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思政研究

2022-03-19畅童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

[摘 要] “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能够满足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的时代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人才的国家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新文科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涉及国际业务及相关法规公约,又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潜移默化地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际技术贸易人才。

[关键词] 新文科;“国际技术贸易”教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建设项目(k202103009)

[作者简介] 畅童娜(1984—),女,山西运城人,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6-0001-04 [收稿日期] 2021-05-24

引言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达成共识: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文科教育融合发展,都需要新文科[1]。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内容的挖掘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相联系,这不仅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我国学生在知识体系、文化素养等方面呈现其独有的特点,教师要基于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2],构建中国特色教学体系。

一、“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国际技术贸易”作为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课程,在理解技术转移理论以及与技术贸易相关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学习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等国际技术贸易标的概念、合同类型及主要合同条款;国际技术贸易的价格与税费;国际技术贸易有关的国际公约和法规等。国际技术贸易属于涉外经济活动,我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各个国际组织,遵守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技术贸易的基础知识,是我国发展国际技术贸易的必要条件。但是,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国际公约和法规的制定主要源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没有针对中国国情的理论指导以及从中国利益出发的相关规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文化特点,辩证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同时,需要根据本国法治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我国营商环境的特征,探索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技术贸易活动时,可能遇到的规则、制度相关问题。

此外,全球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许多国家都把引进技术作为提高其技术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际商品市场中,商品的竞争力表现在价格和质量上,但最根本的是体现在商品的技术竞争上。因此,技术作为贸易标的,相关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然而,技术虽然是中性的,但是,从事国际技术贸易的当事人是有祖国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学生在掌握国际技术贸易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此,课程思政要贯穿“国际技术贸易”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二、“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途径

(一)调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国际技术贸易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基本方法;吸收借鉴国外国际技术贸易的成功经验;分析技术特点和国际技术市场变化趋势;探索我国技术进出口的战略和策略等。但这些教学目标未包含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知识范围、实践能力都需要达到更高的水平。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所以,“三观”的正确树立理应纳入教学目标中。其次,学生还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2]。具体到“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技术贸易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应了解我国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总结技术贸易发展的规律;同时,了解我国技术发展历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四个自信”。再次,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2]。因此,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关注国际技术贸易前沿,具备分析与解决国际技术贸易问题的能力,还应涵盖诚实守信、强化法律意识的目标。同时,学生在从事国际技术贸易活动中,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职业理想与道德,才能实现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最终目标。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学生要具备严谨认真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国际技术贸易”的第一堂课是使学生了解该门课程、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虽然不涉及核心知识点,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融入点。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人类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历史上的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传播途径,将技术成果无偿传播并扩散到世界各地。学生通过了解与技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国际技术贸易”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技术贸易的标的、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技术的价格与税费、国际技术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在理论环节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挖掘经济与貿易理论中的技术变量,深入理解理论内涵,增强运用理论分析国际技术贸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理论大都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出发点及逻辑思维方式不同于国内学者,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从我国经济环境及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综合运用不同理论,可以对理论进行修正,甚至可以提出创新的技术理论。

具体到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首先要明确任何一项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从微观层面来看,能够维护公平竞争,保证技术所有人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得技术的交易成为可能。从宏观层面来看,知识产权相关制度的产生与完善,促进了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对于不同的技术贸易标的,法律保护的内容、时间与范围都有差异,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例如,专利权保护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专利权人得到法律的保护,拥有独占实施权,就需要完全公开专利的内容,并受保护时间的限制。客观上,专利制度实现了保护市场和投资环境,鼓励和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推广和交流,提高了社会科技水平。而对于商标权而言,任何企业都应该通过合理投资,诚信经营,塑造品牌形象,维护商标声誉。不能恶意抢注,或者不劳而获,侵犯他人商标权。

第四和第五部分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法治教育目标直接相关。首先,学生要了解与国际技术贸易相关的国内国际主要法律法规内容,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其次,通过分析、讨论最新国际技术贸易事件,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再次,对比国内技术贸易,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技术贸易相关规则的特殊性,坚定“四个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最后,学生不仅要了解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税收知识,还要遵守各国相关税法的规定,敦促企业按时足量地缴纳税款;诚信经营,维护我国企业及国家的声誉。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目前“国际技术贸易”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亦不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进行课程建设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吸收效果。充分利用在线好课,将在线课程与教师的优势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多学科思维和跨专业融合能力。同时,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突破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对知识点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讨论交流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積极性;另一方面,为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提供便利,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其次,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结合当前国际技术贸易领域的热点事件,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对于与技术贸易相关理论及概念,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耐心踏实的科学研究品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逻辑性[3]。

再次,改进目前的案例教学模式,关注最新国际技术贸易案例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提高,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及单位逐渐将经典的知识产权案件及判决过程和结果,通过官方网站予以公开。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且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通过对专业名词及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判断当事人主张的合理性之后,需要放宽视野,从市场环境、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国家长远利益的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随时关注现实问题,及时了解国际技术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回归现实,了解真实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对课堂的理论教学进行补充。

最后,将项目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技术作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不仅与高新技术产业直接相关,而且涉及众多的企业和产业,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掘国际技术贸易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内容,放眼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国际技术贸易热点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及不同国家或组织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讨论技术贸易双方的博弈过程,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和经济的直接影响,以及对实施国家长远战略的间接影响。

(四)完善考评机制,及时教学反思

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效果亦离不开考评机制给予的反馈,但是,思想政治元素的抽象性对考评机制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法,显然不能精确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只有基于过程的全方位评价,才能从细微处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从而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考评机制需要以教学效果为参考,根据不同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同时,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生成不同的评价形式。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作业及翻转课堂等多个环节反映。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思想道德品质,则要通过团队协作、项目报告、翻转课堂等途径综合评价。对于评价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结合小组互评,学生及教师综合打分等方面,做到客观合理。另一方面,教师基于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反馈—教师反思—改进教学”的反复循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三、培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立德树人目标

一流师资成就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之一。“国际技术贸易”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离不开具有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教师。纵观所有教学环节,无论是案例的选择、问题的提出,还是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点的设计、项目的评价,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底蕴。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建设,为教师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学校举办课程思政培训、讲座,组织教师对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开设不同主题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训融入岗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师德师风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中。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研,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教师在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首先,力求思想政治元素融入的自然和谐。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但要防止将思想政治元素生搬硬套地融入知识点。“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涉及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华传统文化、全球经济形势等诸多思想政治内容,教师需要将二者的联系梳理清楚,有机融合。其次,当前大学生一方面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对社会、人性的认知又存在片面性。教师在涉及企业往来、国际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讲授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找准角度,既要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又要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坚持正确的为人处世原则,积极乐观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语言风格产生的吸引力会对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三观,增强历史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根本上触动学生的心灵,力求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目标。

結语

国际技术贸易是国家提高技术水平,进行技术创新,最大化现有技术收益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创新的日益加速,国际技术进出口活动越来越频繁,“国际技术贸易”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技术贸易”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也有所不同,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4]三个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国际技术贸易”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实现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定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时代需求的新文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1-04-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 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4-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3]黄雪,张步宁,舒绪刚.化工原理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探索与研究[J].大学教育,2021(4):107-109.

[4]茆晓颖.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78-8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HANG Tong-na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for talent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needs for talents due to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is getting more rich, which not only involves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he related laws and conventions, but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interests. By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nnovations can be made in th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assessment mechanism, which can imperceptibly strengthen students “matters of confidence”, help them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and finally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新文科课程思政教学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