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及治理机制探析

2022-03-18魏广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领域思政

■魏广志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社会治理研究所,浙江 台州 318020)

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防控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强化主流意识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保证。但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难免产生信仰问题,对此高校要严防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建设,筑牢安全防线[1]。

一、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西方和平演变的渗透使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

高校是各类思想文化交融的主阵地,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随着西方和平演变进程的加快,西方敌对势力逐渐把高校作为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主要场所,其中有许多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例如,西方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宣传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严峻挑战;打着“重新认识历史”的旗号,向我们灌输历史虚无主义,污蔑我们的英雄人物,抹黑中国历史特别是抹黑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动摇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打着“新自由主义”的旗号,宣传私有化思想,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企图动摇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以上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信仰造成不良影响。

(二)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因素还不够健全,而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却没有完全规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创新能力的增强,但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也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及功利思想等负面效应与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非主流思想,从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等主流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冲击。这种社会现象不可避免会对高校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若放任这股消极思想发展,将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再加之社会转型期的中外文化的融合交汇,其中也存在一些消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将使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认知紊乱,并影响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导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淡漠与缺失。

(三)互联网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手段获取信息已常态化。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带来获取知识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时代的信息,有正能量信息,也有负能量信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监督难度大,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网络中的负能量信息,会给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进而也会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其次,大学生鉴别能力有限。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许多价值观念特别是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加上网络信息错综复杂,鱼目混珠,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缺乏鉴别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缺乏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不知道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这势必也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二、防范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必要性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需要

高校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需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来自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而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与理论研究。可以说,高校的意识形态能反映国家与民族的总体状态。第一,作为思想文化的主流阵地,高校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包括积极或消极的思想,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能起到过滤作用,从源头上防范消极思想的传播;第二,高校能利用宣传教育来体现真理的力量,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理念提供渠道,发挥其舆论导向与文化辐射的作用,把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念相契合。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其思维方式与“三观”都有较强的兼容性与可塑性,是各类意识形态争取的对象。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放任不管,就会使消极的意识形态思想趁虚而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并将其作为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2]。

(三)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博弈模式已由军事手段优先开始逐渐转变为意识形态优先,西方敌对势力妄图把高校当作战略切入点,宣传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强渗透,破坏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实现分裂中国的阴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与快速发展期,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更不能忽略多元化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国家发展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奋斗者与践行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掌握能力本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高校要把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管控,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从坚定理想信念与培养爱国情怀入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在各种思潮中明辨是非,自觉抵制错误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校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治理机制

(一)加强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提升凝聚力与引领力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是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基本能力。构建起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铜墙铁壁,能有效防御其他消极意识形态的渗透。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到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重要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认识主流意识的科学意义,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主流意识形态[3]。

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融合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与理论界对主流意识形态都进行了深刻论述,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部分高校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其背后的理论依据缺乏了解与深入研究。对此,高校需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第一,高校要明确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与职能定位,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做主流意识的宣传教育者与推进者,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其说服力;第二,教师要加强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蕴含的理论展开研究,并尽量做好原文原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育能力;第三,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角色,不做意识形态理论的“搬运工”,要讲清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使主流意识理论更加鲜活生动,用鲜活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相关理论更有说服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引领力与凝聚力。

(二)发挥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形式

首先,要发挥舆论导向。从本质上来说,思政教育的作用是“灌输”,而高校思政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坚定政治信仰。其次,要创新传播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交流更加便捷,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互动交流等活动都依赖于网络,但网络内容鱼龙混杂,其消极内容也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高校要与时俱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4]。

发挥意识形态舆论导向,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要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要根据本校实际,加强思政课学科建设,从学术角度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并做到学以致用;第二,高校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及个性特征,统筹安排思政课教学内容,在思政课中增加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等内容,深度诠释习近平重要理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认知盲点及思想困惑,引起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共鸣;第三,高校要加强思政课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学术交流、思政理论研讨等形式,更新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增强其政治敏感性,提高其专业素质。此外,高校还要增强教师的品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以良好的师风改进校园风气,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

创新意识形态传播形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高校应整合网络资源,做好相关理论的数字化建设,将其呈现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使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可以随时随地地在线学习;第二,高校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坚持安全底线思维,依法处理负面、消极的网络信息,并时刻关注网络舆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5]。

(三)加强意识形态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

高校应考察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情况,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避免陷入主观世界,跳出意识的范畴,构建常态化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的工作落到具体实践上[6]。高校要做到责任到人,明确工作标准、建立工作督察组并建立问责机制,以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效率,把意识形态的工作机制转化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治理效能,更好地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日趋严重,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能力,构建量化、明确的工作机制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强化风险防范的基本经验,也是风险防范能力的全面体现。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能力,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是高校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有着战斗堡垒的作用,加强阵地意识,强化阵地管理,是防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关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阵地,高校要强化不同主体的阵地意识,根据意识形态的实施对象、实施主体及实施方式分别做好阵地建设,并对不同群众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高校还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高校要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通过思政教育、校园文化等形式创新管理方法,提升管理的效率。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明确阵地管理主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管理区域与各自的管理职责;第二,高校要加强教师意识形态管理,通过培训或座谈会等形式,确保教师的政治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从源头上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第三,高校要加强课堂管理,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通过启发式教育,批判错误思潮,把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第四,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监管,对校园社团组织及社团活动的思想性及政治性进行严格把关,鼓励其开办富有主流意识色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立定期研判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也各不相同,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思维,构建新的工作责任体系,发挥积极的引导与监管作用。高校应建设一支责任明确、分工清晰的工作队伍,优化人员配置,突出党委领导的指导地位。宣传部门及相关院系的教研科室要密切配合,逐级递进建立责任体系,使高校意识形态的相关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高校要建立定期研判机制,从思想上重视该项工作,并密切关注舆论动向,了解师生思想动态,对新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定期集中研判与集体讨论,防患于未然。另外,高校要不断扩大研判范围,以院校领导、一线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为主体对象,全面了解其思想状况,重点关注网络发言、课堂教学及学术讨论。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治理问题,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问题。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进行治理,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底线,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理论研究、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舆论导向作用、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监管能力,从而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猜你喜欢

价值观领域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