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历史之事,品传记文学之美
——“文本细读”在《鸿门宴》中的应用

2022-03-18秦景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刘邦

◎秦景华

《鸿门宴》节选自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项羽本纪》。文章主要有刘邦赴宴前的准备、宴会中的刀光剑影、刘邦成功逃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刀光剑影中的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正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在《鸿门宴》的教学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往往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鸿门宴》中历史事件挖掘、人物形象塑造、传记文学写作特点等重点方面的教学。尤其是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应试性教学不能再适应课程改革的标准。多维度的综合性的进行文言文的课文学习越来越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之下,“文本细读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言轻文”的现象。

一、“文本细读法”的基本概念及理论综述

(一)国内“文本细读法”的相关理论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没有出现明确的“文本细读”概念,但在我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训诂学”和“评点法”都有“文本细读”相关理论的精神。比如“章句之学,渊源于解经”其中的“章句之学”就有“文本细读法”的相关体现。第一,“训诂学”。早在我国汉代就出现的用来注释阐述儒家经典的训诂学强调对文章中词义、语音、语法、修辞手法等写作细节的关注,并且有相当部分学者除了以语言学角度为重点对文本进行细读之外,还关注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于文本的影响。第二,“评点法”。该方法是一种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文学批评形式,以对原著添加评语的形式进行文学批评,在明清的小说评点中发展到鼎峰,以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成就最高。在金圣叹的评语中多次出现“细细看之”“细细求之”的“文本细读法”观点。金圣叹的文本细读是以字句解读的“点”为突破口,达到对文章主旨、全篇布局的“面”的解读。在文学批评和文学解读中,金圣叹强调要对文学作品的字句元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才能加深对于全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的把握。

(二)国外“文本细读法”的相关理论

第一,“细读”概念的首次提出。“细读”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瑞恰兹在其所著的《实用批评》中首次提出,瑞恰兹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彻底的、深入的‘封闭性阅读’”。第二,“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新批评文本细读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运用“细读法”来解读现代诗歌文学中象征主义、结构主义等风格的先锋派诗歌。这些先锋派诗歌因为词句精炼、语序颠倒、一词多义等特点造成了晦涩难懂的特点,而“文本细读法”的出现为解读这些诗歌,挖掘诗人的隐含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方法。第三,“文本细读法”的特征有两点,一是以文本为中心,把细读的重心放在作品和作者本身;二是运用语言学分析法,通过对本文的语言学细读解读作品的主题和含义。

二、“文本细读法”在传记类文言文的应用分析

“文本细读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文学作品形式。从文学形式的角度上而言,“文本细读法”不适用于长篇的小说、戏剧剧本、报告文学等,适用于篇幅较短的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从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角度分析,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学水平的佳作适合运用“文本细读法”从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适合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分析。

第一,凡是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历经多年时光雕刻打磨后“大浪淘沙”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往往不管是谋篇布局、行文结构,还是写作手法、思想主题都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上乘之作,具有值得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深入品读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第二,文言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字简练、篇幅较短,句式结构具有押韵性质的朗朗上口的特质。文言文的写作大量用单音节的实词和虚词,多用省略句式以达到精炼的美感。文言文这些区别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使得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成为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运用“文本细读法”加强对原著文本的深入分析。第三,尤其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我国的历史类文言文写作往往使用不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将作者思想倾向含蓄的隐藏在文本中,“文本细读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挖掘出作者含蓄的隐藏在文本中的思想表达。第四,纪传体历史性文言文往往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比如《史记》为了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细节性,往往会对原始史料进行选材和写作手法上的加工处理。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文本细读法”细细品读作品背后的历史事实。

三、“文本细读”在《鸿门宴》中的应用

(一)《鸿门宴》字词文本细读分析

文言文中的实词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所在,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尤其是古典文学之中,对字词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另外,汉语字词本身也有自己的特性,与其它语言不同,并且随着历史的推移,我国的字词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文言文,与新的汉语在含义及用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鸿门宴》作为历史久远的文章,其字词值得研究和讨论。现将“文本细读”中的几类不同的实词对《鸿门宴》中的细节进行分析。

第一,称谓词。在《鸿门宴》中,对同一人物的称谓前后有所不同,这背后反映了当时称呼他人的第一人称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比如刘邦刚见到项羽时先是称呼项羽为“将军”,表面上看是尊崇项羽,借自己的谢罪满足项羽的虚荣心。实际上,刘邦在放低姿态的同时仍然暗地里不卑不亢,把项羽当做高级别的武将看待。而在刘邦逃走时对着张良称呼项羽为“项王”,这时刘邦在自己心里和部下面前承认了项羽的实力。比如刘邦在问计策于张良时称其为“君”以示笼络,在成功逃走后称呼张良为“公”以示恭敬。这两处前后称谓的变化充分的展现了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变的性格。简单的词与与人物性格相互融合,让该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当然这样的现象在文章中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第二,地名词。《鸿门宴》中多次出现霸上、关中等地名词,体现刘邦在函谷关以西驻军十万而项羽在函谷关以东驻军四十万的悬殊兵力。这也是鸿门宴刘邦不得不低头的真正原因。两股势力占据不同的地域和优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二)《鸿门宴》句式文本细读分析

不同的句式使用体现着人物的不同性格,也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以项羽和刘邦身边的谋士范增和张良的说话句式区别为例分析。范增在为项羽献计时是“急击勿失”,这近乎是直接的命令的语气。在击杀刘邦失败后““唉!竖子不足与谋!”将愤怒与不满直接当面表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范增的低情商的直接性格,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亚父”身份。而张良在为刘邦谋划时“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表现了张良时时刻刻是在以刘邦为中心,通过与刘邦的有效沟通委婉的献计献策。两种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不同的说话和言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展现出司马迁卓越的语言能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文本解读及课堂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该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理解。

(三)《鸿门宴》写作手法文本细读分析

在《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运用了诸如比喻描写、对比描写、侧面描写、形象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将鸿门宴的故事描写的跌宕起伏,塑造了多个生动形象的丰满人物形象。第一,比喻描写。比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将项伯比作张开翅膀的鸟,再比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刘邦将自己比作鱼肉,将项羽比作刀俎。第二,形象描写、动作描写。在项庄舞剑和项伯亦舞剑是动作描写,樊哙的出场既有形象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出樊哙的性格特征,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根据实践和研究可知,“文本细读”是一种加深教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鸿门宴》这种文本历史比较久远的文章当中,利用该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题意涵的理解。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语文教师在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深层学习,能够更好发挥出语文课堂的效果,培养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传记类文学的学习更加热情,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猜你喜欢

鸿门宴项羽刘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