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军事技能育人功能研究
2022-03-18■马杰
■马 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2019年1月18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同年9月27日,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建设标准》(教体艺〔2019〕4号),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为必修课程。同时,通知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纲施教、施训和考核,严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调减、占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时数。
军事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军事训练,作为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为国家培养国防后备军、实现强军梦打下坚实基础[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由此来看,国防对于军队和人民是十分重要的,全民都要强化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教育是一种政治教育,在国防教育过程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对于加强学生国防教育、树立学生全民国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在新时代发展阶段,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支撑,如何将高校军事技能与育人有机结合,使得大学生不断提高国防意识,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2]。同时,提高对大学生基本的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必要的军事技能训练,是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树立学生将国家的忧患安危始终放于第一位的观念,进而为我国积蓄出更多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2]。
一、军事技能在育人方面的意义及功能
高校学生军事技能是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育人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能全方面发展,在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发布的《学生军事技能工作要点》中提到过要拓展学生军事技能综合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激发学生军事技能的发展活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军事技能在高校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军事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在学校层面上,军事技能为学校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层面上,军事技能促进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一)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意识
高校开展军事技能的核心精神是培养学生树立保家卫国的斗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意识。军事课包括军事技能与军事理论课程,其中理论课程针对大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得高校学生对于国防有全面的认识与体会,进而激发学习军事理论课程的热情,并最终极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意识,为国家实现强国梦与强军梦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学生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青年一代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新时代最富希望、最具活力的群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军事高科技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未来定是靠青年一代广泛的知识储备量来进行的人才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单单只能依靠军事院校,还需要普通高等学校的帮助与支持,落实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国防观念。
(二)培养学生中国精神
高校开展军事技能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初入大学,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进行集体生活,在迈入大学校园之前,学习的压力导致学生身体素质薄弱,意志力不强,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高强度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畏惧心理,在辅导员和参训教官的引导下,学生对遵守纪律和服从指挥达成共识,磨练意志、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铸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认输的意志力。同时,要鼓励学生贵在坚持,充分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实现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经常化、制度化。
(三)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高校军事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国防培养后备人才。高校的军事技能普遍会在高校学生入学前进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入学前,多年的寒窗苦读使他们缺乏体育运动,长期处于脑力运作状态,身体素质欠佳。在此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身体和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因此,高校进行军事技能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通过基本的军事技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钢铁一般的意志、强健学生体魄。对于学生来说,高等学校的教育所积累的不仅仅包括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在未来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作用。而军事技能基于紧张、有序、统一、严格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顽强拼搏的耐力与斗志,在拼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与组织纪律性,为后期独立的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的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军事技能可以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进行军事技能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而这些品质培养的前提就是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3-5]。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得以提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军事技能训练就是其中方法之一。军事技能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与技能,还能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和纪律观念。高等学校教育要以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和培育十分重要,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可以快速地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彻人的全面发展观,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遵循育人发展规律,辩证和客观地看待学生主体[6]。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大学生的第一堂课,将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新时代军训育人工作的措施
自1985年我国军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军事技能育人工作逐渐发展成熟,在充分了解当今军事技能育人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优化军事技能育人功能的措施。
(一)新时代军事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如今国际局势日新月异,军事理论与传统的军事理论知识必然会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普通高校必须选择具有时效性和科学性的高质量教材。调查发现,高校应不断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更新军事理论课程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信息化作战的要求、内容、方式与类别,以及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发展进程和意义,熟悉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情况;激发学生们了解并学习高科技和国防力量的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人才基础[7]。
同时,从大学生本身来说,普通高校教育对象的特征在不断发生转变,当代“90后”“00后”学生与以往“70后”“8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接收的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关注自我,价值观务实,对“90后”“00后”采用传统的严格管理或者单纯的知识灌输往往是行不通的[8]。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及学生的情况,高校要适时调整军事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实践性德育模式,采用贴近日常生活、符合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并通过设计生动、科学的教育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军事教育中,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新时代军事技能需要改革创新
目前,军事技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形式单调枯燥、缺乏变化、知识内容浅显和教学观念老旧,尽快落实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势在必行。军事技能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常规的走方队、方阵练习、内务整理等训练,可以通过多方面创新的教学形式与学生进行课程交流,如增加班级团建、户外拉练、校史馆参观等活动;也可以增加一些现代军训项目,如识图用图、电磁频谱监测、无线电测向、核生化防护以及轻武器射击等。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现代信息化军事知识,立足世界现代化新军事变革的前端,全面提升军事综合素质,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节奏,积极地融入大学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同时,军事教育体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大力创新长久、新颖、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官方网站、微信、微博、QQ、各类网络平台APP等,将军事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融于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利用博物院、革命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真实的战争场景和军事发展历程,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把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更好地开展军事和思想政治教育。
(三)新时代军事技能需要长效性
普通高校学生军事技能,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按照通知要求,“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112学时,记2学分。调研发现,目前少数高等学校能够达到3周左右。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军事技能持续时间以20天左右为宜,军训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在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穿插必要的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学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整个军事技能训练过程中,为避免军事技能过程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可以在军事技能期间将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穿插其中,强化学生对于军事理论知识的初步印象,并在军事技能结束以后继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军事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同时,在入学第一学年继续加强军事理论课程知识的教育。高校应设计长期有效的军事技能育人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和教学氛围制定军事教学目标或者相关活动方案,例如可以将国防教育延伸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在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开学第一课、早操和升国旗的制度建设,以相对军事化的标准来管理学生的宿舍,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观看红色影片等,保证军训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四)新时代军事教育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军事技能教育中,教师与教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官派遣方面,应逐渐完善派遣军官的相关规定制度,按实施方案派出承训力量,由部队和学校合作完成军事技能教学训练任务[7]。同时,在军事技能训练期间,各连队可以选出一支由退役大学生士兵组成的教官队伍,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官进行日常训练工作,并且配合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对教官主导地位进行充分补充,搭建学生与教官的沟通桥梁。
在高校教育方面,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军事理论课均以集体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学,甚至完全采用网络教育形式,若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军事理论课程则会安排到晚上进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军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军事课和国防教育,以达到预期的理论课的质量和效果,并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建设并完善军事课教师的管理制度尤为关键,军事课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军事素养,所以这就需要高校在招聘和选拔军事课教师时,制定明确的聘任制度与相关细则,对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并择优录取,同时,要对在岗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落实职称评定相关工作,根据教师教学能力,可适当进行岗位调整,以不断提高军事教学质量,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军事课教学科研的需要。
世界发展瞬息万变,在当前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国防建设工作存在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军事技能育人功能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普通高等学校在逐渐优化军事技能育人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寻求新形势下军事技能工作的开展方式,在理论知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军事技能项目等诸多方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