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院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
——基于石油精神视域
2022-03-18李锦韬罗文双
■李锦韬,罗文双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2016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重要批示。2019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题,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大庆油田全体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当前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和石油行业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如何更好利用行业优势,将石油精神传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已成为行业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石油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20世纪50、60年代,石油精神作为一种共同价值认同,形成于党领导下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当时的石油人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资技术及其匮乏的情况下,以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和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夺取了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并逐渐凝练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经过漫长发展,石油精神已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战线的传家宝、石油行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石油精神萌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的石油精神萌芽
早在汉朝,我国古人就在陕北延长一代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我国石油科技发展速度缓慢,到17—18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西方石油科技的率先高速发展,也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在对外殖民掠夺中加大了对石油资源的掠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资本家为垄断中国石油市场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进行阻挠,激起众多民族资本家和石油工人们的一腔热血,“实业救国”“兴油报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望。“九·一八”事件后,侵华日军为削弱中国军队战力对石油进口通道进行堵塞,引起了空前的石油危机。抗战时期,长期低产的延长油矿在红军到达陕北后得到较快发展,开始振兴,为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作出特殊贡献。石油人在埋头苦干中孕育出“石油精神”的火种,但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到新中国成立时石油工业基础仍处于极度薄弱状态。
(二)石油精神形成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工业学大庆”
新中国的成立为石油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但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围堵封锁,石油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油工业,1950年4月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基本方针:“在三年内恢复已有的基础,发挥现有设备的效能,提高产量,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勘探与建设工作,以适应国防、交通、工业与民生的需要”[2]。1952年2月,毛泽东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成建制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这支队伍和后续几批陆续复员转业到石油战线的解放军战士,将党和人民军队的严格组织纪律性、高度献身精神等优良传统带到了石油工业队伍中,为建设一支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石油大军打下良好基础。1955年10月31日,克拉玛依油田在准噶尔盆地黑油山地区被发现,1956年4月19日康世恩率苏联专家及石油部工作组20余人赴克拉玛依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随后根据研究结果确定了勘探重点。1958年3月,四川蓬莱镇构造1号井、南充构造3号井和龙女寺构造2号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1个月后,南充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川中石油大会战的序幕。1959年,石油部在南充召开地质勘探油田建设会议,确定了1959年松辽盆地的勘探任务,1959年9月松基3井顺利出油,勘探发展了大庆油田。1960年2月,中共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在松辽盆地组织会战,轰轰烈烈的大庆石油会战就此展开。同年,克拉玛依油田也得到基本探明,成为大庆油田发现前我国最大的油田。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到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3]。1964年初,“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由毛泽东亲自向全国工交战线发出,亲手举起了大庆这面红旗,形成了“大庆精神”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石油精神,石油精神自此达到历史高度。
大庆、克拉玛依等油田的相继发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为新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能源支撑。随着石油工业实践的不断开展,石油精神作为一代代石油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认同,也在不断地实践考验和情感表达中逐渐发展成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典型,各石油企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和优良传统多维度发展的石油精神[4]。
(三)石油精神发展时期:石油精神形成至今
在石油精神形成后,石油精神先后经历精神谱系丰富期、同改革开放精神融合期、同现代企业精神融合期以及十八大后的璀璨升华期,石油精神在不同时期同当时国家、社会现实相结合,凸显出不同的时代内涵。
在精神谱系丰富期,“文化大革命”给石油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和挑战,但石油工作者凭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在困难中实现了自1966年开始的13年间,原油年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1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5倍多,为国家社会需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支撑,有效缓和了我国能源供不应求的局面。正是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众多石油企业逐渐凝练出富有不同企业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企业文化,石油精神谱系逐渐丰富,石油精神在不断弘扬、传承、沉淀中成为我国国家精神的一种象征。
1978年后,石油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石油精神的发展迎来了同改革开放精神融合期。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石油化学工业部撤销,分别设立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表明我国石油行业进入更加细化、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1979年4月中国石油学会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石油行业进一步加强对内、对外交流,石油精神开始逐步吸收改革开放精神中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同年9月14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10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中国世界石油大会国家委员会以我国唯一合法的国家委员会的身份,成为该组织常任理事会成员,中国石油行业正式走上对外开放交流的道路。1981年6月,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国务院做出了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和开放、搞活的重大决策,给石油工业注入了活力,使石油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后,石油企业积极进行股份制试点,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石油精神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同改革开放精神进行融合,完善、丰富、创新自身精神内涵,主动顺应了时代要求。
石油精神进入同现代企业精神融合期的标志,是1999年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进行了内部重组和改制。在重组和改制过程中,这三家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使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随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主动顺应行业市场化的发展形势,通过上市成功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进入21世纪后石油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石油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将现代企业精神逐渐融入自身,并在石油企业改制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石油行业适应行业市场挑战提供了坚强的精神保障。
党的十八大后,石油精神进入璀璨升华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石油行业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时专程考察了岙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强调要“把我国石油储备搞上去”。2016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重要批示,要求深挖其蕴含的时代内涵,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石油企业领会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和新一代石油人的优秀品质,深入挖掘石油精神时代内涵。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石油精神过去五年的传承创新在此时得到升华。此后,石油精神发展沿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前行,不断推动一以贯之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以贯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二、石油精神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渊源
石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间有着深厚的逻辑渊源,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践行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石油精神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推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5]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逻辑生成,是中华民族血脉中爱国情怀的时代彰显,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立足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深刻变革。石油精神在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一是石油行业发展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方向,行业发展本身就是时代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石油工业实践中产生了现实交汇,石油精神通过工业实践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成产生直接影响;二是石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支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石油精神也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石油行业的具体体现;三是石油精神不仅仅是其发展本身逻辑的展开,还是石油精神引导下的石油行业实践,是在石油工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舞台、石油企业竞争发展的市场领域、石油行业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业锻造空间中的实践逻辑的推进,这些实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生成的重要孕育场所。
(二)石油精神的传承发扬,推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践行
新时代的石油精神发展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党建引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于以行业发展服务党和国家社会需要。同时,将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内在逻辑通过党领导行业发展的过程清楚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了为什么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回顾石油行业发展历程,石油精神一直在中国石油工业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铁人王进喜到新时代铁人王启民、李新民,“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在一代代人身上传承延续。进入新时代,石油行业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基础上将党的作风建设创新发展成果同“三老四严”“苦干实干”有机结合,突出发扬“严”“实”“干”,为不断创造新成绩提供精神动力,以此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石油精神不仅仅影响着一代代石油人,也对其他行业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开始,石油精神在我国工业领域传播开来,无数行业受到大庆精神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勇向前,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精神和行业文化。在社会领域,铁人王进喜作为中国工人的光辉典范,进教材、进案例、进宣讲、进展示,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由此可见,石油精神的传承过程本身,正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践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淬炼工厂。
(三)石油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助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包含了以爱国为核心的艰苦创业、团结统一、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其形成发展过程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第一,石油人“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报国行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追求,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石油工业发展汇聚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基本利益诉求;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党对石油工业的领导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石油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担负着党和国家交付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光荣而艰巨的职责使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在石油工业实践中得到高度统一;第三,广大石油工人队伍由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员组成,在东北、山东、四川、新疆、青海都有着中国石油人的足迹,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地区,只要加入了石油行业就是石油人;第四,面对与国外石油工业科技的差距,中国石油人认真反思、奋发学习,立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实,从不同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推动世界石油科技向前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石油精神在不同方面涵养出不同的具体内容,丰富着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助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升华发展,石油工业领域成就成为新时代民族自豪感的荣誉抒发地之一。
三、石油精神教育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实效的现实路径
从石油精神与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厚逻辑渊源来看,以石油精神教育作为切入点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实效,对于石油类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条兼具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工作路径,可以以价值观生成过程为依据,对具体工作重点进行阶段性划分。
(一)以知促情,加强石油行业发展史、石油精神发展史教育
以石油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要从加强对石油行业发展史、石油精神发展史的认知,引导产生浓烈爱国情开始。
首先,校园文化环境是开展发展史教育的重要环境。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可通过对校史馆、行业发展史展馆、校园标志性雕塑、文创用品、教室寝室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将石油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真实故事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环境建设中,可以通过开展蕴含石油精神内涵的各类学生活动,如主题班会、读书分享会、主题观影、主题征文、微视频大赛、合唱比赛、舞台剧、学生科研立项等,加强对石油行业发展史和石油精神发展史的宣传。通过物质、精神两方面建设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是在校园内开展发展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要将发展史教育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写入学生培养计划中,落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通过系统教学帮助学生较为全面了解石油行业发展轨迹和石油精神生成脉络,掌握石油精神的具体内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做到“八个相统一”[7]。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性引导,结合能源形势,结合生产实践,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从被动听课逐渐转变为主动了解、主动思考,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着重讲授行业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引导学生产生历史共情,切实增强教学厚重感。
在校园文化环境隐形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学生将实现由认知到情感的阶段转换,产生浓烈的爱国情怀。
(二)以情育志,强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理想认同
实现学生爱国情向强国志的转化,要从强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理想认同,砥砺形成强烈强国志着手。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学生的切身紧迫感和危机感。“‘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性、时效性的特点,从当前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与石油行业形势中,最为吸引人、引人困惑、令人不解的热点问题入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能源供应危机、中美关系持续恶化情况下如何保证能源供应稳定等,从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入手,如石油行业就业前景、国际国内油价的涨跌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当前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要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自觉形成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毅力。“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9]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味灌输奉献理念,应在提倡奉献的同时,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关系、个人发展和行业发展关系出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大势和行业发展前景,引导其将个人前途与行业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相统一。将理想信念教育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度融合,把石油精神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通过企业探访、生涯人物访谈、优秀校友返校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度、认可度,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念。
将学生的客观行业认知、强烈爱国情感和顽强拼搏毅力,升华成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坚定信念,实现由情感到志向的阶段转换。
(三)以志导行,养成苦干实干品德、锤炼干事创业修为
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和强国志外化为报国行,要在养成苦干实干品德、提升干事创业修为、切实开展实际报国行落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0]将石油精神教育和学生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能加深学生对行业前辈艰苦奋斗事迹和石油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充分利用企业实习实践、基层一线参观学习、劳模入校宣讲、暑期社会实践等途径,通过开展生产劳动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提升劳动积极性;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开展创作劳动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培育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1]的思想观念,养成苦干实干品德。
将石油精神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结合,引导学生真正踏上实践报国行之路。就业创业工作是石油精神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从高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角色出发,一是高校要积极同政府和上级部门对接,以一线就业创业数据和经验促进政府加强政策制定、协调引导、资源优化、舆论引导等职能;二是要根据石油精神教育和就业创业工作要求,建立就业与创新创业的长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在学生评奖评优、奖励资助、就业创业帮扶等方面进行鼓励引导,挖掘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学生典型事迹,引领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历练成长、建功立业;三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形成系统实践教育方案,强化第二课堂作用;四是强化就业指导“最后一公里”,做好毕业生求职指导服务,在做好简历指导、面试指导、就业岗位推荐的过程中,持续开展石油精神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结语
以石油精神教育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立足于国家能源安全需求和行业类院校特色,以石油精神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逻辑渊源为起点,实现石油精神教育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由爱国情到强国志再到报国行的现实逻辑展开,对于石油行业类院校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一条可行且有效的路径,对于非石油行业的其他行业类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12]接下来,要进一步发挥好行业精神教育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将行业精神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深度结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结合,与课程思政深度结合,与就业创业深度结合,全面提升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培养更多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砥砺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