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好学生语文素养
——以研学课程《宋词之路》为例

2022-03-18王嵩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宋词研学旅行

◎王嵩涛

研学旅行契合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能有效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行读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新途径。语文是基础教学的重点学科,通过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设计研学旅行的多元化综合学习活动,以突破学习的空间局限,帮助学生构建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渗透语文学科素养。

一、研学旅行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教育指导方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国务院教育部与多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着重说明研学旅行对于中小学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研学旅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是将校内知识与校外拓展的创新性教育衔接。开展研学旅行能在学习及旅行的过程中践行和渗透核心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更快速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探索活动,部分试点地区也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研学旅行中创设更丰富研学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研学课程融入“宋词”,使学生感受大宋情怀,感受千百年前繁华美景人文情怀的宋朝。

在研学旅行中不仅使学生能够置身于宋朝美景,还能整体构建宋代时期的兴衰演变及发展历程,使学生对国学教育更加感兴趣。其次,通过精细解读履行中所遇的宋词中的时代背景及写作意图,帮助学生构建诗人的写作意境及情怀,比如著名词人当中有辛弃疾、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1],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生平历程等内容,不仅可以丰富研学课程内容,还能激发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融入时代民族风情,使学生能够更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完整的结构学习体系,提升学生整体体验感。

二、基于研学旅行下培育语文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各个学科教学设计更倾向融入性和综合性,研学课程的设计基本是通过跨学科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诚然语文学科也包含在研学课程当中。由目前的教学观察发现,研学课程中融入语文学科内容还有几点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情境融入不够真切,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表达情境。这主要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环境因素及学生沟通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善于表达出来;其次,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不够,难以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传统文化只是简单概括,每一个朝代的文化知识是一个宏观世界,而学生文化积累比较浅显;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研学旅行是一个集体学习环境,需要研学的带队导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基本学情有一定了解,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融入研学旅行学习中;在研学旅过程中,缺乏旅途审美技巧。研学旅行过程中主导教师的带领下只是负责线路、饮食、以及内容讲解,没有鼓励学生对旅行过程中审美鉴赏。为此,教师要结合好课程所定位的学习目标,设计好教学流程,为研学旅行线路学习古诗词开拓新的渠道,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学习界限,从而认同和欣赏我国古代诗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研学旅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一)以行为径,融合宋词——推动研学旅行课程高效实施

研学旅游契合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进行研学旅行将是实现行走的人文课堂,整合教学资源,与义务教育编制的语文课程无缝衔接,多方面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融合的环境下,做到知行合一。研学课程创设的课程中将初中语文课程的宋词知识融入旅行路途中,将语文课程内容与研学课程进行有机嫁接无缝延伸,达到旅行培育语文素养的教学行为。语文研学课程的核心是感受诗词的魅力所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这都是由教材的单元目标文本自身特点来决定,而语文教学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将抽象性、理论性转化为具体性、可操作性的一个学习过程。融合目标将从几个角度出发,通过诗词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以及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整合初中宋词资源是开展旅行课程的前提

研学旅行的开展要结合学科的特点,以宋朝为切入点展开集体研讨课程活动,确定了初中年级所学的宋词、诗词作者、宋朝疆域、历史变迁等为主体融合到旅行课程当中,由带队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通过整理更多资料,帮助学生在知识架构中进行梳理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研学旅行课程与义务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实现语文课程的学习和延展,以初中《宋词之路》为例,探究宋词与研学旅行之间的密切关系,强化研学课程的设计作用。经过宏观把控教材内容,整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语文教材中所有宋词收集起来,可以发现宋词学习主要有李清照、杨万里、苏轼、辛弃疾、柳永、李煜等诗人的诗词。通过梳理诗人写词的时间、情感发展脉络融合研学课程。

2.全面了解宋词发展是研发旅行课程的基础

研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在开展旅行研学课程,除了教师需要对宋词的发展有深入了解,学生也应全面了解宋词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和设计研学课程。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好研学的方案路线。导学教师在方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参加时间、参与人数、行走路线、费用预算、交通工具、食宿安排、核心内容以及收获评价等,做好整装待发研学准备。通过全面了解和有效规划,提高学生对宋词知识的吸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此行研学目标,了解宋词及宋代特点及历史文化背景,寻找宋朝足迹做一天宋朝人,加深对宋朝的理解。

3.合理安排研学时间是构建高效旅程的保障

教师合理安排好旅游时间能高效提升研学效率,在研学课程《宋词之路》中通过结合宋词的经典著作,运用宋词中知识点融合风土民情,从而贯穿整个研学课程。比如研学流程中要规划好旅行路线,第一天:聚集文人墨客。将所有要旅行的学生统一聚集在同一个出发点,准备好欢迎词,开启研学之路。在学生聚集时要安排研学说明会,这对研学是否取得成功是关键,说明会中必须要强调几个要点要素,第一,认识环节,互相认识,为研学课程种下关键种子。第二,安全事项,这是出行中的重点知识。第三,研学目标,要明确此次研学的目标,才能明确此行目的。第四,研学物品,要整理好研学的物品,应该带上哪些资料及生活物品等等;第二天:穿越宋朝。游览宋朝的名胜古迹,比如开封、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等宋朝的名胜古迹,这主要以旅行路线决定哪些古迹游览。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穿越,了解宋朝的一些日常生活,正式开展研学课程,合理安排好课程时长[2]。第三天:体验宋朝。比如此次的旅行路线是宋词之路,应感受洛阳神都,通过趣味讲解洛阳的一些神奇轶事,讲一讲宋词的故事,读一读宋词的诗篇,感受和体验宋朝诗词的意境。往后的旅行研学课程安排不仅要结合宋朝的民族风俗,还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最后来培育旅行心得总结。

(二)以学为根,且行且思——实现研学旅行师生共同提升

在研学旅行中渗透学习,对研学旅行要进一步深思旅行的目的,要探索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掌握学生的综合学习,以语文素养提升做为本次研学旅行的目标,紧紧围绕核心目标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接触、思考等以实现研学旅行目标。在研学旅行的筹备工作中必须要严谨细致,做好各项规划,包括前期的实地勘察、活动探究、安全出行、密切跟进、评价先行[3]。为此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要以培养目标为根本核心,不断思考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师生语文核心素养。

1.“行”与“思”,落实“立德树人”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4]教育是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教育工程。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健全我国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研学旅行中《宋词之路》能不断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思想观,通过“行”与“思”强化德育的渗透作用,才能实现“蒙以养正,圣功也”的作用。语文素养培养融合到旅行当中,能够充分将“立德树人”培育目标进行落实,检验学生的研学成果,在旅行当中检验学生的品行素养。同时能够进一步打破研学旅行的时空限制,通过行走体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感触,感受古代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学习后会感慨时光易逝、追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5]。

2.“行”与“思”,培养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是语文培养中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在知识积累下,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图文等方式进行表达,研学旅行是在相互交流中促进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文字的表达特点和应用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尤其是旅行当中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由的一番感慨下赋诗一首,在身临其境和相对比较自由的研学旅行环境,能够更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抒发自己当下情怀,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例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著名词人辛弃疾借景生情、借水怨山,[6]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3.“行”与“思”,发展语文思维

发展语文思维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关键,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系统,通过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学旅行是“行”与“思”的实践过程,是在行走的山水间和置身名胜古迹中,使学生的见识视野更加开阔,在不同环境下获取新知,去理解不同时代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知识。发散学生思维,验证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4.“行”与“思”,提升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语文基础知识等教育活动,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力量。学生通过研读旅行将感受古代词人的语言之美,通过行为实践验证了理论,从而感受宋词中结构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语文美育的教学目标。

5.“行”与“思”,渗透文化素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底蕴,是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核心,是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民族发展源源不断的源泉。学生要从文化之旅中行驶文化担当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在研学活动中要明确好文化传授的定位,发挥文化传承阵地。我国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有内涵的文化体系,能够在自觉中进行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能够对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等有所认知。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发展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推动文化命脉不断延续。研学旅行是我们创新性的文化传承,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更有现代价值的东西,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科学多元化实行研学旅行评价

开展好研学课程,需要对研学旅行中各个环节有良好的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符合几个特征,第一,要“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设计好一节研学课堂,是促进学生在旅行中体验“宋词”的教学根本。第二,注重学生研学旅行中的情感体验,体验宋词的意境。第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研行中进步与成长,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研学旅行时教师要观察好学生的活动与参与动态,做到及时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学生更全面的综合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设计的学风制评价方式,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全面客观严谨的研学旅行教学评价,有效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基于研学旅行培育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能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体验和领悟。研学课程也深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过融合语文教材内容,以研学课程《宋词之路》体验探究,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操,使学生身心能够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宋词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宋词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