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插图,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2022-03-18陈玉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圆明园汉字文本

◎陈玉丹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年龄较小,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语文学习中,与生硬的文字相比,形象的插图更易于受到其认可,吸引其关注。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充分体现了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而这些插图都是极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感知文本情感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插图,将其转变为教学的“利器”,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语文教学中插图的作用

小学生各项能力有限,具备的语言知识不多,识字量也少,加之受到理解能力的束缚,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极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区。而通过插图的有效运用,以视觉传达文字内容,将文本内容转变为直观的画面,这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他们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形成,通过插图的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细致观察插图的前提下,大胆联想、想象,运用语言阐述插图内容,在培养其思维习惯的同时,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学生学习,在语文学习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桥梁,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文字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将插图和文本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字、自我表达,从插图中体会到语言的奥妙与魅力,进而在形象表达的同时促进其抽象思维的形成。

另外,色彩鲜艳的插图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在学习时,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通过插图的运用,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立刻回归到课堂,在观察、分析插图时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在插图的辅助下进行学习,体会蕴藏于文本的思想、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应用插图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插图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对插图应用的主动性不高。细致观察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即大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都会忽视插图,很少结合插图进行学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插图的价值,只是将插图当成装饰物,并未深入观察、应用;另一方面,经过教师的提醒,部分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插图,但是依旧是将其作为普通的图片,并没有将插图和文本进行整合。不难看出,学生不重视插图,自然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插图功能。学生应用插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插图的应用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对插图的利用有所欠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部分学生尚未清楚地认识到插图的价值以外,一些教师也未能将插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具体而言,在正式教学前,很多教师将重心放在了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剖析上,很少对插图展开分析,在教学时通常是让学生看一下,亦或是直接忽视插图,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在应试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认为插图对学生的学习作用不大,因此没有必要将时间浪费在插图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未对插图予以重视,学生自然也不会加以关注,那么插图也难以得到有效应用。

最后,插图的应用方法有些单一。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插图的有效应用对于教学实效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渐渐认识到插图应用的重要性,并且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然而,在具体应用中,一些教师采取的方法有些单一、老套,很多都是借助插图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显然,这并没有将插图的其它作用发挥出来,使得插图的应用停留在表面,价值得不到最大化的体现。

三、运用插图提升语文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以图引路,激趣导入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此时不必教师督促、约束,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对于小学语文学习来说,这点也不例外。兴趣是一种甜蜜的吸引,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通常是“由图到文”,当学生翻开课本时,首要举动就是查看其中的图画。换言之,与乏味的语言比较,学生更喜欢色彩鲜明、形象趣味的插图。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插图利用起来,由此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融入语文课堂,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理解、掌握知识,更加顺利地达成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并未直接引申出本节课的内容,而是从教材中的插图入手,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文中的插图,同时设置了引导性的疑问:“看,多么生动、趣味的画面,同学们,通过这张图画,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可以发现的是,形象、有趣的插图立马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的学生说:“小蝌蚪找妈妈遇到了谁?”

有的学生说:“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

还有的学生说:“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是怎么样的?”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首先观察了插图,接着进行了猜想,提出了问题,接着再以自主阅读文本的方式探究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直观、具体的插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引发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最终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活用插图,高效认字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后,才能够为接下来的阅读、写作奠定良好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丰富多元、形象生动,能够为学生的汉字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加以形象化处理、呈现,自然能够取得更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口耳目》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发现教材中有十二张插图,与汉字相对应。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将这些插图利用起来,作为带领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汉字时,先让学生观察汉字旁边的插图,说说这些汉字和插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当学生发现二者相似时,教师就可以引申出这些汉字,并且告知学生象形字的典型特征,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些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文字。当上述环节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给学生呈现汉字的动态演变历程,这样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专注,做到识得清、记得牢,大大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描述插图,感受意境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抽象语言文字的理解普遍较差,因此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常常感到吃力。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诗词,由此帮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实际上,在此模式下,学生常常是似懂非懂的状态,这就很难保证整体教学的质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描述插图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领会诗词意境,进而取得更加理想的古诗词学习效果。

例如:《长相思》这节课教学的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全词简朴、自然,表达了词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在教学《长相思》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一情感,教师紧扣教材中的插图,鼓励学生结合插图阐述自己的理解。事实上,通过插图引发学生的表述欲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

有的学生说:“将士们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转眼间,天暗了下来,将士们纷纷点燃了灯。这个时候,风雪还没有停止,将士们无法入睡,他们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乡……”

有的学生说:“在路途中,词人遇到了风雪天气,他辗转反侧,一夜未眠。休息期间,连思乡的美梦都被风雪破坏了,他走出帐篷,抬头望见了月亮,想起了家乡的日子……”

……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切实体会到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和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四)想象插图,锻炼口语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技能,更是一个人逻辑思维、知识水平的有力体现。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以及应对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插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插图“补白”,使原本静止的画面变得更具生机。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舞台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文本故事。在此期间,教师出示如下任务,即:结合插图,想象插图中父亲与儿子对话的场景。通过对插图中父亲与儿子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等的想象,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任务。如:父亲跪在废墟旁,向儿子伸出了自己的双手;儿子看到眼前的父亲,仿佛看到了希望……让学生联系插图大胆想象,进行“补白”,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更好地彰显故事主题和内涵,这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以及口语能力,正可谓一举多得。

(五)借图传意,升华情感

教材中的插图能够体现文本内容,同时也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将插图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桥》这一课的时候,文中有一幅插图: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教学时,班上不少学生都认为这张插图十分感人。所以,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1.这场洪水为什么令人感到害怕?从哪儿体现出来了?

2.如果大家乱哄哄地涌向窄窄的木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3.在生死攸关之际,老汉作出了什么样的抉择……

从问题出发,联系全文和插图,学生读懂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看似简单的一张插图,实际上蕴藏着深厚的情感,丝毫不逊色于语言文字,在丰富文本内容的同时,深化了学生的阅读感悟,使学生获得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六)拓展插图,强化理解

插图是教材的关键构成,但教材中的插图是有限的,且一些插图色彩失真,难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也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互联网等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插图,在原有插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延伸,将其作为拓展性资源,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弥补教材中插图的不足,还可以更好地呈现文本内容,对于学生文本的理解极为有益。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教材上的插图较为简单,学生很难通过插图感受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自然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萌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教师利用网络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圆明园旧迹图》——被毁灭前的圆明园大水法图片、被毁灭前的圆明园养雀笼图片、圆明园毁灭前景观复原图等,并且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展示。这些图片和文本内容紧密联系,且精美、壮观,学生更容易把握圆明园毁灭前的繁华。上述环节结束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接着抛出引导性的问题: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著名作家雨果也将圆明园称为‘人类的奇迹’。但是,这座皇家园林已经不复存在(展示一些圆明园毁灭后的图片)。同学们,是谁犯下了这一滔天罪行?他们是如何毁灭圆明园的?面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大家想说些什么?”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将教学意图渗透到拓展性插图中,配合教材插图和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和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景象的赞叹以及对侵略者仇恨的情感。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这样的教学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获得“润物细无声”之效。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深刻认识到插图的优势和价值,并且加以有效利用,使插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为教学事业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圆明园汉字文本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游圆明园有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圆明园里过大年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满江红·圆明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