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2-03-18由向平蔡晓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建模论文

由向平,蔡晓军

(1.赤峰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赤峰学院 学生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同时更容易增加育人内容,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此外,还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1],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让课程内容接轨前沿科技[2],让学生更容易明确学习目标。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数学、经济学、统计学都有关系的学科,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并预测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该门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理论,提高学生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以学生已掌握的经济理论与数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提高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为目标,探讨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创新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通过实践摸索与研究,创新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1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修内容。传统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定量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未得到有效提升,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

1.1 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综合性又具备一定应用性的学科。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在开设这门课时,只有48 学时。由于理论内容是基础,应用性的发展与培养同样重要,而培养方案中课时安排理论学时为30 学时,实践学时为18 学时。30 学时的理论学习只能完成简单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经典假定理论的部分内容,如果增加实践学时则不足以完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生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经常需要在理论内容中补充一些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加挤压了实践课时,导致学生理论与应用的不平衡。因此,有限的课时量不利于深入讲解,也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2 理论与实践脱轨

在传统教学设计中,计量经济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完整的理论体系及结论的推导,过于依赖教材,授课内容缺乏创新。致使学生错把计量经济学当成枯燥的理论推导而产生畏难情绪。尽管在授课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具体的经济案例解释理论知识,却很少利用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进行建模,缺乏对建模过程、模型应用的讲解。教材中介绍的软件Eviews8.0,只能在建模过程中进行演示,缺乏展开讲解的时间,致使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且不够熟练,更不能独立完成经济模型的建立到应用全过程。过于重视理论缺少了实践,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得到锻炼,更难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轨,使计量经济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失去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作用。

1.3 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授课以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该授课方式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知识容量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课程内容推演过快,影响学生理解过程,导致理解深度不够,学会应用更难。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多以“平时成绩(30%)+加期末成绩(70%)”的考核方式为主,学生为了考试过关,常常出现突击备考、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情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常常出现学和用的脱离。在考核内容上多以概念、公式的考查为主,往往忽略对应用能力的考查,更加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

2 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创新探索

鉴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制约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与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充分挖掘资源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2.1 授课方式的创新

将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转变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以教材内容为主,但突破教材限制。这特别需要教师充分准备,多方面搜集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将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设计。

2.1.1 线上课程资源的选择

在上课前,将教师设计的线上课程资源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利用慕课资源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比如,我院选择计量经济学教材与西南财经大学的慕课教材一致,因此慕课资源恰好可以为学生服务,课前将其内容布置给学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同时,将拓展课程资源也推荐给学生。比如首都经贸大学的慕课讲的更通俗易懂;电子科技大学的慕课所授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网上资源进行课前学习,厘清知识脉络,发现疑难点。此授课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利用泛雅平台建课时,借助安徽财经大学马成文教授的计量经济学开放课程,实时观察学生对章节讲解的登录次数。同时,对涉及的统计知识、经济理论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自行限时完成。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督促学生学习。

2.1.2 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线下课堂中,用15 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将自己不懂、似懂非懂的内容与同组学生讨论。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提升学生主动思索、答疑解惑的成就感。教师用20分钟时间讲解重难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再利用5 分钟的时间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理解、吸收情况。对于课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利用学习通录课功能,录成在线课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明显改善,学生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经过线上学习的铺垫,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入理解,提高听课效率。

2.2 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互联网上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地更新,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案例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的教学准备工作与传统教学不同,传统教学教过一遍,会易于造成教学模式不变,教师教过2 遍,就会一劳永逸,导致课程效率低下。

新时代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网络资源,对理论内容中涉及的案例完全可以在网上查找贴近生活的例子,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在思政元素方面侧重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思想的渗透,同时增加人的“诚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效果。例如,在讲多重共线性章节时,互联网上有这样一个实例:国民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财政支出、人口总数、个人所得税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经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后发现相关系数介于0.94-0.98 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剔除变量法消除多重共线性。最终确立财政收入、人口总数为解释变量,且人口每增加一个单位,国民收入增加8.724个单位,需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二孩政策,增加青壮年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亦能缓解税收压力,体现爱国情怀。财政支出每增加1 个单位,国民收入就增加3.32 个单位,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案例与原理的关系思路清晰后,学生完全可以使用相关数据进行实操练习。

这样的案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找到现实的基础。教师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多选择此类案例,同时将实际操作融入其中,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充满了好奇,通过分析也找到了相关因素的多重关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探索精神。

2.3 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

计量经济学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建模。而建模是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基本内容的应用。生活中与经济事件相关的案例展示理论与数据的有效结合,案例的内容源于理论,但案例的结论往往与社会调查中的数据紧密相关,如何将数据进行建模,需要学生进行全面操作,才能弄懂建模的科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建模过程,在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之后,需要学生自行利用课后题中的数据进行操作,这同样需要时间和方法。从模型的建立到参数的检验,再到参数的区间估计以及被解释变量的预测区间,必须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理解具体经济问题产生的理论背景。

2.3.1 小组论文的布置与评价

数学建模与软件使用技能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了小论文环节。小论文是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应内容。小论文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搜集素材,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为线索,收集可以转化的数据,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完成模型检验及预测等所有环节。小论文的内容可以不断完善。随着后续内容的深入,让学生再去检查自己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存在非经典的情形,经过检验后再消除,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建模过程。

评价小论文,以组为单位的小论文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同学。将小论文放在学习通平台上,由每位同学在学习通上做评委给各组打分。学生打的平均分和教师打分各占50%当作该组小论文的得分,根据大家承担的工作量适当加分和减分确定为每个人的小论文得分。通过这种实践模式的创新发现,学生以评委的视角看待别人的论文成果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3.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案例中内容与数据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中,对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等内容在经济现象分析中常常被使用。网络资源案例较为丰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相关论文时,弄懂数据与现实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整体思路,借助网络资源,教师精心选取近期发表的优秀论文,带学生演练写作过程,仿照别人论文的写作过程,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接轨科研前沿。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相同的问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例如,教师选择了任亚婕[4]等人的论文《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因素贡献度分析》,建立四川省国内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次、居民消费水平、旅行社数量、运输里程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依据散点图,得出数据间的正相关趋势,对原数据取对数后建立模型。检验多重共线性并利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再检验异方差性及自相关性,还要对残差项进行正态检验。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消除了非经典假定的模型进行经济分析,针对相关结果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带学生模拟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其他消除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方法。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结果,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

以王冰[5]的论文为例,以中国对美国历年出口贸易总额为被解释变量,中国商品价格指数、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失业率、美国年均关税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后去掉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美国失业率,对剩余变量建立新的回归。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后,对不存在非经典假设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模型,进行经济分析。

李响等人[6]也做了和王冰同样的文章,所得结论明显不同。去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后只保留美国GDP、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两个变量。为消除多重共线性对剩余解释变量取对数,对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半对数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性检验,当模型不存在非经典假设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可以进行经济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数据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说明建模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会随着时间变动具有差异性。也就更加要求学生本着“诚信”之心做研究。通过学习此类文章,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论文要怎样写,对照自己设计的小论文,哪里需要精炼、哪里需要补充必要的内容。也可将教师近期发表的论文[7]《高速铁路对赤峰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带学生一起演练,让学生掌握虚拟变量数据在建模中的应用,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经过数量的积累,让学生把论文写作转化成自身必备能力,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2.4 考核方式的转变与创新

传统的纸质期末考试很难判断学生分析数据与现象的关系问题。因此,将其改成上机考试,题型设置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只给出经济现象及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变量间的关系,正确判断数据类型、建立适当的经济模型、消除各种非经典假定的影响,用准确的模型解释经济现象、完成区间估计和预测等环节。然后按照学生完成的步骤打分,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其应用能力。将总成绩占比进行重新调整,小论文成绩占3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帮助同学答疑解惑可按次获得加分奖励)。在转变考核方式中,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渗透育人要素,同时也有个人能力展示的过程。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学习的现实感,也激发学生主动分析的热情,通过创新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 总结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探索过程中,经过两年多不断地完善、创新,通过对比,有较大的收获。

(1)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17 级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未进行创新教学的学生,在需要建模时,竟然不知道区分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而18 级学生在期末考试主观题中上机部分得分率达到了80%。

(2)学生在完成小论文的过程中,学会了写毕业论文的完整构思及操作环节。17 级金融工程的学生毕业论文选择计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有本人指导的三名学生,而18 级学生确定该方面选题的约占总人数的25%。

(3)学生在不断地讲解、梳理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及问题点。17 级金融工程的学生只知道自己不会,具体哪里不会也非常模糊,而18 级、19 级金融工程的学生在提问时能具体到对某个点的深入理解。学以致用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之前的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无论是动手建模还是制作PPT,都能看到学生在用心。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兴趣,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研究与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建模论文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