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专业目录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的价值定位、编制机理及推进途径
2022-03-18邓华
邓华
专业目录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础单元,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组织、班级编制、就业指导、事业统计的基本依据,是职业教育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专业目录的出台与修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专业”成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影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群体规模、社会结构、个体素质的基础结构,也是评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耦合效益的核心指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前瞻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定位与发展,于2021年3月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新版专业目录),强化对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全局、关键发展领域和发展制高点的预见性,开拓了一片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蓝海”。准确把握新版专业目录的价值定位、编制机理和推进途径,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价值定位:新版专业目录颁行的多维功能视角
专业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关键载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的交点。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储备关系紧密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并非孤立存在,总是以“置于其中”的方式存在于一个多维的社会整体中。由此,新版专业目录颁行的价值定位常解构为多个横切面,以适应不同功能下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全方位价值追求,解析与探寻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社会、经济和文化”融为一体的社会大环境中的问题与对策。
1.社会建设视角: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阶段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社会学视角而言,职业教育在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版专业目录的编制不仅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业态,同时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参照,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职教扶贫为重要思路,推动城乡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2.经济发展视角: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培优。随着新一轮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到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也需要科技成果不断应用转化;不仅需要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也需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版专业目录构建的一体化专业体系定位清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突出了高职教育的“高层次”与“技术技能类型”定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高职院校,其专业调整和优化不再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倒逼的被动变革,而是主动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使命,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类型以适应甚至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的提质培优。
3.教育结构视角:提升人力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教育学视角,职业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其价值在于面向劳动力的岗位知识、技能、素养需求,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技术技能培养,促进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成长及人格发展,为服务社会、增进国家及世界生产力储备人力。新版专业目录所引发的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力图无限缩短高职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的缝隙,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产业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确立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类型”之分,而非“层次”之分,提升高职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4.文化传承视角:打通职前职后文化场域。教育作为一门“人”学,其人才培养的过程可看作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个体行为模式与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动态平衡的过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各有其已成范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作用于相同个体,往往形成文化冲突。新版专业目录将职业分类标准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三个新统计分类标准有机结合,为统筹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文化搭建了一体化“立交桥”。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通过导生性、技术性、人文性的文化传递,使高职学生个体在形塑与整合文化的过程中更易打通职前职后的文化场域。
二、核心关系构建:新版专业目录的编制机理
作为职业教育“一盘大棋”中的关键落子,新版专业目录编制通过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以培养大批服务产业高级化和供应链现代化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产业、社会有机衔接,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入解剖新版专业目录的编制机理,对于深刻理解新版专业目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应然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类型与层次:一体化设计与精细化分野。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总体不高,将其视为学生不能上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在此观念影响下,高职教育在学制定位中成为“先层次、后类型”视角的牺牲品。随着“层次”与“类型”论争的落幕,“先类型、后层次”的基本定位明晰确立。按照高质量发展需求,新版专业目录提出了优化人才结构的设计。一是在“类型”体系设计中,将职业教育放置在整个教育学制体系中进行横向融通设计,统筹职教本科专业与应用型本科二级学科之间的衔接,明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育人定位中的联系与差异。二是在“层次”体系设计中,将劳动精细分工与劳动素质要求高低作为精细化分野的主要依据,以“中职—专科—本科”为基本层次结构。在高层次专业目录编制时以质量为门槛,限制规模、提升质量,形成“中间大、两端小”的专业设置数额结构。由此,高职教育成为连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成为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藩篱的主体通道。
2.定位与拓展:工匠式培养与跨界式整合。人才培养逻辑是高职院校职能发挥的核心逻辑。在精研产业行业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的市场化需求的基础上,新版专业目录拟定了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教育适应性”对人才培养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全新要求。高质量发展时代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路聚焦于现代学徒制下“工匠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打造具有极强专业技能、强烈专业追求、坚定专业操守的专门人才。同时,随着产业发展的更新与迭代向更加多元、复杂、跨界的方向发展,新版专业目录从生产要素主体间性关系出发,在专业设置中迎合“跨界融合”的趋势,为“工匠”的跨界培养打造空间和领域。
3.规范与自主:标准化办学与特色化发展。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多重角色,既是部分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又是职业教育的行政主管者。新版专业目录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统筹领导编制,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经多渠道“自下而上”征求意见与建议加以完善,并据此为基础修订与编制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表述、一体化呈现,体现行政意志下规范化办学的基本要求。适切区域发展差异对职业教育的特色化需求,国家允许“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备案开设目录外专业”,允许高等职业院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尊重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鼓励特色化发展。
4.过渡与革新:存量承续性与新设稳健性。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从“内涵”优化与“外延”拓展两个视角出发。“内涵”优化主要指对现有专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重置、变革,促进专业升级及专业集群结构优化,提升专业的质量和水平;“外延”拓展主要指专业增量结构的调整,即新设专业,适应新技术岗位、新职业岗位、新业态岗位人才培养的需要。比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的时间频度、修订幅度,2004年之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录体例格式变更较大。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目录在存量专业留存设置时充分参照并保留了前版目录的主体框架与目录内容,坚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的原则,在保持存量专业承续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新设专业的稳健性。新版专业目录高职专科保留专业414个,保留率为58.3%,比中职专业的保留率40.6%高16.7个百分点;新增专业74个,仅占现设专业数量的9.9%。虽然高职本科目录新增专业167个,占现设专业数量的67.6%,但其新增专业多为专科目录中业已存在、育人实践有基础的“旧”专业。
三、实践之思:新版专业目录对专业动态调整的纵深影响
基于新版专业目录的编制机理,新版专业目录颁行引发的职业教育领域内外新的变革突出体现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变革,纵深指向的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1.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专业布局的影响。新版专业目录的核心特征是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专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教育行政手段的强制性。通过目录对专业的归属调整、合并、撤销引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用新版专业目录倒逼职业院校系统化、体系化、结构化改革。二是基于院校办学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通过院校适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整合与重组重构专业布局,用新版专业目录引导院校增强适应性。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改变传统专业布局的内涵和边界,对传统专业布局造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育人方向、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拓展;二是专业群宏观布局、专业群微观体系的重构;三是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在生产方式和岗位实践途径的变化;四是教师技术技能的积累、实践与创新;五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完善、功能的提升等。
同时,新版专业目录对某些传统专业所处专业大类或专业类的位点调整,引发传统专业群的结构性整合与重组。从产业链的内涵与外延而言,狭义产业链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新版专业目录引发各生产链条对应传统专业的裂化分割、跨类合并;广义产业链是在狭义产业链的基础上向上游的基础产业、技术研发环节和下游的市场拓展环节延伸。新版专业目录或将传统专业群的边界模糊化,扩展到产业链的上下游链群,或通过设置新专业催生传统产业链拓展过程中新专业集群的出现。在对传统专业布局进行转型和改造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影响和可能产生的结果,注重教师、教材、教法和教学资源的“跨界”。
2.新版专业目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定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和“职业”的类型特征,新版专业目录对高职专业人才在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数字素养:将职业场域相关复杂多变的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和数据,在碎片化的数据与信息中建构新内容,具备基本的判断、鉴别与批判能力。二是信息素养:通过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工具来处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劳动素养:具备在劳动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具有较为坚定的职业信念、专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四是创新素养:能够自主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并在转化中精钻技术技能、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五是跨界素养:具备整合、迁移、贯通跨专业、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多学科、多专业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六是综合素养:具备解决各种跨专业领域、涉及多专业知识、调动多专业技术技能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上述素养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各个环节。
基于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专业布局的影响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布局转型发展的同时需要对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性重构。
四、发展之策:深化专业设置改革的路径选择
新版专业目录颁行引发的职业教育领域内外新的变革,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以新版专业目录为指导,科学编制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开展专业(群)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专业(群)建设、积极建立专业评价机制,成为高职院校主动推进专业设置改革创新的应然选择。
1.制定以新版专业目录为指导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新版专业目录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按照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的需求,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大典及新职业目录等,系统设计专业大类和专业类,实现专业目录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专业适切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产业转型升级、业态或岗位需求变化,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积极畅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高职院校应以新版专业目录为指导,切实加强专业群规划,科学确定不同行业、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课程体系和接续逻辑,满足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时应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新版专业目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在“传统专业”升级、“热门专业”求异、“紧缺专业”重效上深入谋划,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和本校特色相协同的专业体系;科学前瞻中高职衔接专业、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情况,高质量建设专科层次专业,高起点谋划本科层次专业,积极构建本校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专业体系。
2.实施以新版专业目录为指向的专业结构调整。新版专业目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符合度和精准度为指向,紧密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职院校应基于新版专业目录的专业分布与布局要求,以产出为导向,切实构建遵循高职专业成果生成的“果—因”关系链,促进高职专业增强产业服务效果、提升自身品质和提高办学效能,建立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的专业结构。
一是以目标岗位群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应是“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具体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要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对专业目标岗位群招聘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确定专业目标岗位群分布并提炼岗位群能力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面向。二是根据专业集群的专业覆盖范围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在专业群的构建上坚持“既分类又统一”的原则,以产业链、岗位链、创新链为拓展延伸,专业布局中既设置宽口径基础专业,培养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也设置核心或龙头专业,培养精专特殊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是以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为重要手段。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大数据技术嵌入决策依据之中,做好现设专业的大数据分析与预测工作,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门别类形成数据集成机制与分析预测机制。从宏观数据而言,建设深入跟踪各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研究与分析机制,通过区域划片、产业分类、专业分层、特色专项等数据分类方式,广泛采集产业更新换代、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产能变化相关数据。从微观数据而言,以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专业教学资源,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专业综合影响力等方面为依据建立质量指标体系,开展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化诊断考核,以诊断考核作为专业布局的内部参考依据,增加决策依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推进以新版专业目录为遵循的专业内涵建设。新版专业目录及其相应专业简介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以新版专业目录为导向,科学研制专业建设标准。高职院校应立足新版专业目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以适应人才培养“跨界”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各专业职业领域特点和能力要求,优化就业面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编制契合新专业、新职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建设标准。二是以专业建设标准为依循,优化细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对照新版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专业建设标准等,以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线,优化细化本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编制或修订适合新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智慧化、数字化、现代化教学改革理念、措施、成果和经验固化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核心基础课程等全面升级。三是以课程重构为抓手,全面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信息素养、劳动素养、创新素养、跨界素养与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基础知识+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素质拓展”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立“知识+技能+素质”的教法体系。四是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优化教学资源供给与运用。高职院校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发、升级、改造适切产业发展的教学资源,按照技术技能培养规律,将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新成果以课程模块、知识板块、教学案例等丰富的形式一体化、系统化展示出来,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4.建立以新版专业目录为标准的专业调控机制。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工作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通过统筹资源配置、合理调控规模、严把设置质量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切实增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建立兼顾“稳定”与“改变”的新专业调整机制。准确把握新版专业目录的调整改革趋向,在保证人才培养相对稳定的“静态”前提下,按照“稳中求变”的原则调整优化专业,稳步发展目录“新增”专业,主动适应新版专业目录的改革要求,实现“稳态”与“动态”的兼顾与结合。二是建立兼顾“统一性”与“差异性”的专业调控机制。在新版专业目录宏观管理的导向作用下,通过专业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途径引导高职院校规范设置、建设专业。同时,高职院校应在专业目录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设置有区域特色与院校特色的专业或方向,避免走入“千校一面”的误区。三是建立以专业为主体的决策制度。专业调整决策中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代表的专业指导已成常态化,但专业的遴选标准、参与方式、参与决策的责权利等问题往往都缺乏明确的规范。专业调整决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专家指导意见与行政权力施行的关系,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行政决策中的专家参与机制。四是构建质量观视野下的发展性调整机制。以质量观为统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家的评议和监督作用,切实强化对新设专业的宏观“建设”监督,完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强化专业质量自我评估意识,建设常态化诊断体系与自我评价机制。通过设置评估指标体系对应的警兆区,针对警兆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与纠偏操作,构建与完善老旧专业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