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2022-03-18侯荣增

教育与职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侯荣增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立教之本和兴教之源,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增强适应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职院校聚焦重大战略、重点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以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为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是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和战略性基础工程。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审视

随着职业教育教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稳步提升。然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化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

(一)从国家政策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要

自1995年“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出现在国家教育政策以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目标随着政策要求也不断升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育素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第三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该计划提出要“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并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队伍提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能和技能支撑。

(二)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来看,结构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健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地实施,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据《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5.3%,较2015年显著提高,在教育基础较好的省份和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可达66.7%。但就全国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供给能力不足,若按照1∶18的师生比进行计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双师型”教师缺口近23万人,甚至有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50%。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主体单一、校企合作不深入、建设经费不足以及实训基地和设备紧缺、滞后等问题,导致未构建多元立体的产教融合培养格局。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院校共同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培训体系。三是教师分类、分层晋升发展的标准体系不明确,多元参与的教师能力评价考核体系不成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占比较低,对高素质双师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明显。

(三)从教师个体发展看,对新标准、新技术更新速度不够快,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数量上面临巨大“缺口”,质量上也有待提高。具有3年以上企业经历、在企业担任过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偏低。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也存在技能掌握不扎实、专业不对口、与产业新技术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企业生产实践经验普遍存在不足,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认识更新滞后,对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等掌握不充分,不能有效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二是部分“双师型”教师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教学理念,不能满足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系统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立体化培养价值取向

(一)基于系统论的分析

贝塔朗菲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着,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每个教师都是团队中的要素,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离不开教师个体素质的提升。一是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将“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高效的团队是基于共同的清晰目标而形成的一个协作系统,个体拥有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权,通过激励个体成员充分施展技能和才干,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使教师间形成良好互补,组成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队伍。二是处理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专业教师培养与兼职教师培养形成有机总体。高职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造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相融合的结构化教学队伍。学校专任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兼职教师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企业教师将真实的项目及行业前沿技术带到学校,二者在分工合作中产生能量的耦合增长。

(二)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分析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即提升教师的专业性。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从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素质基础、思想基础等维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要打造多元化的培训平台。职业院校建设的培养培训平台应重视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企业培训、科技研发、素质提升、社会服务等。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平台,建设一批优质的培训基地,打造一批品牌培训项目,通过校本培训、企业实践、国培省培、技能比武、教学能力比赛等形式,形成学校统筹规划、二级学院(系)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监控的工作机制,组织教师分层、分类、分级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本级培训,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元化教师培养培训平台,充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二是要创设教师立体化成长路径。职业院校教师入口呈现多元化特征,学校应建立立体化成长通道,满足教师不同阶段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需求。教师的发展路径根据需求可以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每种发展路径具有不同的层次,各层次之间互通。教学型教师发展路径设计为“课堂教学标兵→校级教学名师→校级泰山讲席→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科研型教师发展路径设计为“科技服务标兵→科技服务带头人→班墨学者→省级突贡专家→泰山学者”,院校要明确每一阶段的发展标准与晋升标准。

(三)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

激励理论中工作效率与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而工作态度受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根据教师需求设置的目标要能起到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或者参加专业培养培训和企业顶岗实践。二是完善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结构。三是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健全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职称制度体系,严格聘期管理与聘后考核,实行竞聘上岗,真正实现能上能下、岗变薪变。

三、高职院校构建立体化教师培养体系策略

(一)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超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有高尚品格与人格,能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道德标准。一是引导教师将思政和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培训中,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融入课程、融入课堂,提高教师思政工作水平。二是强化教师政治引领,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三是完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防范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精准分析“双师型”教师发展需求,为多元化成长搭建立交桥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较为复杂,对教师培训的需求各不相同。高职学校应基于“跨界耦合、能力导向”的培养理念,以产业人才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建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六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满足多元需求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明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一是为教师量身制订培训方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融入培训过程,提升教师的专业标准开发与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二是创新多元化培训形式,采用混合研修、在线培训、结对学习、跟岗研修、顶岗研修、访学研修、返岗实践等方式,构建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培养路径。三是健全教师培训标准体系,把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等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材开发能力。

(三)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专兼职教师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职业院校应搭建“多元参与、实时双岗”的培养培训平台,制定教学教研能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国际职教能力提升计划,助力教师素质全方面提升。一是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全过程培养培训体系,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制度,保障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从教的渠道畅通,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施能力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改革教师薪酬分配制度

教师评价是“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任务,创建“多元主体、同步发展”的评价机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技术等级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既有针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标准,也有针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评价标准,以此促进教师和教学团队专业化发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坚持师德为首、业绩为要、发展为本的原则,实现教师职称晋升和能力提升双发展。二是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师能力考评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价等纳入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完善企业及同行专家评审制度,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三是实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岗定薪、按劳取酬,扩大二级学院分配自主权,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奖励绩效挂钩,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