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筝实践课教学革新

2022-03-18柴智轶谌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古筝应用型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筝乐代代相传,群众基础较好,至今,筝乐依然蓬勃发展。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的音乐类师范专业来说,开设筝乐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提升实际演奏技能。衢州学院为浙江衢州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目前开设的民乐(弹拨)类课程有针对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古筝实践课,还有对全校开设的浙派筝非遗课程,还有以公选课形式开设的校艺术团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筝实践课值得深思和改良。本文以音乐学(师范)专业的古筝课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和优化的研究。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教学理念不够与时俱进

音乐是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无论在音乐教学、创作、演唱演奏,还是理论研究,都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教学理念也不能脱离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施。筝乐的发展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就在于不断地传承创新发展。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课程教学不断更新和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教材如何更新;针对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什么措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何运用;如何与时俱进体现专业特点等问题都是要仔细探究的。

1.2 学生学力水平层次不齐

现将学生按实践水平分为两类,一是音乐师范类专业器乐学习基础为古筝的学生,二是无古筝学习基础的学生。学生的基础层次不齐,第一类学生的学习意愿更多的倾向于现代创作曲目,往往曲目量的积累相对较少。第二类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有音乐实践基础,缺乏基本的古筝演奏技能和方法。与专业艺术学院的学生相比,该专业学生的演奏技能基础薄弱,培养目标与方向也不同。因此,还是要注重实践基础的扎实训练,还应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这就需要教学的优化与改革。除了针对性的课程教学革新,还要注重普及化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美育教育,提升校园文化,使学校的音乐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1.3 教学模式相对局限

高校大多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大量知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1]。技能训练占据了课程教学内容中较大的比重。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是常用的模式,但是周而复始的示范与模仿如同反复做同样一件事,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导致学习的执行力降低。与专业艺术院校采用的授课模式不同的是,我校采用的是“一对多”的大班化教学。在这样的模式之下,由于人数较多,加之总时长的限制,使得教师在更细致深入的实践指导方面有局限性,师生双方都会有意犹未尽之感。

1.4 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

音乐类实践课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还有讨论、答疑、分析等。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思路、语言组织,高水平的范奏、范唱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实践的部分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出现难以坚持习练,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答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对于实践技能的思考不够深入,缺乏分析和总结实践技能问题的能力。单调的讲练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技能的提高,而事实上,技能为艺术表达做基础,学习技能最终是为了艺术的表现,进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1.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材的建设的专业特点不突出

目前,古筝的教材是选编各类古筝教材的曲目。可将教材进行分类,例如,练习曲集:着重提升基本功的曲集;乐曲集:将乐曲以各种形式进行罗列,有的按照流派,有的按照作曲家等;还有考级曲集,将乐曲分成各个级别,进行难度的区分,并在每级别前配有练习曲。从演奏形式看,有独奏曲集和重奏曲集。从记谱法看,一般传统曲目用简谱居多。现代曲目既用简谱,也用五线谱,其中有许多不定弦的曲目的五线谱版本比较便利和直观。现有的教材中,有儿童歌曲的改编曲目,有民歌的改编曲目,有移植其他的器乐曲等,有些教材中会有一些文字解说。教材缺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以及理论方面的充实,还缺乏引起当代大学生兴趣的内容编排。

课程中的内容还是在于实践,对作品的实践总结,还有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的过程以及民族音乐文化氛围的塑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围绕技能的训练进行逐级提升。以往,常将技法单元化,再配备曲目作为教学内容,或按照考級书的级别来递增乐曲的难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都与音乐学(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还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优秀作品,考虑大学生的审美和兴趣,符合时代特征。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古筝实践课教学革新举措与思考

2.1 教学理念的革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发挥地方院校的优势,体现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文化特色。衢州学院地处南孔圣地,深受南孔文化的熏陶。南孔文化是相当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更是江南儒学文化的中心。课堂中有效地结合南孔文化特色,提升人文精神的氛围感,结合传统美学理念,渗透到实践教学当中,更好地吸收地方文化精髓。

学校展开了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引非遗——浙派筝进课堂。引导学生重视传统音乐,探究浙派筝的发展脉络,挖掘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在教学中,还可以引进本地的非遗——西安高腔等非遗传统艺术类项目内容进课程。这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为创新地方特色文化提供有利环境。本学期已进行了非遗——浙派筝的曲目学习,还对其他非遗音乐的改编曲目进行演奏教学。学生表示,深入实践才能深深体会到传统音乐的韵味和美感。

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对音乐课程进行了革新与优化,要求各个课程之间有效渗透融入。课程开设的目标任务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筝乐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演奏能力,准确把握音乐类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人才就业的方向较多通向学校及社会机构,要培养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规范的演奏技能,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创编和排演能力。

2.2 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力水平

针对学生学力水平层次不齐的现象,可通过课程教育教学来提高整体学力水平。部分学生实践基础较强,通常学习的愿望也较强烈。该类学生一般会选择学习古筝主修的课程,进行小班化教学培养,或是进入校艺术团进行高阶性的学习和训练。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助于高效提升实践技能。我国很多高校都設有舞台,如大学生社团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对学生进行古筝场景式教学。通过实践将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技能与艺术内涵的独到理解以及乐感的表现有机结合。学期中,学生们参与了各项校内外演出,积极传承非遗文化,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2.3 教学模式的优化

随着时代的更迭,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探究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应从几个方面考虑:(1)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线上也有较多的音视频资源。对于大班化教学人数多的特点,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可将录制好的讲解与演示的视频作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资料。线下以辅导实践技能为主。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线上或线下的环节合理教学。除了教师录制的音视频资料,还可将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2)积极运用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展开项目式学习的模式。学生根据曲目制定学习目标,制定理论与演奏的计划,实施演奏与实际应用,检查评估。在过程中,由学生自主探析乐曲,应用演奏技法,评估乐曲的艺术表达;(3)由于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需要形成“讲—练—演”相互连接的模式,将讲授的理论内容内化,投入到实践性的习练中,充分理解和消化后,再进行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与演绎。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4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在以往的实践课堂中,通过直观演示法来展示演奏技能。讲解和直观演示配合,来达到讲解和分析技术的目的。当然,还需要展开许多的课堂实践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直观演示法不应局限在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互看互学互助,互相演示进行探讨式学习,有利于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在校内外活动中开展独奏、重奏形式的排演,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组织学生在班级技能汇报、校社团活动、校艺术团演出、校外比赛演出活动中不断地排演磨炼。开设教师讲座和非遗传承人的讲座进行筝乐文化和艺术技巧的讲述与演奏,理解筝乐的发展路程中一直有不断地艺术创新举措。

2.5 教学内容的扩充与教材的完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教材的建设也要有所完善。教材的曲目可由练习曲、传统筝曲、现代筝曲、流行乐改编筝曲等组成。教材的理论部分包括了筝乐的历史发展,筝派的介绍,指法的名称介绍,技巧的基本演奏姿势和方法,筝曲的背景和乐曲分析,以及演奏要领。

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注意循序渐进,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技术难点,编排练习曲,各种技术的实践训练是打好演奏实践基础的关键。引导学生将耳熟能详的乐曲编成古筝曲。还可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进行移植改编。第二,高校课堂融入传统筝曲教学,既以实际行动传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2]。第三,从非遗进课程的教学入手,通过了解浙派筝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出浙派筝历史发展的脉络。浙派筝的文化内涵得以挖掘,培养认同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长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尝试创新实践,体会与鉴赏中国美。传统筝曲中囊括了多种技巧,可为演奏现代创作筝曲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学习现代创作筝曲,增强实践技能水平,对乐感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古筝教学内容的创新中要立足于高校的区域属性,大力发掘区域古筝音乐文化遗存,构建、丰富校本资源[3]。

3 结语

本文从分析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梳理教学中的革新实践举措,探究古筝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的路径。从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音乐实践课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通过筝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尽可能地发挥其课程教育教学的作用。同时,为高校发展地方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取得更多的成效。

引用

[1] 丁洁.高师古筝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65-168.

[2] 袁姗姗.高师古筝选修课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90-91.

[3] 宋瑾.高校古筝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19(4): 77-78.

课题来源:本文系衢州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研究——以<民乐(弹拨)为例>》研究成果(JG202111)

作者简介:柴智轶谌(1989—),女,浙江衢州人,硕士,讲师,就职于衢州学院。

猜你喜欢

古筝应用型教学内容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的古筝之旅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