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科普”开启新时代科普事业新篇章
2022-03-18谢小军
谢小军
(中国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编审)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对科普工作提出要求: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同时明确提出2025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
1 何谓“大科普”?
据考证,我国开始使用“大科普”的概念是在1990年以后,随着国际科普理念传入我国和“大科学”概念逐步被接受而出现的,其内涵与时俱进,外延模糊。近年来,“大科普”更是常见于科普领域的文献中,但对“大科普”概念仍没有统一的界定。2021年,《人民政协报》刊发了全国政协课题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大意义,建议实施“大科普战略”的研究报告》,对“大科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作为中央层面的文件,《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大科普”,这是对“大科普”在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肯定,但没有很明确地给出定义。通过认真分析《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中“大科普”的语境及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认识到“大科普”在治理要求上着重强调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但同时它对科普的价值功能、质量水平提出了要求,概括而言,它至少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目标大。“大科普”旨在充分实现科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全面价值,发挥科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积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是格局大。“大科普”充分发挥我国的体制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关键部门的主体责任,激发社会多元主体活力,打破现有科普工作的边界,加大部门间合作深度和力度,加强资源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沟通与协作,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作战大格局,实现科普与文化建设、科普与科技创新、科普与教育、科普与社会治理等相贯通。
三是能力大。“大科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任务是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普服务水平和能力。“大科普”应该是创新的科普、现代化的科普、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它深刻把握新时代科普的内涵、理念、手段、机制之变,促进政府公共科普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有效耦合,保障公共科普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公平性和互动性,发挥激励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科普产业,打造科普龙头企业,向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
2 “大科普”是筑强科普之翼、加速创新发展的战略抉择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普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技大众化的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是连接教育、科技、人才的桥梁,凸显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战略视野,充分肯定了科学普及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同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深刻阐明了现代化进程需要更高的公民科学素质、更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深厚的科技文明程度。
科普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会中仍然存在对科普工作价值认识不足,对科普工作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的分析不够等问题,一些部门、地方未能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战略共识,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割裂,重科技创新、轻科学普及,“两翼”发展明显失衡。这也导致目前我国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还不能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制约了国家创新实力的整体提升。
“大科普”是落实“两翼同等重要”重要论述的有力抓手,需要紧紧牵住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这一“牛鼻子”,其对于深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推进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互动的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3 理顺机制、强化制度,加快实现“大科普”格局
事实上,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努力的方向。例如,中国科协牵头成立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统筹了35个中央部门协同推进纲要实施,建立的大联合科普工作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发挥了积极的科普作用。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科普”主体涉及党委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科协、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媒体、科技工作者乃至公民本身,在“大科普”的实践中需要逐步完善推动多元主体积极投身科普的外在激励和内生动力机制,厘清各主体在“大科普”中的位置,逐步健全完善有效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普工作管理方式和治理模式,大力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
《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强化了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和监督评估等相应制度保障,例如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障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鼓励相关单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工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参考。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完善科普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衔接。合理设置科普工作在文明城市、卫生城镇、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等评选体系中的比重。
应该说,“大科普”在实践中还是新兴事物,其运行方式和内生动力还需要积极摸索,《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给出了积极的方向性指引。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按照《新时代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树立“大科普”意识,以科普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面价值实现为目标,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各尽其责,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机制创新、制度安排,形成全领域、全地域、全媒体、全民参与的科普工作局面,有力推动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充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