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时代际遇、现实短板、实践理路

2022-03-18郝飞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学生

郝飞飞,刘 欢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至全新的战略高度来抓,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1]。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既要长抓也要常抓。对此,习近平指出:“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2]可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意识形态系列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从社会发展层面上讲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国家发展层面上讲意识形态话语权则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聚合、辐射的前沿阵地,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在新时代应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际遇、找准话语产生的短板环节、探清补齐短板的实践理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时代际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的不同会孕育出迥异的思想话语范式,差别化的实践际遇又会得到多元的话语反馈。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发展大势,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升话语权,急需全方位认清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准确理解并全面把握当今历史发展的时代际遇。

(一)世界际遇: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工作会议与外交场合中作出并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判断,体现出宽广的全球国际视野和敏锐的世界格局洞察力。大变局新在“大”、重在“变”,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影响世界各国关系发展走向和两种制度竞争的重要变量和基本局势。制度之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之争,能否掌握话语权至关重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和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在新时代能否有效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把握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蕴藏的战略机遇。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体上来讲是指“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变化,世界范围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3]。具体可由以下几点议题来阐释:一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控制下的以“单边主义”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正在向“多边主义”转变;二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除了西方文明样态东方文明复兴崛起中提供又一种样态;三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掀起的经济全球化新浪潮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贡献越来越大,世界经济重心正加快“自西向东”位移;四是发达国家整体实力的相对下降与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五是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下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价值比较优势明显,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国际共识。话语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渗透力,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能否守护发展好自己的文化阵地,掌握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国际话语权是对国际社会、世界秩序的解释权、主动权,也是国际社会对自身理念价值的理解度、认可度。当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国理念价值、智慧方案等意识形态话语范畴逐渐成为国际话语场域的核心议题和基本共识。高校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应抓住这样的世界际遇,全面设置以上五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式议题并作深入讲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之中国将引领世界发展大势的话语认同。

(二)民族际遇:中华民族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中国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军事经济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民族复兴便成为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均实现跨越式提升。新时代的中国更是彻底告别了由积贫积弱所导致的物质匮乏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4]当今民族复兴正处在前后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摇篮,在新时代能否有效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把握民族复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历史交汇期的关键在于民族复兴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收尾和第二阶段目标任务的臂画,即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实质意义上的向前推进,具体可由以下几点来阐释:一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二是“十四五”规划作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历史交汇期作出了全新的战略举措;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意识形态作为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相联系的观念、观点、价值观的总和,其内容是对国家、社会系列经济政治制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集中反映,能否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民族复兴两个阶段目标的关键交汇期,上一阶段的任务收尾与下一阶段目标的臂画都是建立在经济政治高效运转的基础上来保障实现的,在展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又彰显出我国站在丰富历史经验基础上推进民族复兴的强大能力,中国的发展理念、道路及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具有信服力。高校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上应主动抓住这样的民族际遇,设置并深入阐释以上三点议题,增强学生对我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及制度自信,强化学生对民族复兴必然能够如期实现的话语认同。

(三)政党际遇:中国共产党正处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发展黄金期

忆往昔峥嵘岁月,恰今朝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四个伟大成就,正勇往直前地带领人民奋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复兴新征程上。在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上,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百年风雨兼程、在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14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迄今依然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4]弄清楚党历经百年何以风华正茂,是解码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关键密钥。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在新时代能否有效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把握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发展黄金期。

何谓风华正茂?一般人愿意从毛泽东所写的《沁园春·长沙》中理解其意义。主要是表达形容一种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朝气蓬勃意味着执政多年而不衰,完全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奋发有为意味着勇往直前而不停,完全展现接续实现梦想的持久动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话语权是前提。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正处在百年风华正茂的发展黄金期,党的治国理政经验愈加丰富,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提升愈发明显,党在国际国内的话语影响力也愈发强大,具体可由以下几点来阐释:一是党的成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是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三是党历经百年沧桑而风华正茂的内在奥秘;四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等一系列意识形态话语范畴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高校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应积极抓住这样的政党际遇,增强学生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能力的政治自信,强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的话语认同。

二、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短板

习近平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5]235立足新时代、研判新问题、掌握话语主动始终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旋律。时代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的深化,不同话语要素之间的触碰又会深化意识形态话语在阵地争夺上的矛盾。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重镇,厘清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急需解决的现实短板,既是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迫切需要,也是强党强国的根本要义。

(一)在话语叙事风格上:传统话语与网络话语相脱节

“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也不例外。如今网络在高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网络空间的扩大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思想交锋,网络成为国际国内不良社会思潮滋生蔓延的温床。广大“00后”大学生成长在网络环境下,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时刻在各网络平台参与着网络话语交流并积极争夺网络话语地盘。面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受众与话语环境的重大变迁,需要高校着力去协调好传统话语范式与网络话语特点之间的关系。

高校作为话语生成的重要机构,习惯于传统话语范式,其特点是重在“以理服人”,严肃规范的教学风格和居高临下的话语模式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略显不足,严肃有余生动不足的教学方式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授课实效大打折扣。作为长期活跃在互联网各大平台的学生主流群体,网络话语日益侵蚀现实话语并有逐步取而代之之象,比起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更加倾向于向网络媒体寻求问题答案。网络技术的提升大大降低了知识信息发布传播的门槛,网络话语受众(学生)呈现出大众化、年轻化的趋向,使原本传统的话语主体(教师)遭受话语旁落,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主流话语关注度降低,新型网络媒体以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时空界限,成为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安全带来挑战的新媒介。西方的多元化社会思潮正在乘着这种新媒介的优势冲击学生的思想立场,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巨大挑战。要求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用生动形象的话语叙事风格代替传统单一枯燥的话语表达,解决传统与网络话语范式之间的脱节问题,增加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趣味性,巩固其在学生网络学习空间的核心地位。

(二)在话语供给关系上:话语供给与话语受众相背离

习近平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6]377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场域,非常有必要在把握主流意识话语导向的前提下,协调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供给与话语受众之间的共向关系。坚持“双百”方针既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高校多元共生的意识形态格局形成的内在依据。话语供给主体(教师)与话语受众对象(学生)逐渐呈现出相互背离的趋势,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责任意识淡化、政治素养缺失等问题,“重业务轻思想”现象长期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读话语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细致化的理论梳理和情感化的话语表达,在学生群体中较难产生话语共鸣。同时由于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变动的即时性和教材改版周期的相对稳定性,部分教师无法把当下最新的政策理论成果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二是一些学生本身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缺乏兴趣,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均表现出投机取巧的功利性行为,在课堂上“失声”、在课堂下“失踪”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在话语主客体之间话语传播缺少“整体—部分”的有效衔接,线上线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政治色彩较重,在过分强调“整体”的政治话语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代表“局部”的大众话语,无法在学生中起到易听懂、真信服的效果。

(三)在话语体系立场上:中国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相混淆

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裁剪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6]327话语作为利益表达的语言媒介,内在包含特定的文化价值立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工具。要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生存空间,需要在旗帜鲜明坚定我国话语体系立场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关系,这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要义。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话语霸权主义、价值强权主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造成外在强制压力,高校作为学术观点的聚集地、文化价值的传播地,成为这场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最尖锐的窗口。在西方话语体系的发展态势下,部分高校教师存在学术领域西方化倾向,逐渐成为西方话语体系的传声筒,“向西看齐”“言必赞西”“学必研西”成为部分教师挟洋自重的日常表现。两种话语体系的较量是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常态化表现,部分教师将西方学说、思潮、文化、语言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本身无可厚非,但部分教师的赞西否东、重西轻东的学术立场并体现在教学行为中给高校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和学术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避免出现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上“失踪”、在课堂上“失声”,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话语中所体现的积极元素,形成“马魂、中体、西用”的话语格局,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赢得话语主动。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理路

问题是开展实践的先导,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既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基础,也是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理应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找准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理路,牢牢坚守住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阵地。

(一)强化话语主体责任,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

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强化话语主体责任是灵魂。话语主体通过话语表达出指定话语内容来对话语受众产生话语影响,是整个话语产生的源头。高校要强化话语主体责任来提升话语的凝聚力需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强化高校基层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尽责”。高校基层党委作为肩负全校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的服务部门,引导、约束广大师生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是其能力和作用的具体体现,要加强对学校各部门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与监管,强化话语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加强对新闻媒体宣传的管理,严格把控校内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营,通过多元化途径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校内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握政治与学术的内在统一性。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思政教师队伍,不断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内生动力。二是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高校教师作为最主要的话语主体,应该通过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来加强对话语受众的影响,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政策的理论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解释社会热点问题的话语阐释力和信服力。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践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共同守护好高校意识形态这片话语净土。

(二)创新话语内容体系,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引领力”

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创新话语内容体系是基础。“说什么”是由话语内容中话语议题所决定的,合理的话语议题能够引领广大师生的话语导向,推进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的传播及影响力。高校要创新话语内容体系来提升话语的引领力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话语题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其课余生活,广泛凝聚文化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价值观念、心理品格、道德品质及审美修养、艺术情趣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引领力。二是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当下现实,应“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7],把教材话语内容与以上现实话语故事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马克思主义何以“行”、中国共产党何以“能”的内在奥秘,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三是全方位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与现实解读,充分挖掘各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元素,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让马克思主义在各大课堂“发声”、在各大活动“亮相”,做到“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即马克思主义有用、马克思主义行。

(三)丰富话语表达形式,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

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丰富话语表达形式是关键。话语主体要让话语受众知晓话语内容,总是要凭借一定的话语表达形式才能实现。针对当前话语形式的空泛化、呆板化现象,高校要丰富话语表达形式来提升话语的吸引力需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高校在完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过程中不要固守传统话语范式,将高深的理论政治话语方式经过加工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通俗话语方式,消除话语主客体间的语言障碍,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能够在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内有效传播。二是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抽象空洞的理论话语通过网络媒体的生动化渠道表达出来,实现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性、趣味性。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展开即时互动,提炼网络流行观点与热点词汇,用“网言网语”的话语风格解答学生感兴趣的热难点问题,让“有意义”的理论变得“有意思”。三是要从学生现实的校园生活中提炼话语素材,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关注领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注重话语的人本关怀,将教材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让学生能够愿意听且听得懂。

(四)拓展话语传播空间,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的“包容力”

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中,拓展话语传播空间是保障。新时代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现象,对此高校要拓展话语传播空间提升意识形态话语包容力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要将独白式话语向平等式话语转变,接受并承认话语之间积极斗争的进步性,通过理性的、公平的沟通对话方式开展话语斗争实现话语进步,在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基础上实现话语共在共享,做到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这样才能真正消除话语霸权主义,实现话语和而不同。二是高校在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地位不动摇,推动马克思主义从“入教材”—“入心”的飞跃。同时还要解决“魂体相依”的问题,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始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还要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文化进行横向比较,批判性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挖掘中西文化在意识形态话语构建中的交叉点,逐步打造出“马魂、中体、西用”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要对恶意抹黑、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给予正面回应、坚决抵制、合理反击,最终在中西方话语体系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明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进路。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学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赶不走的学生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学生写话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