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22-03-18■李林
■李 林
(大连交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8)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不断努力从“人口大国”朝着“人才强国”转变。高校不断扩招,各高校在读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与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仅仅在我国出现,只是作为人口大国,在这一方面呈现出的矛盾更为突出。除“人口”这个显而易见的突出问题外,还有很多是亟待深入挖掘的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学者持续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根据所查找到的文献了解到,张耀灿等[1]指出,一方面社会思潮影响着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青年又是构建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要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必须要做到与时俱新,做到主动。李明[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给予高度重视,并将二者充分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整合渗透,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国外就业指导方面的发展较早,20世纪上半叶美国就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即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有全面且客观的评估,从而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初始的认知,随着不断的教育深入,达成个人心中职业匹配,从而形成较好的目标导向性发展。国外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然而会注重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法国社会学教授涂尔干[3]在《道德教育》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而应该包含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学生的三观教育。学校也不是脱离社会的世外桃源,而是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适应过渡的地方”。
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都赞同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只有各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开展相关工作,让学生们能够拥有系统的思考方式,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估,明确理想的就业方向,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至能提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最终共同起到有益的作用。
二、当今大学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大环境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用十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纵观往年的毕业生人口数量,一直是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103万到2021年突破了900万大关。毫无疑问,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往后的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数是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根源。
除了主要的人口压力,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家“顶层设计”不够完善。“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而在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顶层设计”最重要的是来源顶层的规划设计,从而由上到下整体推进就业问题。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其中政府的导向性角色。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政府并没有很好地做到长期对学生的就业培养。当形势较为严峻的时候,出台相关的帮扶政策,而当形势缓解的时候,就不再持续性关注,这就会造成大学生相关就业培养出现间歇性断层的问题;缺乏了系统的导向性培养,就会出现各种意义上的断联,不仅会让学生对自身相关的观念出现断层,还会从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面出现衔接不良的现象,企业无法向学校传递出自身对人才的定向需求,学校缺乏培养目标,学生失去就业方向,政府间歇性的帮扶治标不治本;如果上述的断层现象无法解决,那么顶层设计无法完善,甚至摇摇欲坠;在缺乏系统连贯性的前提下,稍不注意就会发现政府、学校或者企业所提出的相关理念缺乏实践性,即使理念很好,但很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取得与理想相悖的结果。
同时,除了大背景下的无奈,还有同届毕业生相互竞争间带来的对整体就业市场的冲击。因为就业压力的倾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延缓就业带来的压力;试图通过以更高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从而得到就业的机会。然而当越来越多更高学历毕业者和大学生在同一市场中竞争,势必会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不仅使得仅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更难获得原本相同学历就能得到的就业岗位,还会造成同学历更激烈的竞争,引发所谓的“学历内卷”。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企业在招人的时候,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从而忽视了自身岗位的真正需求,导致就业错位引起不必要竞争。
当然,大学生目前就业难的问题不尽与严酷激烈的竞争现实相关,通过国家陆续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不难看出,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还与大环境下过于保守的就业观念息息相关。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清晰明确,不能够及时做好今后的发展规划,一味过于追求“铁饭碗”等传统的职位发展,从而错过了一些相对而言较好的从业机会[4]。
(二)大学生自身情况分析
除了上述的环境因素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1.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所学专业概念模糊。很多大学生刚到大学学习之后,很难完成从高中的单纯学习状态到大学综合性发展状态的转变。这就很容易让学生走向“死读书、读死书”的歧路——只是明白课本上的知识点,却并不能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今后具体要干什么,因此在就业时理所应当的迷茫[5]。
2.目标导向不清晰、专业素养弱。由于缺乏完善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未来的方向很迷茫,呈现在专业学习上的局面就是,得过且过。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从而没有持之以恒钻研专业知识的动力,最终导致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3.个人价值定位有误,错位找工作。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对于自己的价值定位有失客观,过高或者过低的定位都会造成在“找工作”一事上凌乱或者错位的前进方向,指导方向失准,势必会造成最终目标的失败。
4.承受能力弱,面对就业压力心理状态不健康。大学是一个人心理成长、逐渐接触社会的最佳阶段。然而有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从这场由校园到社会的成人礼中顺利毕业。无可否认,当一颗并不十分强壮的内心在面临着就业的高压时,不能很好地及时疏导排解,从而半是被迫、半是主动地拖延、逃避就业。
5.缺乏职业能力、气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大学生很难做到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譬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欠缺;同时还伴随着奉献服务精神缺失、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面对企业的招聘时,大学生很难将自己的思维迅速从“学生思维”调整为“企业思维”,这也导致就业机会的流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前景中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意义
通过国内外学者们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学者们普遍赞同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相关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再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高校要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导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业观念包含了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予以正确的导向,才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为祖国、民族奉献的精神结合起来,为就业指导指明整体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大学这个树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过程中,只有从根本上为他们建立良好、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够让大学生们在今后的就业及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思想政治教育下培养出的优良思想道德素养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因素。
除了引导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三观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让学生拥有更客观、理智的视角来看待当今的就业形势。在冷静思考对策、增强自身之余,更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择业观念,跳脱出长久的固化就业思维,培养出灵活的创新性综合人才。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多样化、联合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为大学生们在就业前设立一段长远、持久的缓冲坡段,一点点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思维理念,从而保证大学生们能在就业前充分做好应对准备。
而要想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依靠单一模式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应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只有政府、学校、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有效沟通,构建起系统性的就业观念培养,通过探索、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其中的理念更容易地深入人心。只有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学生内心,才能使其外化于行,在今后的就业及工作中从容应对。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更长远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提升自身眼界,丰富思维观点,通过加强培养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们能够在思想觉悟层面有所拔高,不单单将就业局限于眼前,局限于个人。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当今大学生的全局意识、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要让大学生有能够在今后为国家担责、为社会服务的崇高意识理念,“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理想信念之余跟同学们共同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分析、共同讨论,在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共同影响下,争取寻找到同学们最适合自身的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二)加强创业观和择业观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能够拔高大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更能拓宽毕业生们的就业眼界,转换就业时的固有观念。很显然,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念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不仅不能够成为良好就业导向,反而更容易成为一种束缚。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做到尽量打破这种固有观念,从禁锢的圈层中跳脱出来,以更年轻化、活力化的角度真正找寻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必因循守旧。除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模式,应该让学生们看到其他行业更多的可能和今后更好的发展。要加强学生们的灵活创业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讲座等,而培养大学生们勇于创新、敢于吃苦的综合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养成教育”与“制度约束”,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时,指导大学生平衡好对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与兼顾社会需要和必要的职业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就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颗强大的内心能够应对绝大多数的狂风骤雨,面对当今就业难的社会压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锻炼强大的内心的同时还应让同学们对自我价值有客观理智的认知,进行正确的职业目标规划。通过定期开展讲座和咨询服务,及时了解在校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纾解引导,帮助同学们在人才市场上不必迷失自己的定位,坚定对自己的自信及进取能力,以求能在大学生就业时面对的重压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理智且乐观地应对;从专业角度拓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价值认知,从而能提前在心理预期中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以目标为导向后就能更坚定增强自身专业素养,在未来的市场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找工作时及时避免出现“能力大者屈居小岗位,能力小者捡漏”的错位就业现象。
(四)加大素质拓展教育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些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弱,而公司过于注重员工的工作经验[6]。因此,面对着愈发激烈的竞争形势,在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十分有必要进行职场礼仪、办公能力等初等级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们能够从“学生思维”及时地转换到“企业思维”。应及时找寻对应的老师为同学们进行就业前培训和基础讲解,让同学们能够从学校到企业有所过渡。同时,当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时,整个人的气质和气场必然会有所不同,相对应的在面试时也能更具有优势。
造成学生对企业招人认知不当,或者企业对在校生能力认知有误的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下,各部分关联性差,闭门造车。应从“顶层设计”开始,着重于应用实践,学校、企业、政府间的多方联动,为学生们搭建一个透明、平稳的平台,透过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地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具体需求,有方向性地弥补自身不足;企业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应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政府也可以做到精准帮扶,每一项政策都有的放矢。
四、总结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诉求,也是社会由上至下的政治需求。这是一条需要长期准备、长期摸索和研究的漫漫长路,各高校都应做好与之斡旋的思想准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现有的有效斗争手段,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理念、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保驾护航。在面对就业压力的洪流时,多方需要持之以恒,在不同的阶段层面通过各途径相继对大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最终努力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输送坚实有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