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实习管理实践路径的探索
2022-03-18刘钰涵
■刘钰涵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阳 551400)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比重,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强化企业和开放性实训基地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学生高质量实习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职教二十条”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学生要通过岗位实践的真实训练,使职业素养在实习过程中培养,技能在实践中提升,而高质量的实习需要规范、科学的实习管理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选择优质企业、区域高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与之展开深入合作,通过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室等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和双主体育人机制,这不仅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学生实习实训的相关规定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实习要实现真实有效的理实结合效果。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过快,学生人数、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符,特别是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在地方区域布局不均衡,致使学校为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高质量的实习效果往往不能有效实现。而高职院校往往远离城区,学校周边实习基地数量不够,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需要,导致学生的实习不仅缺乏实习基地单位和实习岗位,更谈不上优质的实习基地,部分新开设的专业尚无成熟的实习单位,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达到。
(一)实习实训管理体系不完备
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有三种类型: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是二级学院或系部根据教学需要和时间自行统一安排进行的见习,贯穿于学生一、二年级。顶岗实习一般在学制的最后一年或半年集中进行。在对职业学校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在实习过程中存在分级管理职责不够明确或不清晰的现状,存在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情况。顶岗实习如果学生需要申请自主实习的,须填写自主实习申请表,提交三方协议和企业资质,由实习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自行到实习单位实习。而这类自主的顶岗实习如果学校和企业方配合不好,沟通不畅,可能会出现“放羊式”管理的情况。
(二)自主实习,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实习实践基地数量不足,使许多高职院校对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前者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后者则自主实习,一部分学生自行到家乡所在地寻找实习单位,实习质量很难保障。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一是优质实习基地数量不够,二是学校对新实习基地的开发不足,导致部分师生不能有效地将实习计划系统的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有效衔接。而负责主管实习实训工作的职能部门,面对过于分散的实习点和庞大的实习人数,管理上又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管理中存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超长的工作时间的现象。二级系部也因事杂人少,加之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原本有明确计划、有组织管理的顶岗实习,演化成了落实不到位的散漫实习。
(三)实习带教老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一般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辅导员管理学生,企业、学校各有明晰的管理责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主要负责与企业和学生双方的沟通反馈与协调;实习班级辅导员负责校外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由于实习基地数与学生实习人数的矛盾,以及实习实践基地、实习企业的分散,给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同时,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过快,师资严重不足。因此在学生实习时,一些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未能给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学生安排足够数量的实习带教老师,一些学校则将实习管理工作全部压给辅导员来完成,这不仅导致学生的实习缺乏专业教师有效管理和实践指导,也使得辅导员职责不清,责任无边界,导致辅导员既无专业支撑去指导实习工作,也不能有效地落实自己的主责主业。实习中,指导教师、辅导员到学生实习企业时间有限,对实习学生的了解和巡访座谈不足,使学校与企业在学生实习管理上存在真空地带。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绝大多数选择自主实习,所以二级部门基本未配备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属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因此实习质量不高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这种流于形式的实习管理无法实现理想的实习效果,也谈不上实习管理的高质量。
(四)实习考评方式尚需完善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认知实习和跟岗实习上采取的是专业负责人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系部实习实训教研室主任做实习成绩认定的考评方式。顶岗实习则依据学生顶岗实习表现、实习月考核报告、实习成绩等综合完成情况,对学生实习进行综合考核评定。但是由于考核评价没有定量的考评指标,只是专业带教老师的主观评价,缺少考评标准和过程性考核。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院校实习工作交叉检查中,我们发现一些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对学生实习工作不认真,安排组织学生干部自行填写实习评价的现象。部分学校还存在企业指导教师没有参与学生实习评价,实习考评缺乏动态、过程性和全方位的考核的情况。而实习评语缺乏个性化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五)企业存在“重用人、轻育人”现象
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践管理工作主要由所在的企业承担,但是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思想准备不足、岗位认识不到位,也缺乏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规章制度的了解和认可度。而部分企业也缺少对实习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指导,特别是学生角色转变适应度的心理关怀和生活关心,因此部分实习学生对企业的管理表示不满意。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企业导师不仅要承担对学生实践技能指导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实践育人的职责,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在实习实践的指导过程中。而现实情况是部分的企业有较强实践能力且具有教师素养的实践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因此给学生进行的有效指导不足,加之企业本身缺员工,所以对把学生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实现学生实习高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实习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实习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在学校现有实习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立不同类型实习管理办法。高职院校要加强实习的过程性管理,明确行政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职责划分,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明晰学校、教学单位和实习企业的职责,明确系部书记对学生实习教育管理的职责和系部主任对实习质量把控的职责,做到归口管理。同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学规范的遴选、校内实训实验场所的规范管理;二是健全学生实习安全应急管理办法、学生实习过程监控管理体系、学校带教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管理考核评价制度等;三是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过程性的学生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考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四是建立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的实践养成与培育机制,不断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提高,更好地使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为企业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校政(行)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度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实习联动机制(U-G-S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教育和企业资源共享,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一是取得当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签订U-G-S协同育人协议,将政府所属和政府管理区域的优质企业推荐给学校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三方共同管理、协同育人机制。二是高职院校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双方可共同投资,共建校内高质量的先进的学生实习与企业员工培训实验室或实训中心(室),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互利互惠;把校企合作的内容从实习实训向高职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入校指导及合作企业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延伸,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互赢。
(三)及时更新实习管理平台,准确掌握实习各环节的精准度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实习管理支持平台”对学生的实习资料、成绩及月考核表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审核。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和漏洞。这需要学校不断更新学校实习管理平台的内容,更加科学地、规范地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管理,解决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联络不顺畅的问题。如:加大开发手机移动客户端实习管理平台系统,分模块化建设平台内容,实现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时上传,岗前网络微课线上培训,线上日常实习管理,撰写和点评实习月报,实习考核与评价,公告管理等多个模块,并结合实习工作的需要、学校要求和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调整、增减、优化网络实习平台模块,简化操作流程。同时还要加大对整个实习关键环节的指导,全过程全方面帮助和指导学生融入职场角色,畅通学校实习管理部门、二级教学管理人员与实习企业的联系,做到沟通及时,实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动态、效果、质量。通过实习管理平台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实习管理人员与企业实习带教教师之间、辅导员与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及时而畅通的联系,实现实习信息共享、解决问题共同,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的引导、指导、教育和管理。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习评价标准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需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实现。高职院校要建立动态的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考核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实习带教老师应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出勤率、工作态度、实习纪律、实践岗位胜任能力、团队协作、专业理论知识运用、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等诸多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广视角地进行动态综合性评价,考评结果按等级细分,考评成绩与学分挂钩。学生对自己实习态度、能力提升、专业道德感悟等方面开展自评。同时,学校在工作量认定和年终绩效考核方面要对校内实习带教老师和辅导员工作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增强其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责任强化,校、企、生三方共同配合,才能科学、规范地完成各项实习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达到高质量的实习效果。
(五)加强校企联系,实时掌握学生实习状况
学校应当建立行政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各二级学院(系部)、各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学生实习管理体系,遴选好一批优秀的实践基地,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首先,学校应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抓手,精心打造和培育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实践技能精的实习实训带教教师队伍,落实“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职教二十条”)制度,加强对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带教老师的专业理论、业务能力培训。其次,实习工作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人员到实习实训单位进行考察和巡视,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情况和带教老师的工作,分阶段组织教学单位进行实习工作汇报。通过队伍打造、管理部门责任落实、人员岗位职责到位,提高企业、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和管理能力,做到全方位掌握学生实习动态,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六)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未来建设者
“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习是学生“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的主要路径,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认识、感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学生职业品质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而实践培育则是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作用,将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延展到企业实习实践中,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在技能技术能力提升过程中,实现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的升华,使育人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
高职院校要建立本院校实习带教老师、企业领导或企业指派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学生实习实训“三导师”制,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育人与技能培养的统一,做到理实相结合,实现“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浸润与培育,促使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的不断提升,完成职业技能、职业理论的深度契合,增加就业创业的实力与竞争力。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积极从制度建设、管理运行体系、评价机制和实践育人等方面,做好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积极探索科学的实习管理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的实习管理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