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已经习惯了定式思维,很少会更换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好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思考,并在这过程中实现思维创新。另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让其在参与中实现思维创新。对小学生来说,其更喜欢探究已掌握知识中是否存在某些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其发散思维进行培养,指导其在知识重组、分析、判断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能被三整除的数字特点时,会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数字,如7212139、549363、721845、321487、6699366等,并让学生自行判断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正常思维,将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相加,看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就能被3整除,如果不是则不能被3整除。而有一名学生非常快速地回答出了549363、721845、6699366等三个数字可以被3整除。教师让其到讲台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能快速得出答案的技巧,发现其利用逆向思维,先将数中3的倍数划掉,再将剩下的数字相加,计算速度就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种解题方法就是利用逆向思维探索已掌握知识中的规律,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其未来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运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思考、质疑和创新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宋行军)

1357500520350

猜你喜欢

分数数学知识思维能力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