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间文学平台发展动因与育人价值研究

2022-03-18王世枭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草根爱好者

■王世枭鉴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出现了由个体或企业等团体创办的非官方的民间文学平台。这些平台解放了“草根”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生产能力,它们在培育草根作者、传播真善美、促进和谐社会建构方面发挥重要育人作用。

一、民间文学平台发展动因分析

沿海文艺(报)社是一个创刊于1993年的民间文学平台,是广东省阳江市当代作家创作研究中心、沿海文学创作传播中心和沿海诗报编辑部联合成立的。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阳江市沿海文艺(报)社是如何诞生的呢?本研究通过对平台负责人的采访、对其他见证者的咨询等调研,探知民间文学平台的产生和发展足迹。

(一)民间文学平台诞生的原动力:解放了普通大众的文学生产力

大到国家及省会的各级作协、文联,小到大学校园的文学社团、文学爱好者,目前为止产生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是这些权威单位的文学团体基本上是为学历较高的、生活水平较好的作者们准备的。对于民间文学爱好者来说,要想表达自己的心声、传播自己的文学作品,几乎是无立锥之地的。

由相关网站得知:加入地市作家协会,需要在省级纯文学刊物上有作品发表等;加入省级作家协会,需要在省级/国家级以上纯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等;加入全国作家协会,需要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大量作品,著有文学专著两部以上等。作为一个没经过专业文学创作学习的草根文学爱好者,要在这些纯文学类刊物上发表一篇自己的作品是难如登天。但高门槛的文学团体和机构并没有衰减草根文学作者们追求艺术创作的激情,许多农村的、文化程度较低的、信息化欠发达地区的文学爱好者们,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对民间文学平台的需求。为了满足民间文艺爱好者们对创作、交流和传播的愿望,解放普通大众的文学生产力,1993年,沿海文艺(报)社诞生,且平台规定只要属于沿海文艺(报)社的文学艺术爱好者,原创的具有时代性、正能量的作品,都有获得在平台展示作品的机会。这对于草根文学爱好者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雨”。可见,沿海文艺(报)社顺应创作者的需要,成为了大众文学的民间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民间文学平台发展的推动力:平台的开放性与文学的群众性相呼应

民间文学平台不是指“民间文学”的平台,而是指民间文学作者耕耘的文艺土壤;而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作者创作的大多数文艺作品恰具有民间文学的特征,所以民间文学平台又与民间文学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质上讲,就是一定的文学作者群与一定的文学受众群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传播平台,由平台提供媒介等必须的传播要素。

首先,顺应普通作者的需求而产生的民间文学平台与生俱来地具有传播的开放性,即向所有文学爱好者敞开了大门。阳江市沿海文艺(报)社印发的报纸上长期刊登着招募会员的广告和欢迎投稿的信息:只要你喜欢或能够或偶尔能创作属于你的文学作品,便可以加入。这种不设特别门槛开放性吸纳成员的做法,顺应了文学作品的群众化要求。在调研中发现加入沿海文艺(报)社和投稿的人员大多数是来自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文学爱好者,同时也有少部分退休干部、教师、企业人士、学生和知名文艺团体的成员。

其次,不限身份的平民化集聚形式,构建了一种群众性创作的良性生态链。尽管广东省阳江市沿海文艺(报)社的成员长年徘徊在一百多人,看似传播力度不大,但是从参加活动的成员身份的多样性、地域的分散性可见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与各级作协、文联的成员不同,阳江市沿海文艺(报)社的参与者跨行、跨地区、跨年龄段地集结到一个诗社团体之下,没有权威标签,也无利可取,这也恰恰是民间文学平台开放性收获的善果。对于文学本身来说,它需要的正是如民间文学的群众性与民间文学平台的开放性所营造的一种纯洁的生态链。

(三)民间文学平台发展的核心力:平台的自发性与文学的人民性相契合

开放性是民间文学平台之于参与者、受众所体现出的特征,并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人民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标志。由人民自发组办的民间文学平台在文学创作上就显著地呈现出民间文学“直接的人民性”。

首先,组织者服务中的“人民性”特征。笔者调研中发现,沿海文艺(报)社诗社的成员每年需要缴纳200元会费,如果成员减少就可能影响到报纸按期印发。沿海文艺(报)社的总负责人柯博元先生(《沿海文艺》报总编)把数十年心血放在办报上,从聘请顾问团、吸纳会员、争取会费到编辑排版、印发邮寄等等环节都是义务付出。其次,平台作品内容的“直接的人民性”。在沿海文艺(报)社的成员中,大多作者来自农村、小镇,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一般甚至贫困,这些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正是人民最直接的遭遇、理想、情怀,以及人民对自然风光、人生百态的美学趣味等。再次,平台作者和受众的“直接的人民性”。沿海文艺(报)社的作者和受众们,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文学等精神财富的生产者。在他们所身处的不同领域里、岗位上,在他们所生活的困苦、磨难里,在他们所高歌的希望、幸福中……一切都恣意地诉诸笔端,见诸报刊。可见,民间文学平台的自发性通过各个具体的作者与民间文学的直接的人民性相契合。

二、民间文学平台的育人价值分析

与其他所有艺术一样,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具有艺术创作本身的学理性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如在创作者的编码过程和读者阅读的解码过程中,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思想,并可能内化为一种行为。笔者通过人物采访和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刊物,发觉民间文学平台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草根作者,丰富精神文明

民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它是指人民群众在生活生产中创作、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言艺术。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在民间收录文艺作品的传统。长远来看,《沿海文艺报》平台对记载改革开放以来草根作者民间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是易于保存的信息传播载体。

1.保护草根作者的知识产权

民间文学是比较弱势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尤其是草根作者的作品更容易被忽视,其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障。2018年全年,平台主编组织出版了《沿海文艺报》《沿海诗报》共8期刊物(套红及彩印,对开大报),发行传播全国30多个省市县区并赠阅全国近百家图书馆和报刊社团协会。民间文学平台使得大量不易被官方文学平台刊登的文艺作品得以用报纸、书刊等正规形式留存下来,保护了“草根”作者的知识产权。

2.草根作者成长的摇篮

2018年,沿海文艺报民间文学平台,成功扶持了两名诗歌作者成为国家级诗人——推荐两名文学报刊诗歌作者加入了中国诗歌学会:一是深圳市作协会员许天云,二是山东省作协会员王超。伟大的文学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民间文学平台的初心和出发点不是为了培养大文学家、大艺术家,而仅仅是为了满足普通人的文学需要,但是在这个不断激发人民创作欲望的平台上,它能够润物细无声地为草根文学爱好者点燃追梦的理想。

(二)浸润读者心灵,精神共同富裕

民间文学平台集聚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展现了良好风貌,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民间文学平台反映群众的意识形态

民间文学平台收入的稿件、作品绝大多数来自普通群众对生活体验和感悟的创作,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表情达意、叙事说理。对读者而言,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读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所以,普通群众在文学作品里反映的生活往往可以代表当时社会发展的某一现象或状况。如,以沿海文艺(报)社为例,它所刊载的诗歌有许多吟诵乡村生活新变化和对祖国的赞颂。从这里看出,这个平台上反映的意识形态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而这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报刊等形式传播出去,既是对作者既定态度的回应,也对读者产生了良好的感召。生活固然也有很多波折,但是诗意却因平台而常在。

2.民间文学平台引领民间文艺良性发展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艺术作品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知。民间文学平台可以自发地引导文学爱好者与受众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把剩余的“生产力”解放到文艺创作上来,促进文明发展。

通过内部资讯得知,2019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十),以阳江市文化交流协会(同为柯博元实际负责,参与活动者与沿海文艺(报)社为同班人马)的名义策划的“2019阳江市经济文化交流春节联欢会”在阳江市丰华花园大酒店成功举行,有104余单位领导干部、经济文化界人士、企业家及广州湛江嘉宾诗人、作家、书画家、新闻单位及离退休干部参会,全市15个歌舞器乐文娱节目参会表演。调研中了解到,通过联欢会、茶话会等形式组织诗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举行庆祝仪式的文体活动每年都有。这种大型活动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人们热爱文艺、热爱生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响应号召,促进乡村和谐社会建构

民间文学平台联络了许多乡村诗人、文学爱好者,通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浸润人的心灵,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1.关爱留守,创作有人文关怀的优秀诗篇

从沿海文艺(报)社的影响效果看,民间文学平台还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秩序的良性发展,发挥文化传播的宣传、教化功能,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助力。

据了解,2018年2—12月,沿海文艺(报)社等组织发动作者及外地诗歌作者参与中国诗歌学会和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发起组织的《我们与你在一起》关注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的公益诗歌活动,并在《沿海文艺报》和《沿海诗报》上设置专版,免费刊发了4期以“我们与你在一起”为主题的诗歌作品,收录了许多“关爱留守”的草根作品,部分被官办刊物收录,如《房子·孩子·团聚》等诗作就被《中国新诗·我们与你在一起卷(2016)》收录。

2.以诗结友,传递友善互助的正能量

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随处可见沉溺网络、冷淡人际的人们,网络在便捷了人们的通讯方式的同时拉远了心灵的距离。而民间文学平台对文友们来说则是一个温情的家园。

2016年,平台主要负责人捐资开辟专版专刊发表“我们与你在一起”的诗歌作品,并组织小分队到边远农村去看望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天各一方的文友们在这个平台里以诗会友,嘘寒问暖,相互答和,使平台成为了一个传递和收获正能量的和谐家园。在生活中只要有人遇到困难,文友们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

民间文学平台在作品交流和价值传播中联系了群众,群众又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丰富了文化生活,民间文学在引导社会向善、构建和谐生活方面有着其特殊的魅力。

三、民间文学平台的发展愿景

民间文学平台在发挥多重育人价值的同时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1)影响力较小,办报历史达28年之久的广东省沿海文艺(报)社成员人数总是在一百至二百人左右徘徊;(2)传播力较弱,过于依赖传统的报业,以“会员投稿-编辑出版-邮递赠稿”为主要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3)作品良莠不齐,许多描述农村题材、表达平民心声的作品虽然主题积极向上,但还缺乏一定的语言魅力,表现为诗歌中出现直白的口水诗、打油诗、顺口溜等等,如《沿海诗报》总第47期诗歌《买楼房·其三》“长期呼吸雾霾气,肝癌肠癌和肺癌。高悬空中无地气,倒霉运气多扯拐。”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在矛盾中前进,民间文学平台的建设发展也不例外,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和促进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民间文学平台发展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创新发展方式。

以沿海文艺(报)社为例来说,其发展曾长期停留于传统的报业,脱离了当今普通大众的视线成为网络时代的“漏网之鱼”。笔者于2019年初采访了解到,柯博元先生2017年4月开办了今日头条号,逐渐“吸粉”造势;截至日前,发布头条640条,取得4815人关注,获得4931位“粉丝”,获得2.6万次点赞。2019年7月25日发表的头条文章《中国这一招,令美国彻夜难眠》获得45万阅读量,被转发11次,得到205条评论和1811个点赞;而发布的其余内容获得的关注度普遍不高。由此可鉴,民间文学平台要与时俱进谋求发展必须借助网络新媒体创新发展方式。但因其创新力度还不足,改进步伐缓慢,其发展的征途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

民间文学平台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满足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需求,20多年的历程中,平台在建设和发展中克服资金、人才等各种困难迈步前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文化振兴的机遇面前,只要在根植乡村文化、提升作品创作内涵的基础上,借用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它将以其特有成员构成优势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优势,未来或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自信中承担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草根爱好者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校园“三剑客”
直播答题爱好者
草根艺术家
草根
草根论调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