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磨一剑 砥砺自生辉
2022-03-19梁存收潘亚文
梁存收 潘亚文
2020年12月底,由中国曲协、辽宁科大组织编写、历时八载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12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全部出版,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套系统的高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曲艺学未能列入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存在双重缺失,所以,这套书承载着几代曲艺人的梦想和期待,在这8年的编写过程中,为撰写教材倾情付出大量心血的倪钟之、薛宝琨、蒋希均、耿瑛、常贵田、师胜杰、高玉琮、包澄洁等曲艺家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天堂的各位老师今天可以释怀了。
这套教材缘起于2013年,时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耀鹏与时任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孙秋柏认为:一直以来,曲艺未能搭上现代高等教育快车是严重制约曲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中国曲协亟待在这方面破题。而开办曲艺表演专业、开展教学实践10年的辽宁科技大学,也亟待一套适合高等教育的统编教材,从而打破不能以曲艺专业名正言顺招生的困境,自此开启了这套教材编写的历程。艺术分社前期便参与了系列教材的策划和设计,随后几年,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共同拼搏,终于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工程。
在教材策划初期,仲呈祥、胡智锋、王炳林、王宜文、李心峰、赵为民、傅谨、刘立滨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評议组专家们便欣然答应担任教材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对教材编写给予了具体指导,这些为后期教材编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5年7月2日至3日,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在辽宁鞍山召开。仲呈祥、傅谨、赵为民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曲艺本科教材编写负责人、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编辑、开设曲艺专业方向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负责人济济一堂,共同商谈研讨曲艺学科建设、高等教育教学、教材编写出版等事宜。此后,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连年召开,逐渐成为一种机制,持续不断地调动全国曲艺教育力量,对教材使用、教学应用及学科建设积累经验、探索实践。自此,艺术分社的全体员工便进入了紧张的“排难”阶段。
在这一系列教材中,专门介绍曲种的教材《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演艺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快板表演艺术》《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这些教材内容十分吸引人,作者本身也都是该曲种的表演艺术家,但是书稿的编辑加工难度也很大,最大的问题是作者们都是语言表演艺术家,每个人在各自的曲种表演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语言表达上也带有不同常人的语言节奏,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往往带有口语的色彩和节奏,编辑在加工书稿时很容易被作者的节奏带入,而难以发现其中隐藏的不符合出版规范的语言文字问题。同时,曲艺表演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说唱表演,每个曲种都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作品写入教材时,许多唱段中的方言方音如何用文字准确表达也成了难题。以《山东快书表演艺术》为例,唱段范例均为以山东方言为主,其中常见“扑扑棱棱”“入量入量”这样的词语,编辑一时也拿不准该用什么字,就只好找山东籍的同事帮着用方言讲讲、念念,然后再翻译成普通话,最后大家再一起和作者商量出来,唱段里的这些词到底用哪些字好。在出版这些书稿的任务中,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有趣的是,作者们有自己用普通话也解释不清楚的时候,干脆直接用微信语音说:“我给你唱一段啊,这个小段是这样的……”然后语音里就开始了“铛嘀咯铛……”编辑初听觉得有趣,渐渐也被老艺术家的认真劲儿感染,手上这笔也显得沉甸甸的。
书稿情况复杂,系列教材品种多,工期短,编辑往往觉得压力很大,许多时候都觉得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与各个作者来来往往的交流沟通后,老作者们表示:“我代表几代靠这个吃饭的艺人和号称艺术家的一群人向你表示敬意。”然后来个“江湖最高礼节”的表情包,说一句:“真难为你了。”就越发理解,这份工作所担的担子有多重。
《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的最大困难是,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都实在太少,更何况是曲艺,很多语汇在网上都找不到,编辑在审读书稿时,仿佛是在看“天书”,都是汉字,但组合在一起就是十分陌生。只好先找一张白纸列出图谱,例如,某某民族,某某曲种,画出个思维导图。在审稿的时候,按图索骥,找出前后文是否对应,表述是否准确一致等。编辑加工这本书稿,3个审次的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校样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所幸最后的印前质检是合格的,这次对少数民族曲艺的梳理、整理与出版因为这艰难的过程更显得弥足珍贵。
《国外学者论中华曲艺》是套书中引文最多的一本,作者大量搜集了国外学者对中国曲艺的论著与观点,大量网上极难寻找的资料给编辑核对引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作者写作的注释又与规范有很大的出入,编辑只能一点点一个个要求作者找到原文,拍照、核对。作者做了近乎穷尽的搜索,将所有能看到的资料尽可能一网打尽,最终,本书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华曲艺在世界各国的演出、交流、传播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曲艺在世界舞台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要出版新形态的教材,曲艺本就来自民间,与各种视听作品密不可分,但因为曲艺艺术式微,受众越来越少,可供搜集的视听作品也鲜见。各书的作者在搜集视听作品时也费了不少功夫。《评书表演艺术》是本系列里第一个交稿的专门曲种教材,作者为将近80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他的作品早年在电视上、广播上都常见,但毕竟已有些年头,为了拿到第一手数字资源材料,田连元请笔者去家里,找出了多年前电视台送他的一套DVD作品集。他精心找出了每个与书上关联的作品,让笔者从上面扒下来。还有各种网上的音频,老先生都一一费力找出,有个光盘还反反复复叮嘱笔者一定要还给他,他只有这一份。笔者拿着这些厚厚一沓DVD光盘,一个个整理、拷贝,再加上片头字幕、剪辑、转码,最终做成二维码贴到书稿上。新形态教材就这样一本本出炉了,背后的故事也温暖和滋养了每位编辑。
(责任编辑/邓科)
3000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