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2-03-18张培贾俊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张培 贾俊超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所处的特殊阶段、发展的内在趋势及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对于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时代之问,为纾解时代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宏大的历史视域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它既是新时代外交工作发展的新范式、新目标,也是我们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逻辑、核心意蕴及其价值旨趣,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纾解时代难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谋求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逻辑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非一时所想、一时之念,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它是秉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赓续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思想的文化逻辑、植根于党的百年外交工作实践的历史逻辑以及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逻辑协同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在批判各种虚假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深刻阐明“真正共同体”的内涵、特征,彰显出其实现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不同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人在社会中并非以“原子式”的状态生存的,相反是以“共同体”的状态生存的。不仅如此,个人与共同体是辩证统一的,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然而,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人主义的张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生活与共同体生活存在严重对立。这种严重对立集中表现为资本家通过对作为劳动者存在的无产阶级的统治、剥夺,致使无产者不断趋向赤贫化。理论的脚步不能止于“解释世界”的层面,而要深入到“改变世界”之中去。在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压迫人、剥削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之定义为“虚假的共同体”。对此,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阐明了超越这一“虚假共同体”的主体、途径和未来图景。他指出,不同于“虚假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的共同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1。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作为真正共同体的共产主义是一个长久的目标,它的实现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探索。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承继创新,它既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难题的勇气与智慧,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和合”文化的承续与发扬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大地,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国情、时代特征提出的战略抉择,植根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和谐”“和平”为内在意蕴的“和合”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性品格,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民族之间和平共存的价值追求。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和合”强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人应与自然达到契合无间的理想状态。其次,在人与社会层面,“和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主张正确处理“成己”与“成人”的关系,在成就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再次,“和合”还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主张国与国在处理关系时应当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最后,在文化交流上,“和合”尊重“不同”,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倡导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上述文化理念在绵延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渗透并塑造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发展,是处理新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在审时度势、辩证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深刻阐明新中国外交工作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辩证关系,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些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为亚非国家增进理解、消除隔阂,进而和平解决矛盾争端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把握国际形势重大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在这一论断的指导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内涵的新外交观。在总结党的外交工作经验和继承新外交观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既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意愿,也体现出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这一时期,党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思想为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提供了指导原则。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维统筹“两个大局”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是我们党基于百年外交工作实践经验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对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

(四)实践逻辑: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仅是对党的百年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人类社会稳定繁荣的战略举措。马克思曾指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人类交往实现前所未有的扩大,地区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被消灭,历史愈发成为世界历史。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愈发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地球村”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现实基础。同时,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难题。这些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早已超出一国、一域的范围,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难题。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重大挑战的应对,迫切需要世界各国守望相助、通力合作。可见,世界各国成为生死攸关、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而单独实现。这决定了中国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去,不断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这一行动的积极体现,是中国为世界各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的智慧与方案。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虚幻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答时代之问的实践中探索出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科学构想。它根植于我们党的外交实践之中,衍生出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大维度的深刻要义。

(一)国家关系维度:坚持对话协商,创建持久和平的世界

创建持久和平的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企盼和希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纵览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与发展总是相辅而行、互为促进。睦邻友好的外部环境,使各国能够专注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反之,则各国混乱不止,社会发展停滞甚至衰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2]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在各层各领域的交往更趋紧密,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然而,当今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存在着诸多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一方面,部分国家奉行霸权主义,秉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观念,逆潮流而动,热衷于打造各种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严重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武装冲突、局部战争依旧存在,恐怖主义在全面蔓延。这均表明和平赤字仍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要消除世界和平赤字、创建持久和平的世界需要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坚持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不断扩大各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矛盾与争端。

(二)安全格局维度:坚持命运与共,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

自古以来,安全稳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朴实愿景。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既面临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传统安全的威胁,也面临着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缔造普遍安全的世界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迫切要求。面对“两种安全威胁”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命运与共,主张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共同体。所谓“共同”,是指各国在关切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障他国的安全,不能将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之上。这既是尊重他国主权的表现,也是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的必然要求。所谓“综合”,是指面对传统与非传统两种安全的威胁时,世界各国应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不可执一而弃一,应通过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形成内外合力,防治和破解“两种安全威胁”问题。所谓“合作”,是指各国构建本国和本地区安全体系的过程中,要以和平对话代替武力对抗、用平等协商取代暴力冲突。所谓“可持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辩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内在关系,以达到持久安全的目的。这是因为发展是安全的目的,也是安全的保障。只有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构建起持久和平。

(三)经济发展维度:坚持合作共赢,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幸福生活追求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叠加期,世界各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危机,深陷发展泥潭。更为严峻的是,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着整体发展动能不足、经济复苏缓慢、南北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国际金融领域存在风险等诸多问题。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指出问题,而在于找出破解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移除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破解世界各国所面临的经济难题,必须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开放性经济道路。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决定了任何单一国家在全球性经济挑战与风险面前都不能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已成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人为‘筑墙’‘脱钩’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损人不利己。”[3]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关系,坚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世界各国才能真正破解时代发展难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总而言之,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既为世界各国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全球经济治理能力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彰显出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四)文化交流维度:坚持交流互鉴,打造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受自然环境、社会结构、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国家孕育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4]13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5]160正因为有交相辉映的民族文化,世界文明才得以百花齐放、缤纷绚丽。一方面,在文化交流实践中,各国应秉持文明多元、文明平等的正确原则与态度,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不能将之视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更不能视为国家冲突对抗的缘由。另一方面,平等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在文化交流实践中,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能否认文化的民族性。“文化优越论”“文化冲突论”本质上是文化虚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文化虚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最终只会带来民族间、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现实基础上,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多元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一个开放包容、繁荣发展的文化世界。

(五)生态建设维度: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通览历史,人和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383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荒漠化、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等,都表明地球环境优劣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如果地球环境遭受严重损害,人类也将会遭受毁灭性灾难。当前,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统筹处理好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三者的内在关系,不仅事关一国之生存与发展,还事关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5]256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以尊崇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的辩证观念取代征服自然的片面观念,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意蕴,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

价值意蕴是理论的重要部分,集中彰显着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一理论,就不能不审视其内在的价值意蕴。作为深刻的理论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回应时代呼声的基础上构筑起多层次的、立体式的价值意蕴。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要坚持问题视域与大历史观辩证统一,既要立足于具体现实,充分把握住其为纾解时代难题提供行动指南的现实意义,也要从大历史观出发,把握住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重大意义。

(一)为纾解时代难题提供行动指南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它是为了破解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和矛盾而提出的。为纾解时代难题提供具体的、现实的、科学的行动方案构成了其立体式价值意蕴的最基层。当今世界深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交织,其复杂性、严重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使得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面临着诸多时代难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之上给出了科学的答案。首先,在经济上,要以创新为核心,围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打造全新的经济驱动“引擎”,建设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其次,在政治与安全上,要摆脱“丛林法则”,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以对话协商为原则的新型国际关系。最后,在生态上,要扭转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生态观念,树立尊崇自然、爱护自然的和谐生态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综上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深刻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思想方法,为破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

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要借助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思维方式,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解。当前,世界各国所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全球性挑战,都印证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内在效能不足、治理赤字突出等诸多问题。而其实质在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再适应、甚至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从历史源流来看,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起始于二战后国际社会对于战后世界格局与治理方案的制度化安排,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然而,受资本逻辑的裹挟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涉,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始终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把控,全球治理规则、议题等设定始终以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为主,其运行的主导模式已然同初衷相背离。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国际事务中获取与自身实力地位相匹配的发言权与话语权,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这也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文化因素,积极从大历史观视域把握人类社会整体命运和走向,它不仅是一种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新型外交理念,更是一种倡导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念。它主张在全球治理实践中,要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积极寻求建立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全球治理体系,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单向性、狭隘性和扩张性,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提升全球治理能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立体式价值意蕴的中间层次。

(三)为人类解放的实现指明新的路径

如果说为纾解时代难题提供行动指南、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凸显出其价值意蕴的现实性指向,那么为人类解放的实现指明新路径作为最高层级的价值意蕴则彰显着其价值意蕴的超越性指向。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它不仅仅是一种弘远的价值愿景,还是一种根植于具体现实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历史性的实践运动。这即是说,实现人类解放总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各个特殊阶段的历史实践之上,与具体的历史现实达成历史性的统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这一理论旨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性彰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多次论及人类解放实现的条件,其中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内核的经济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当代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阐明了打破当前束缚人类社会发展枷锁的现实举措,指明了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首先,在经济上,它倡导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转变,不断弥合人与自然内在张力,从而为破解全球经济发展结构性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难题,促进人类物质解放指明现实道路。其次,在政治上,它倡导以协商对话为基础的全球共治观,主张各国在全球治理中应倡导公平、正义的原则,为破解国际冲突与争端,促进人类政治解放指明了现实之路。最后,在思想文化上,它倡导各民族文化平等互鉴的文明观,积极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为破除思想观念桎梏,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奠定坚实基础。总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继承和创新,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旨趣的继承,它为当前人类社会搁置争议、解决争端、破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指明了新路径。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