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22-03-19杨宾
杨宾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相互作用,即学生要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指导教学实践的高深教育创意,则无法构建更高效的课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趣灵活,学生会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能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这需要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与知识的结合,以在增进学生知识熟悉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入手,就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展开相关探究。
数学知识的提炼主要是对实际生活的总结,但是对生活经验欠缺、思维能力发育还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讲,总认为数学知识单调、难懂,学习起来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学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立足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掘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教学素材,从而“唤醒”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和学习热情,可以在教师的引領下探究其中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道理。笔者便从自身的实际教学入手,对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关论述如下。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优势
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传统的“填鸭式”数学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教学发展,也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对数字、几何图形认识、理解与掌握,学生难免会觉得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且抽象的知识也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引领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则能将课本中枯燥的文字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案例和场景解释和展示数学知识,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搭建熟悉、有趣的学习空间,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有效吸引其课堂学习注意力,还能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对整体的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引领下,教师还会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内容或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观察与生活探索中发现课本里没有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比较学习和积极参与中,既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获得知识视野的开阔、学习思维的发展。另外,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空间。例如,学生陪同父母外出购物,可利用学习的运算法则核对消费金额;外出游玩或帮助别人指路时,可根据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准确辨识位置,便于向他人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通过实际运用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误区
(一)教学设计存在主次不分现象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有计划地融入生活元素,促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打破其存在的思维定式。因此,数学知识讲授是重点,生活化只是辅助手段。但有些教师对知识教学和生活化手段的主次把握不准确,在课堂上将更多时间放在了构建生活情境方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并不密切,学生真正接收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其灵活的思维未真正作用到知识理解方面,使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效果低于预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提高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二)融入的生活化案例缺少考据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贴近客观事实,贴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学习过程真实性和实用性,将其思维意识与他们熟悉的情境相联系,凝聚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但有些教师对生活素材的筛选不够合理,生活素材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契合度不够,且缺少客观的考据,将两个互不搭边的内容结合到一起。学生不能准确根据教师列举的生活案例联系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导致他们无法精准地调动相关思维展开思考,对生活案例理解不透彻,自然不能准确捕捉到其中蕴涵的数学概念或数学方法,甚至会对个人认知造成干扰。
(三)教师过度追求生活化教学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层面的知识,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教师尽可能做到化繁就简,降低教学过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一些教学难度较高的内容,教师可借助生活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而传授内容相对简单的知识,则只需正常教学即可,顺应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规律。但有些教师过度追求生活化,认为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应对所有数学问题,无论什么内容都采取生活化策略,反而让一些相对简单的数学知识变得复杂,学生需花费更多时间理解和记忆,对其学习造成干扰,影响了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用性。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帮助学生建构生活化的学习意识
生活化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模式引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真切认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转化,以在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化数学学习意识的同时,可以更顺利地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不再认为数学的学习是一件难事。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相邻数”的相关知识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相邻数”的概念,并可以正确找出相邻数,能初步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加1和减1的数量关系。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带入生活中“邻居”的概念:“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所说的邻居就是住在我们家隔壁的人,你们家里的邻居是谁呢?”“那我们是三班,我们旁边的二班是不是我们的邻居?”“四班是不是我们的邻居呢?”在引导学生寻找“5以内数的相邻数”时,则可以以班上的一列5名学生为例,从前往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数(1~5),然后请学生站起来寻找自己的“大邻居”和“小邻居”。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寻找速度,还能帮助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一举两得。
(二)立足课本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不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优化和改革,课本教材都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在生活化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也要发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与课本教学主题相一致的生活素材,以确保可以实现对课上教学资源的补充,也使学生可以在新鲜的学习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授二年级“测量”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厘米”比“米”短的知识点,使其知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米”则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同时,鼓励学生回想一下并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米”作单位?哪些东西会用“厘米”作单位?而在完成教材练习题时,则可以指定某个学生或让学生主动演示从自己的座位处走到讲台处,请学生猜一猜该生每一步的长度、估一估这段距离的长度,并合作借助教师的卷尺实际测量一下,以在带领学生解决教材练习题的同时,借助生活中的实际距离强化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直观认识,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技能。
在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竞赛或游戏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教学“凑十法”時,可以采用“计算接力”的游戏形式,让班级内部的每名学生都能加入该项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使用的题目均属教师此前的教学内容练习题目,在学生回答正确后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通过“开火车”“闯关比赛”等游戏为学生营造一种竞赛的氛围,枯燥的计算也在活动中变得有趣起来,不但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乐趣,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其计算水平。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计算水平的差异、性格特征的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组间比拼,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计算水平。
(三)根据需求建构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对小学生而言,让他们沉浸在数学学习中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对思维逻辑要求程度较高的知识点时,学生很容易在思考过程中走神,同时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小学数学教科书不再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而是聚焦于学生的爱好和年龄特点分析,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主导”阶段,只有具体的、熟悉的、生动的、可以调动其感官参与的事物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热情。为了进一步优化生活化教学效果,教师便可以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为学生构建与其生活相接近的教学场景,在将枯燥的数学进行形象地转化的过程中,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重点。
例如,在教授“购物”这部分知识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引入购物情境,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今天是咱们学校旁边七色光文体商店开业的日子,那里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打折促销的商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商品货架),大家快来选购商品吧。”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请学生自主选择想要在购物场景中扮演的角色(导购员、款台结账人员、顾客等)。以在有趣的生活场景创设中顺利导入课堂新知,使学生积极参与,在一买一卖的购物体验中,学会简单的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趣味性。
(四)结合实践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作业是数学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也能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教师便要有意识地对作业布置形式进行调整,适当缩减书面作业的占比,尝试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生活探究,使其在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进一步践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完“数据的表示与分析”这部分知识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灵活的实践类家庭作业,即给学生两天的时间,引导其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队),通过网络、报纸等方式合作搜集本地近14天的天气信息(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绘制一幅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画出其中的纵轴和横轴,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标出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和图例)。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天气或节气交流、探讨统计图所反映的温度变化趋势。借助生活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也使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同学的了解,在增进生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助力班级学生整体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五)基于生活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提起生活化教学,教师往往采取的都是融入生活案例或构建生活情境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相对容易设计,且教学效果明显。但仅仅依靠这两种手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必须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融入合作探究方式与实践活动方式,或在数学课堂上呈现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先不要直接切入正题,而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尝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理解相关知识;或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生活实践,将教材中直白的概念或规律由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知道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方向与位置”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常识引入新课,提问:“在生活中,你们除了听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还听说过哪些关于方向的词?”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出示主题图组织其展开观察,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别说一说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基于这个问题先进行小组内探究,再指定学生说一说。此时,有些学生还不能准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方向,教师则组织他们手工制作方向板。教师在方向板上标出向北的方向,由学生自行补充完整其他七个方向;以教室为参照,在讲台上利用指示板说明教室里的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以此来认识不同方向。课后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带上表格及方向板在校园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合作探究与实地实践的方式准确辨识八个方向,并能运用所学方向知识辨认不同位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数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其中,既是对新型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还能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可以在主动的数学学习与探究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感知数学的实际运用价值,从而在强化其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同时,可以为其今后可以更高质量、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行军)
27105005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