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22-03-18刘占奎曹伟波
■刘占奎,曹伟波
(包头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0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网络居民,新媒体已经成为其日常社交的不可缺少的网络媒介工具。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空气作用、旗帜作用、标尺作用”[1],就必须积极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大学生教育的全新通路。分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新路径,既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新人造就伟大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以加快新旧媒体深度融合为前提,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体系
“新媒体”一词的原生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有着显著差别。它最早并没有具体的实物指代,仅仅表现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戈尔德马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概念,他认为电子媒介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表征。纵观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概念的研究,有基于网络媒介的“数字技术论”、有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相对论”、有极具交互性的“互联论”等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关于新旧媒体的关系在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取代说”、传统媒体“变革说”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补充说”三种观点。我认为新旧媒体并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的关系。一方面,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发展的新型媒体形式,它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速度可以实现瞬时传播、其范围可以实现全面覆盖、其形式可以是综合多样。因此,这直接倒逼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改革;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主体是官方和正统。因此,传统媒体作为信息型媒体,它特别重视来源的可靠性、信息的准确性、渠道的正统性。正统的传播主体和一元的传播渠道限制了传统媒体的受众面。新媒体作为提供信息建构的新型场域,其交互性的传播范式为官方内容的表达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样式。因此,在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等方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铸就了独具自身特点的传播范式。在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主体聚集了一大批固定化的受众群体,其影响力、公信力是新媒体不可忽略的。新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查询信息,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分享动态,自由地和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关系型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和欢迎。也正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们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彼此之间的深度融合。
为了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该尽快打造信息传播的新体系。在打造媒介融合信息传播新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东风”和风细雨地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前所述,就传播的公信力而言,传统媒体在传播主体方面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统官方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历来深受民众拥护,所以其传播地位明显优于新媒体;就传播影响力而言,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辅之裂变式传播速度,使其影响力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为了继续维持其公信力不减,必须进行信息技术变革以增强其影响力。目前有些传统媒体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一元内容转化为多元表达。主流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已经开通自身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提升了其传播效果。传统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创新其表现形式,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整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塑造其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率先引领的示范作用。其他传统媒体也应该积极进行信息技术改革,进一步增强其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从传播力角度分析,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难以适应大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原有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新媒体彻底打破,“传播者”和“接受者”在进行信息相互的过程中经常实现角色互换。这种传播角色的互换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习得接受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实现以知促行,并最终实现养习成德。因此,要积极打造新旧媒体融合新产品。首先,创新媒介融合的话语表达方式。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和引起大学生的需要与兴趣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方式的改进是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其影响力和向心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媒体融合性和交互性的发展特点,因此必须创新媒介融合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情感体验。其次,发挥意见领袖的行为示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大V,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渠道,如微博、BBS、推特等,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动画、视频、音频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领袖在运用传播多样化这一手段的过程中,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新界面的传播形态,润物细无声地塑造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切实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体系。
二、以创设虚拟仿真情景体验为基础,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灌输性”“正统性”和“官方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甚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已经难以为继。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新方式、新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和新平台。创设虚拟仿真的教育场地、场景、人物和故事,把真情实感提供给学生是教育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采取的有效方式与途径。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新技术变化,认真学习新技术,让大学生在虚拟实践中充分地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义。当然虚拟仿真体验与现实的真实体验是有区别的,但是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利用虚拟仿真的情感体验既可以实现特定的情感共情,也是突破时空限制,拓宽教学模式的重要选择。北京理工大学《重走长征路》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场地、场景和人物,让学生真实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北京理工大学这一虚拟仿真场景为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提供了典型示范和现实引导。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套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虚拟教学专题网站。新时代大学生心理诉求和情感体验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采用传统型教学方式已经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教学专题网站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教学专题网站不同于打造一般的专题网站,是将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嵌套其中,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当然这一专题网站既可以是全国范围内共享性的教育网站,也可以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学校校风而建立的特色教育网站。在功能方面,也必须为大学生提供互动性的教育平台,充分地利用大学生的创造力建设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网站,从而使其更为贴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其次,将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嵌套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目的是对教育模式的全新塑造。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借鉴的重要内容和现实榜样。比如,打造革命时期的历史场景,创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遵义会议、百团大战等虚拟场景,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战斗的精神和“我将无我”的境界;打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场景,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和不易;打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等历史场景,让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正确性;打造十八大、十九大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坚定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信心。除了物质文化这一可感知的资源之外,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比如:中国共产党切实结合中国实际形成的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富强,踏出国门,力争改革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形成的右玉精神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榜样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高校思政课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就要重点汲取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相契合的内容”[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展示每个具体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让大学生在立体化的情景再现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直观性表现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质要求与其渊源今用的价值所在。唯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确切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意愿和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切实塑造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三、以“思政课+互联网”为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党国家宣传其施政思想的主载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递的主要和主流渠道。然而当前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魅力也不是光芒四射。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无法接受思政课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聊烦躁。怎样“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3]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打造“思政课+互联网”教育的新阵地是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力的较好方式,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其教育效果的较好做法。当下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诸多只是浮于形式,利用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渠道粗浅地、表面地传播其价值观,进而难以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打造“思政课+互联网”的新阵地,在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的同时厚植其传播内容,从而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教感”和“高高在上”。
首先,在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化培训。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年龄上普遍存在老龄化倾向,有些甚至已经出现断层的情况。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域、待遇等方面的问题,招聘年轻骨干教师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师队伍的职称晋升规定较死、难度较大,很多学院副教授晋升十分不理想,已经出现断层情况,学科体系的专业性和完整性难以为继。由于许多高校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面比较墨守陈规,固化于原有教学模式,不愿做出改变。由于职称晋升的困难,许多教师已经变成“得过且过”的“佛系”教师。基于此,高校应该尽早做出改变:第一,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资金投入和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骨干教师加入思政课队伍;第二,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关于新媒体技术专题培训,使其在切实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力求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中真正地把事实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第三,开展关于师德师风的专题学习,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效仿的主要对象,思政课教师应在做到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起到率先引领的示范作用。其次,改革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迅速传播致使高校坚持“停课不停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而此次新型冠状肺炎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在网络授课的实际调查中,学生只接受网络式教学并不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有教师难以随时随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将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做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慕课+翻转课堂”的思政课教学形式,有利于做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充分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思政课应该设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利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24字“高大上”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易接受的形象生动的网络语言。最后,坚持课堂思政和思政课堂相结合。仅仅依靠思政课和思政课堂教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在加强课程思政专业化知识摄入的同时,坚持“种好责任田”,时刻将思政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嵌套其中。只有建好课堂思政和思政课堂协同发展的新阵地,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愿和能力。
四、以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机制为保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格局
伴随着新媒体发展出现的直播文化、秀文化、晒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等各种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各种网络文化的肆意流动使得网络监管工作越来越复杂。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发布信息的便捷性,既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和空间,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由于目前的网络监管技术有限、网络监管人员能力不足、信息发布者社会责任感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各种信息在网络世界狂轰乱炸。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对我们采取的“和平演变”政策越演愈烈,反社会主义、反共产党的声音越发猖狂。作为与网络具有天然联系的新时代原生居民的大学生不免容易受到其不良思想的影响。究其原因,正是网络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导致这些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世界肆意横流。因此,净化网络舆论生态已经成为当前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指出:“作为民众精神家园的网络空间天晴气爽、生态常佳,才符合人民的利益。”[4]只有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辨是非、明真理,时刻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为准则、为宗旨、为标杆、为目标,在普遍认同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真正成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机制为保障,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格局,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时代难题,也是占领网络高地的必然选择。
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机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格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提高网络传播者的道德素质,为塑造天朗气清的新媒体环境奠定基础。新媒体时代,很多网络主播为了博得眼球,赚取利益,不惜抛弃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如果任其放任自流,势必会影响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因此,必须提高网络传播者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塑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第一,必须提高网红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网络言行不仅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更是代表着整个新时代的社会风气。网络主播必须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传播社会正能量,帮助网民塑造正确价值观。第二,提高网民的监督意识。开展相应的网络治理的专题讲座,使网民意识到自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份子,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其次,完善相应的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为构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提供切实保障。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速度慢,在有关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建设也不够完善。因此,政府必须出台强制性法律措施,用法律手段惩戒网络世界中不符合道德底线的行为。建立有关的法律部门,明确责任分工,避免出现随意扯皮的现象。只有使人民心中有所畏惧,他们才会自觉地遵守它,变被动遵守为主动遵守。只有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空间治理的问题。而只有构建起天朗气清的网络新业态和新环境,才能为大学生提供习得、培育和养成核心价值观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复杂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避这一现实问题,相反我们必须去正视它、解决它。面对“新媒体”这一“重要变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得、培育和养成也必须因时而化、因事而化。在推进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的新体系上下功夫,在创设虚拟仿真情景体验的新模式上下功夫,在推进“思政课+互联网”的新阵地上下功夫,在健全网络监管体制机制的新格局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愿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