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质量评价对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3-18毛娟冯伟林
毛娟,冯伟林
(长江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课堂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既能反映高校的办学质量,也关乎高校的未来。自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一流本科教育下的一流课程建设成为高校的一致工作目标。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课堂是课程的载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在谋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不断提升课堂质量,各高校均开展了质量评价工作,以期望通过质量评价不断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提升课堂质量。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课堂质量
国内外学者对“课堂质量”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主要围绕课堂质量评价进行了广泛探讨[1]。动态性是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教师通过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对课堂质量的定义应该回归课堂本身,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经过预先的教学设计,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以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使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
1.2 课堂质量评价理论
纵观人类的教育发展史,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古已有之。课堂依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对课堂质量的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有关课堂质量评价的理论探讨,仍需以教学评价相关理论为基石。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教育测验运动。自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教学评价理论学说,如行为目标模式、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评价模式、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其中,一些新的教学评价思想,如“表现性评价”“替代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等陆续被引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得到尝试和应用。通过对以上理论学说的研究,我们发现有关课堂质量评价的内涵在各学说中具有基本共识,即:这是一个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评价的活动,包括教的元素和学的元素,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1.3 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为。本论题探讨的是课堂教学,因此本文中我们对教学行为的概念界定以课堂为时空范围。简而言之,课堂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在课堂开展的“教”的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教”的行为。这个过程由一系列动态的行为要素构成,包括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媒介使用、教学事件处理、教学组织管理等。
2 课堂质量评价实践
如前所述,保障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进行质量评价。评价既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一种教学过程管控手段。通过上述对课堂质量、课堂评价、教学行为的概念和理论评述,基于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多数高校都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实践。
2.1 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所谓评价主体就是参加评价活动的人。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实施的课堂质量评价方案来看,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同行、学生、用人单位等。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最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更注重学生在评价主体中的地位,有些院校甚至将学生评价权重设置在70%-80%之间。由此,就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督导、院系领导、教师同行、用人单位等为一体的评价主体模式[2]。
2.2 评价指标——注重多元综合
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高水平呈现。基于此,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课堂质量评价时,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判。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愈加多元和综合。除了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配合状态、专业情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也被许多院校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当中[3]。
2.3 评价方法——不断改进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国内高校的课堂质量评价方法在不断改进,尤其是近些年涌现出许多新方法。一些较为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定性法(如描述法、专家意见法)和定量法(如主成分分析法、量表分析法);静态法和动态法;过程法(如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总结法(例如期末考试的结果);线下法(如通过学生座谈会等收集评价信息)和线上法(如通过智慧课堂、QQ、微信等反馈的评价信息);校内自评法(如学校对课堂的常规评价)和校外他评法(如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评价)[4]。此外,根据不同评价主体所使用的评价工具,又有教学资料检查法(院系领导评价)、问卷调查法(学生评价)、听课表法(督导或同行评价)等。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共用,不断形成多种方法相结合且持续改进的评价方法。
3 课堂质量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机制
在高等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堂质量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创新等要素或环节来呈现。评价系统中的各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唯有理清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质量管控,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
3.1 评价主体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3.1.1 学生评价的作用
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最主要的体验者。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会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或压力,因为这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认可,也关乎教师的相关利益。此外,来自学生的评价最具说服力和可信度,学生评价越高的教师会越受欢迎,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也会享有更多的声誉和机遇。根据学生的评价,教师可以给予回应和解释,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5]。
3.1.2 教学督导评价的作用
教学督导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监督者,参与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他们通过随堂听课、检查教学材料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醒、约束、诊断和矫正。督导还承担连接院系领导、学生和教师的桥梁作用,对教师的课堂信息进行多方通报和反馈。通过督导的介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督查,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和科学。
3.1.3 院系领导评价的作用
院系领导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参与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管理制度,并同样肩负学生、教师与督导之间的桥梁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与学生座谈、听取督导的反馈信息、随机听课、与教师对话等方式,实时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对教学行为和质量进行关注和回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导和转变,以思想来引导行为,通过相关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结果给予认定,并实施一定的奖惩,最终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3.1.4 教师同行评价的作用
教师同行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同路人”,是教学活动的感同身受者。他们同属于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为平等的人格意义。尤其在课堂教学的专业性上,教师同行的评价意见更有指导性。一般来说,教师同行通过相互听课进行课堂质量评价,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讲课比赛等方式互相学习和切磋,并不断反思与交流[6]。在同行的帮助下,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共同提升。
3.1.5 用人单位评价的作用
用人单位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合伙人”,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者。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果是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人才,用人单位则可将人才使用情况向学校进行反馈,这是对课堂教学的间接评价。专业教师据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升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2 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3.2.1 教师教学过程指标的作用
针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涉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指标。这些指标系统、明确且具体,能够起到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对于反映教学过程的质量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对教师教学心理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有“希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职业诉求。在评价课堂质量时启用过程性指标,能够激发教师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和针对性,使教学过程各环节更加科学合理。
3.2.2 学生学习质量指标的作用
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涉及学习态度、配合状态、专业情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指标,运用此类指标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从事课堂教学的一线教师都希望在事业方面得到认可,尤其是学生的认可。学生的认可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行为配合、专业情感深厚、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等。在评价课堂质量时启用学生学习质量指标,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刺激和冲击,使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激发教师追求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动力,使其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并在教学行为中进一步进行规范和调整。
3.3 评价方法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革创新。课堂质量评价方法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中,也深刻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理念。不同的评价方法采用的评价指标不同,课堂教学环节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和实施内容。例如,若评价采用线上方法,那么教学实施就可能需要智慧课堂,以方便调取网络教学数据;若评价采用校外他评法,那么教师就需多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在教学中及时更新行业新知识和新动态,以提升教学水平的社会认可度。当然,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都要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确保对教学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
课堂质量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上述所探讨的作用是一般情形下的表现,也会出现个别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结果而采用某些“投机”行为。因此,建立适用性更强的科学合理的课堂质量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朝着各方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