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阅读下如何看待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节选文《芦花鞋》为例

2022-03-18马海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整本芦花叶圣陶

◎马海新

“整本阅读”教学理念最早由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他很早就强调“读整本的书”的先进理念。在当时的理念中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把课外阅读整本书作为一个整体,单篇作为辅佐,尤其是在语文教材之中的单篇不能脱离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系。

这一理念的提出受到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水平等历史条件的限制,“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初、高中的学生,而对于小学生没有硬性的要求。直到2001年,“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说法再次被提起,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整本书的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的阅读量。第二,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提升中小学生对概括主旨思想的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第三,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与文学表达。第四,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的文学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选读课本《芦花鞋》为例进行分析,尝试探讨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思维能力提升的相关影响。

一、《芦花鞋》的基本概述

(一)《芦花鞋》简介

《芦花鞋》是一篇略读课文,由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创作而成,《芦花鞋》主要讲述了青铜一家在冬天农闲之时全家人一起编织了101 双芦花鞋,然后由青铜拿到镇子上麻油地去售卖从而补贴家用的故事。《芦花鞋》集中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淳朴的劳动生活和主人公青铜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青铜葵花》共有包括后记在内的十个章节,《芦花鞋》是《青铜葵花》一书的第四个章节,在正文章节中处于中心位置,并且是全书中故事和描写都十分出彩的一个章节。

(二)《青铜葵花》简介

《青铜葵花》是曹文轩先生创作的长篇农村题材的儿童小说,带有半回忆性自传的题材,小说中多个故事都源于作者小时候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记忆。小说以哥哥青铜和妹妹葵花作为题目,既能点明主旨又富有诗情画意。《青铜葵花》以简洁流畅的叙事、高雅清远的意境、深沉真挚的情感、符合儿童阅读的纯净,深受广大家长及儿童读者的喜爱。自2005年出版以来就备受追捧,获奖无数,并向十三个多国家进行了版权输出,同时在多个国家取得了强烈的反响。

二、“整本书阅读”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的历史渊源

“整本阅读”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及方法,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了推广,但“整本书阅读”的理论渊源在中国却是由来以及。我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属于“整本书阅读”。我国古代的教育一般是由太上官学、书院教学、私塾教学、家庭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教材大多是整本书的阅读和教学。比如太上官学、书院教学、私塾教学、家庭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声律启蒙》等都是“整本书”。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来将儒家文化视为正统,科举选官将儒家的《四书》《五经》作为经典的考试教材也是“整本书”。这些“整本书阅读”的历史渊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二)“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发展与形成

1.胡适与何仲英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发展

胡适自北京大学任教以来,就语文科目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对于语文科目的教学建设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发表了诸如《中学国文的教授》《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等多篇论述文章。胡适在他的教育主张中,系统论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并分别阐述了他自拟分类的古文、国文、演说辩论、作文等科目分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在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胡适进一步把语文教材分成“古文”和“国语文”两大类别。“古文”的内容范畴大体上可以参见他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所列举的加圈必读书目,“国语文”的内容范畴大体上包括小说、白话戏剧、议论文和学术文。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就是由胡适的语文教育理念和相关论述为基础发展而来。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中胡适对“原著”进行了重点的强调,并进一步指出要用“看书”的方式代替“讲读”。胡适在1920年为中学生语文阅读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名录中还特别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比如他认为学习王安石写作的《读孟尝君传》需要去阅读该文章出处的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四公子列传》,比如他认为学习苏轼的《范增论》需要去阅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中对于范增的描写。胡适的这些有关语文教学的研究和论述极大地促进了“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发展。

何仲英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了胡适的观点。第一,何仲英在《国语文的教材与小说》中认为白话小说应占据国语教材的大部分比重。第二,何仲英就语文教材的选编、语文教学的方法、白话小说的教授法等语文教学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第三,何仲英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对于“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法的思想概念。比如他认为“与其单独的片面的学习诗词歌赋,还不如完整的阅读《红楼梦》和《镜花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好”。

2.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理论的形成

叶圣陶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整本阅读”理念的提出是他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至今,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准则。尤其是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理念和要求就是以叶圣陶的观念为理论出发点的。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包括课程建设、教材选编、教学应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在课程建设层面,叶圣陶参与编订和发表的相关理论文章将“读整本书的总体思想”“阅读书籍的习惯”“文学鉴赏与欣赏能力”“阅读名著和略读书籍的能力”等“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理论进行了论述。比如《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等语文课程建设纲要和文章多次明确提出了读多本书的思想概念。第二,在教材选编方面,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一文中对“整本书阅读”的优势进行了正面的阐述,批判了语文教材选编单篇短章的局限性。第三,在教学应用层面,叶圣陶在《《略读指导举偶》这篇文章中就略读的优势、略读的教学指导方法等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于学生的“略读”和“整本书阅读”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的双重意义和作用。

3.新课标语文教改的“整本书阅读”要求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改革标准的一个重要任务。“整本书阅读”关系着中小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量、概括主旨思想、抽象思维能力、文学审美素养、文学表达能力、文学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在内的语文科目基本能力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重点任务有利于改变当下不容乐观的阅读状态。

三、整本阅读下提升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精神领域

1.扩大阅读空间范围

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都是单篇、短章,这样的课文设置重点放在了生字词的认识、重点段落背诵等方面。现在的语文教育,对课本的教学重点放到了生字词的认知、重点段落的背诵及难点句子的理解上,而真正留给学生阅读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和家长会提倡给学生准备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这些课外读本参差不齐,所以选择课外读本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最早提出读整本的书,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单篇短章叙述面不够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众所周知,文学的魅力在于各种风格和文体并存,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所以学生尽可能涉猎多的整本读物,不但可以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拓展文学认知能力,这会从很大程度上有益于语文教学。

以小学四年级选读课本《芦花鞋》为例,很多中小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芦花鞋为何物,对于农村劳动生活没有概念。而通过对于《青铜葵花》的“整本书阅读”就可以对农村劳动生活,对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淳朴的劳动生活和主人公青铜、葵花的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具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体验。

2.找对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关于阅读,课堂上教师教授的是阅读的方法,这些多是理论指导或者亲身示范,但是真正应用的则是在课外读本中。课外整本阅读是在践行教师教授的阅读方法,这是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仔细揣摩,才能将理论变为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著名学者和教育专家温儒敏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要实现教读、自读和课外阅的有效结合,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优秀的阅读习惯,培养儿童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帮助儿童构建科学的三观”。

以小学四年级选读课本《芦花鞋》为例,这篇选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该小说的编排设计与整个单元的风格设计一致,有前言导读并指明了阅读教学的方法,空置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由学生进行概括总结。通过对于《青铜葵花》的“整本书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长文章的“略读”能力。

(二)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学会梳理阅读主线

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学会梳理阅读主线的过程实际上是由具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这也正是小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具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过渡的发展阶段。而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就是以概括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在第六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中,语文教材编委会设计了部分小标题的概括范例,而《芦花鞋》在每个部分之间留出的空白行就是在提示学生根据学习前两篇文章的经验自主地对文章中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和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应试地将“标准答案”教授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概括总结。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芦花鞋》的主要内容,或者是让对《青铜葵花》进行过“整本书阅读”的同学,复述全书的主要内容或其中某一章节的故事这种形式,去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而通过对《青铜葵花》进行“整本书阅读”,无疑会帮助学生对《芦花鞋》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更加清晰,同时对《青铜葵花》进行“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概括能力,学会梳理阅读主线。

(三)丰富阅读和审美体验,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认识

《芦花鞋》中所描述的“五七干校”的年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大部分的学生都不知道“芦花鞋”为何物,大部分城市生活的学生对农村劳动生活也充满了陌生感。想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再造想象”和“整本书阅读”这两个方面。第一,“再造想象”方面,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到过“芦花鞋”,这就要求学生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相关描写,调动起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对于“芦花鞋”在脑海中进行“再造想象”。

比如在《芦花鞋》的描写中:芦花鞋的厚实、暖和是触感,芦花鞋像鸭绒、像鸟窝是观感,芦花鞋的稻草香是嗅觉体验。第二,通过对《青铜葵花》进行“整本书阅读”可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认识。因为篇幅和其它原因,教材中的《芦花鞋》与《青铜葵花》原著中有相应删减。比如在《青铜葵花》的原著中青铜是哑巴、全家人制作芦花鞋售卖是为了给领养来的妹妹葵花补一张照片。这些背景和细节都没有在教材中的《芦花鞋》中进行体现,只有通过对于《青铜葵花》的“整本书阅读”我们才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完整认识。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整本书阅读”影响着中小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量、文学审美素养、文学表达能力、文学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探索,推动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整本芦花叶圣陶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芦花飞雪
整本书阅读在高考语文中的试题命制探究——以2016-2018年为例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芦花
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