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现实向度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3-18林哲珣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艾思奇大众哲学

林哲珣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距离感,过多强调理论的严肃和权威,而忽视抽象理论与生动现实脱节的问题,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而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效果,就必须从抽象理论世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向度上来。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活的和现实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面向现实是其维度。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从现实的生活胚芽出发,而不能在脑壳中萌生:“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P72)现实向度不仅要求从现实生活世界本身出发进行哲学探讨,还要求在物质生产关系交往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中,在感性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构成客观的社会关系。[2]尽管黑格尔早在马克思之前就提出了把握社会现实的任务,但其所谓的现实是精神实体的对象化,是外在直接可感的存在和内在本质的绝对统一,这是在绝对意义上对现实事物的规定性,其思辨的唯心主义最终还是把现实导回到纯粹思维中。马克思批评了当时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并对其话语体系提出诘难:“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3](P219)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思维自我深化以及晦涩难懂的话语体系的批判,立足于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向社会现实及现实中实践的人。艾思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将其哲学研究路径与以往“学院君子们”的书斋学术研究做出切割,大多数哲学家都是以高深的学术方式来谈论哲理,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国内学者第一次尝试通俗的写作体裁,也是第一本专门为中国人民大众而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将神秘高深的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不仅一扫哲学著作的艰深玄妙,而且根据当时的革命时代背景,对特殊社会现实进行了真实的解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符合现实生活世界的阐释,最大程度地开发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的宽度和广度,更是以现实为向度将哲学理论从“纯粹学术”转向“现实关注”,从“文本依赖”转向“现实叙说”,将严肃文本诠释出“现实张力”。理论世界是纯粹的,而现实生活世界却是鲜活的。现实向度是艾思奇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从“纯粹学术”转向“现实关注”

纯粹学术适应于发展理论知识和钻研高深学问的要求,表现为严肃的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但这种纯粹理论研究的服务对象是学术共同体,其对现实作用有限,影响范围小,与群众距离遥远。理论研究本身可保持其纯粹性,但对“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来说,面向现实和发动群众就变得必不可少和十分迫切。艾思奇所做努力就在于引导人们去认识周边事物的现实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辩证唯物论哲学,激起广大人民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艾思奇的“现实关注”转向,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和现实力量的深入认识和思考,具体表现在关注现实的社会实践,以及服务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两方面。

一是深入社会实践,发动无产阶级力量。艾思奇认为“哲学思想是有阶级性的”,[4](P25)不同的哲学代表着不同的世界观,是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而代表着无产阶级的辩证唯物主义最终要在深刻揭示社会现实本质的基础上,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转变成变革社会的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5](P213)《大众哲学》所指的“新哲学”实则是在当时作为新兴事物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理论,其现实向度要求对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等社会的现实矛盾进行揭示,且实际地参与到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去,其基本方式就是面向人民大众,争取广大群众,这就要求理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只有人民大众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并且能自觉转化为自身经验,理论才能够武装头脑,真正作用于现实。早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们意识到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致力形成一个意识到自己遭受普遍苦难和被带上彻底枷锁的阶级,一个寻求普遍解放需要和具有解放一切社会领域能力的阶级,理论批判的武器才能转化、组织和团结成为真正的物质力量。

二是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大众哲学不是为学院君子们而作的学术探讨,这些高深学问抽象的思辨形式,容易脱离现实内容,落入空洞说教的窠臼。艾思奇谈及《大众哲学》的写作目的时,称其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而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只服务劳苦大众,希望能用日常谈话的体裁,浅明地阐释抽象理论,使得大众读者不必太过费力就可以获得知识。“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些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4](P5)所以艾思奇一改哲学神秘艰深的印象,在讲授哲学道理时,不管是运用现实或是历史材料,都紧贴大众生活,力图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现实问题。从一开始艾思奇就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就在于解决人们现实生活问题。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自觉地关心广大民众的利益,倾听工人们的呼声,尝试去解答当时人民最迫切关心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出路,以及个人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写出符合人民需要和民众情感心理的通俗作品。虽然艾思奇是为人民大众而著书,从来没想过要走进学校的课堂,但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外地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把原本埋头于经典中的学生也争取过去了。只要真正做到理论阐释服务于人民群众,简明的形式也足以吸引各类层次的读者。

二、从“文本依赖”转向“现实叙说”

学术所强调的严肃理论和文本研究,带有某种经院式研究旨趣,而艾思奇所进行通俗体裁的哲学大众化路径探索,是与抽象理论的学术研究不同的进路。《大众哲学》原书名为《哲学讲话》,是由载于《读书生活》刊物中回答读者提问的系列专栏文章集结成书。由原书名“讲话”一词引申而来,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可理解为一种作为叙说方式的哲学。“讲话”这个概念隐喻所建构出一种人与人之间日常对话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交互形式,重新赋予了哲学理论古希腊对话体的传统色彩。作为叙说方式的哲学,非但不会消解以文字表述为主的典型哲学形态,反而能赋予经院式哲学所欠缺的言说方式的通达、流畅、表意等特质。艾思奇哲学的“现实叙说”转向具体表现在内容选取和话语方式两方面。

一是叙说内容的现实向度,能紧扣时代并深入现实。在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风云变幻、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背景下,《大众哲学》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将大众生活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将观点表达和事实陈述相结合,囊括了大量关于抵御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争取革命胜利和领导民族解放斗争等内容,直接启蒙了无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走上革命道路。马克思曾说过,虽然时代的迫切问题还停留于谜语般的格言,但是,“每个问题只要已经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3](P203)从社会历史意义的角度看,虽然人类社会存在种种矛盾,但是马克思认为要先提出现实问题,继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一步步寻求解决问题办法从而最终完成目标。循着这个思路,艾思奇力求探寻并解答时代问题,所涉均是与本国实际关联的,在传统中生根的,在日常经验中构成的现实事物,在内容选取上反映出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以现实研究的维度来把握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

二是叙说话语的现实向度,用中国话讲群众听得懂的马克思主义。不同于高深学问晦涩难懂的文本,艾思奇称“通俗的文章却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4](P250)宣传对象决定话语方式,考虑到当时国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和初学者理解能力有限,艾思奇认为语言叙说要把握三点:首先要写得浅显易懂以接近读者,每一句理论都用一句事例来解释。例如用“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来说明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其次是不加剪裁、不怕重复,反复使用某些典型案例来说明不同问题,以期读者得到连贯的认识。再次,尽可能使用众所周知的事例和典故,比如用“谈虎色变”说明形式和内容,以“追论雷峰塔的倒塌”说明质变量变,展现了艾思奇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文化和中国故事来为理论宣传服务的探索,对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深刻哲理的重视,具有为大众服务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觉。

三、“现实关注”的启示:明确任务和发挥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身份认同和精神面貌的理论主阵地和主战场。马克思指出,理论的对立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能解决,这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一个现实的任务。艾思奇哲学的“现实关注”内在包含着把握人民群众愿望需求和争取青年读者的逻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争取青年学生、赢得未来指明了方向。“现实关注”要求根据时代和现实情况变化,与时俱进的提出新时代的目标和任务,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是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明确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任务。艾思奇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抓住和抓紧正确的思想,明确指出最进步、最合乎真理的理论,免除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具有充分的信心进行思想斗争。在《大众哲学》中,为了阐明原理,艾思奇常常运用比较方法,在辨别各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上,通过真理和谬误的辨析交锋,突出呈现正确的观点,在是非自明中说服人。当前面临着社会急变期中的深层现实矛盾、自由市场至上和科技至上的巨大冲击、网络交互方式变革等现实变化。“现实关注”启示我们一方面要掌握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哲学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化对社会主义本位取向的认识和诠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理论宣传。另一方面要求对其他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阶级基础、核心观点、发展趋势和影响危害进行揭示和批判,引导学生认清各种思潮的实质,通过比对彰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进而能够全面把握正确观点,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和自我身份认同。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生主体定位,进行详细深入的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诉求,注重寻求理论教育与学生思想需要的契合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课程预期和学习方式偏好等等。只有多渠道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好学生,培育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体。学校的教学实践与社会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在教学实践中造就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而教学过程亦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活动和构建学生实践主体的统一,是现实生活世界对学生主体性一种特殊的生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以话题设置和专题展示等形式,鼓励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学习理论、研究理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阐释和传播理论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现实叙说”的启示:紧扣时代和转变话语

艾思奇哲学的“现实叙说”转向,源于大量现实生活资料搜集,采用日常对话的体裁,语言风格通俗却不流于庸俗。艾思奇之所以能争取到广大群众,就在于从以往的单纯讲道理、理论思辨、宏大叙事,开拓性地转向生活的、实践的、现实的叙说。“现实叙说”无论是在材料内容选取还是叙说方式运用方面,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紧扣时代,贴近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现实叙说”的核心要始终朝向马克思主义实事本身,只有面向现实事物,观察解读时代,正确叙说才得以可能,避免理论抽象化、空泛化。通过对当下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做出明晰解释和学理性论证,使得学生获得对当代中国事实的正确认识,纠正部分认知偏差。紧扣时代应与教材结合起来,要实现从教材到教学、从文本到叙说,就要在理论框架中充实大量生动的素材,包括经典案例、生活例子、流量热点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回应时代问题,通过对社会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反思,尝试说明和回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征程和改革开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国史、优秀传统文化等研究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需要集中展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实践的必然结果。

二是转变话语体系,使用大学生日常话语表达,力求讲通讲透道理。充分借鉴《大众哲学》通俗语言、形象比喻、简单类比的话语风格和反复强调重点的讲授经验,把艰深的道理转变为学生爱听易记的“群众语言”,更加贴近大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兴趣点。注重梳理教学要点,有选择性地对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进行多次强调、重复强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按步骤输出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有助于消化理解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艾思奇在未写《大众哲学》之前,就依着理论最新成果,将全书内容计划和布置好,在章节命名上选取通俗化或吸引眼球的标题,以此为引子和线索来组织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重塑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联系日常事例,逐个问题进行阐释,逐个观点深入解剖,逐个方面形成教案,逐个专题集合成理论体系,通过重构整体话语体系的方式把教材内容系统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总而言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实向度切入来研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现实关注”和“现实叙说”转向的启示下,加强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大众生活的体察关注,并从实际着手发展完善符合时代要求和高校大学生需求的科学教育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亦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艾思奇大众哲学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菱的哲学
盯住一个点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