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中点问题提升数学理解

2022-03-19范建兵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点问题意识

范建兵

[摘  要] 作为中考的高频考点,中点问题具有基础性、灵活性、模型化的表征. 教学时应关注学生读图、识图、解图、构图的能力,解读问题的本质,解构基本图形,挖掘问题模型,提炼解题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中点;中位线;问题意识;数学理解能力

线段中点是几何图形中的一个特殊点,在研究中考数学试题时发现,关于中点问题的考查比较突出,虽题多面广但指向明确,其一般有三类考查视角:①考查中点的定义,利用定义来表示两条线段相等或倍半关系;考查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利用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中线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②考查三角形的中位线,利于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来呈现线段的位置或数量关系;③考查中點问题与其他知识点的融合,如垂直平分线、垂径定理等. 中点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常常会有不同层次的考题出现,其中大部分题目都被教师贴上了“基础题”的标签,学生练得多但想得少. 教学时,一些教师基本上就题论题,偶尔有少许研究但相对零乱、不成体系. 这就导致此类问题成了学生的学习弊端,对知识背景、来龙去脉关注不够,重结果而轻过程,缺乏问题意识,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

案例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数学第8题)如图1所示,△ABC的周长为19,∠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N,∠ACB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M,若BC=7,则MN的长为______.

1. 问题解构

一道几何综合题,往往考查的是较多知识的融合,以及较难的图形识别和较高的能力要求. 这道中考题的内容丰富,如果没有教师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很难理解题意并突破难点. 在此,我们可以将图形进行分解,从寻找基本图形、剖析知识要点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深度解构,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方向,引导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1)图形分解.

图形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结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实现三者之间灵活转换是解决几何综合题的关键. 从一个复杂的图形中剖析出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图形,有利于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点. 因此,可以从本题的原图(图1)中分解出图2、图3、图4三个简单的图形.

(2)图形解析.

章建跃老师在“三个理解”中指出:理解数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理解数学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从表面到本质——把握问题的深层结构. 追根溯源,图2、图3、图4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出现过?分别应用了什么知识点?结合上面的图形与文字,我们容易关联思考到下面两个基本图形(图5和图6).

图5是单中点基本图形,点D为BC的中点,线段AD为△ABC的中线;图6是双中点基本图形,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线段EF为△ABC的中位线. 这两个知识点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融合性强,考查率高.

2. 问题解决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本案例的解决可能并不难实现;但对于学生而言,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挑战. 学生难在何处?本案例的本源在哪里?如何讲解本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细细读题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案例的内涵非常丰富. 表象上涉及了角平分线、垂线等显性知识,实质上却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及三角形中位线等知识. 通过图形解构,我们将图1转化为了几个基本图形,指向了两个重要的知识点. 因此,解决本案例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将图形与知识关联思考:求线段长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图中的角平分线和垂线该如何应用?所求线段MN与谁有关?与题中的已知线段BC和△ABC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串”让学生寻找图1所隐含的基本图形,思考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

通过对图2的思考,可以证明△ABN≌△EBN,从而得到点N是线段AE的中点;通过对图3的思考,可以证明△ACM≌△DCM,从而得到点M是线段AD的中点;通过对图4的思考,可以发现MN是△ADE的中位线. 因此,求线段MN的长就转化为求线段DE的长,而DE=BE+CD-BC=AB+AC-BC=AB+AC+BC-2BC=19-14=5,所以MN=2.5.

3. 知识重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不是直观的描摹,不是主体被动地接受,而是主体主动地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外部事物,在头脑中对外部事物进行加工、改组、转换、比较、分析、综合,以此来形成认识[1].

(1)图形比较.

图5是单中点问题的一般图形,图2(或图3)是特殊三角形,这两个图形之间是否有联系?通过思考、改组、加工发现:对于一般状态下的△ABC(图5),如果△ABC的边AB=AC,那么△ABC就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如果△ABC中的∠BAC=90°,那么△ABC就是直角三角形,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这样的融合与比较,蕴含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展现了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图7所示).

图6是双中点问题的一般图形,EF是△ABC的中位线. 如果将三角形转换成四边形(如图8所示),可以得到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将四边形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那么中点四边形也会相应改变. 这个中点四边形的判定结果依据的就是基本图形(图6),运用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体现了问题解决的转化与综合.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解决四边形问题时,我们常常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进行解决,此处对中点四边形的判定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2)模型提炼.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在已有认知结构上不断关联和引申,从中提炼问题模型,可以使学生丰富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2]. 图2(或图3)就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平分”加“垂直”构造了“等腰三角形”. 这个命题可以详细地表述为:如图9所示,BD平分∠ABC,点E是射线BD上一点,过点E作MN⊥BD,则△BMN是等腰三角形.

在数学课本上还有一个类似的模型:“平分”加“平行”构造了“等腰三角形”. 这个命题也可以详细地表述为:如图10所示,BD平分∠ABC,点E是射线BD上一点,过点E作EF∥BC,则△BEF是等腰三角形.

可以说,这两个模型在练习中考查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问题中提炼一些解题模型,归纳一些常用方法. 这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数学素养的发展.

(3)图形重构.

除了图形的识别与模型的提炼,我们还需要有图形重构的意识,让学生能多角度进行理解,以更好地掌握问题的本质. 比如,图11表示的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图12表示的是三角形的中位线,如果将这两个图形组合、重构,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就是一个具有基础性、代表性的题目:如图13所示,△ABC中,∠ACB=90°,点D,E,F分别为三边的中点,证明CD=EF.

(4)经验再生.

为了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模型的认识,实现知识及时巩固、经验再生的教学功能,笔者选择了以下几个练习题(均为常见题),指向了不同中点问题以巩固和提升知识结构. 通过自我思考、练习、反思,学生可以从问题的解决、类型的识别、模型的应用等不同层次上抽象出属于自己的解题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练习题1:如图14所示,已知△ABC中,BD平分外角∠ABF,AD⊥BD于D,CE平分外角∠ACG,AE⊥CE于E,连接DE. 若AB=7,AC=6,BC=5,则DE的长为_____.

练习题2:如图15所示,已知△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AE平分∠BAC,CE⊥AE于E. 若AB=7,AC=4,则DE的长为______.

练习题3:如图16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D是对角线,E,F,G,H分别是AD,BD,BC,AC的中点,连接EF,FG,GH,HE,则四边形EFGH的形状是(      )

A. 平行四边形       B. 矩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练习题4:如图17所示,已知△ABC中,BE,CF分别是边AC,AB上的中线,BE与CF相交于点O,则BO与OE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教學思考

作为一个中考的高频考点,中点问题的知识点本身并不困难,难在知识综合和图形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典型例题时讲明问题的本质,讲清基本图形,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一般的解题策略,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才能引发关联思考并解决问题.

1. 高频考查的缘由

为什么中点问题能够成为高频考点呢?挖掘中点问题背后的特征,探寻命题中的能力与素养的立意,可以让教学的站位更高一些,目光更远一些.

(1)基础性:知识点相对单一,结论不多且通俗易懂,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

(2)灵活性:知识点的关联性、融合性强,可与初中学段的大部分知识点联合起来命题.

(3)模型化:中点问题的本源是两个基本概念和两个基本图形,分别对应的是中线和中位线,学生易于辨认,模型解决的策略也相对明确.

2. 渗透常用思想方法

上述案例的解决,涉及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分类思想、建模思想等. 比较突出的是转化思想,在解题中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模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等等. 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在解题教学中,只讲逻辑而不讲思想,会使题目之间缺乏联系的纽带,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不完整或缺乏整体性.

3. 掌握一般解题策略

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给予学生方向性的指导,比如单中点问题常用倍长中线法,多中点问题常构造中位线,等等. 其实学生解题的最大困难并非不知道方向,而是没有读懂题意,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或者缺少模型化意识,没有找到基本的、普遍适合的解题方法.

对于上述案例这样的几何问题,可以借助于图18的思考路径,指导学生从读题和识图两个方面入手. 读题不仅是读懂已知和未知,还要读出已知与未知的关联,需要仔细思考:题目的已知条件有什么用处?与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去回忆和想象,寻找自己已有的解题体验. 同样,识图不仅仅是识别图形,还包括分解图形(寻找熟悉的基本图形)、图形重构(在原图形之外重新画出一个新的图形进行局部分析). 这样的分析、寻找、思考的过程对典型题目的讲解很有必要,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一个丰富的、有意义的过程. 此外,在解题教学中,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不能一味地讲技能、技巧. 只有教师教学时注重对基本图形的提炼,学生才会从复杂的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只有教师教学时注重对基本方法、普适性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学生才能从更好的、更合理的解题视角去分析问题. 学生解题不是机械模仿,而是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这样数学思维层次才能更高,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参考文献:

[1]韩立福. 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跃飞. 深度解构析错因,合理建构育素养[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4):34-36.

3283501908274

猜你喜欢

中点问题意识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中点的联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