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基本特征与实践价值
2022-03-18朱云平
朱 云 平
(泉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一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培养人”的核心即教育方法,对教育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论述、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
一、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形成
任何凭空设想而成的观点,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承袭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发展的传统,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而形成的。
(一)承袭了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发展的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能一直成为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原因,是党一直都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发展。毛泽东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后,党的历代领导人,依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开启了不断传承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传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传承的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为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但发展并非只是一味地传承,还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创新。党的历代领导人积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是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在传承的基础上,习近平依据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论述、新论断,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
(二)回应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方法既要适应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属性,还要适应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2014年,习近平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1]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学生,赋予不同以往的时代责任。与此相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成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新时代下具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新时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都要求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有新变化。习近平指出:“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经验和旧法不能够完全解决新情况,若无法提出新理念、新方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2]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正是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新任务的现实诉求而形成的。
二、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以提高教育成效为中心,以教育实践为检验标准,呈现出科学性、系统性、多元性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其科学性表现为遵循客观规律与达到主观目的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主观目的,即服从国家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科学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遵循规律与凸显政治性的统一。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遵循规律。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其方法必然要遵循这三个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掌握以下三点:首先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普遍规律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特殊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引领。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思想尚未成型的对象,是将其零散的、差异的个性思想,教育成为具有共性标准的思想。思想教育是心灵的感悟、情感的沟通。这要求教育主体既要把握心理教育的规律,还要把握情感沟通的规律。其次是掌握教书育人的普遍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是反映教书育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规律。教书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二者是统一的。习近平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第一就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3]。所以,教师要承担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此外,教书育人要服从统一的要求。教书要服从统一的教学要求,如接受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的规范。育人要服从统一的人才要求,如把学生的成才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服从教学要求,还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其三是掌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学生成长是一个生理与心理循序渐进的客观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与认知特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适应的方法。如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启蒙引导类方法,中学阶段主要采用知识掌握类方法,大学阶段主要采用理性思维培养类方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也会有政治、经济、社会体验的不同;即使在同一高中阶段的文理科学生、大学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会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的差异。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凸显政治性。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4]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点,必然要服从国家的政治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凸显政治性。习近平强调:“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5]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凸显政治性,必须适用于为教育客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就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如在剖析当今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千差万别、世界各国制度纷繁复杂、世界思潮风起云涌、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现象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凸显政治性,必须适用于将国家意志转化为教育客体的个体意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会是学生天生就具有的,学生也不一定会在后天自发去学习这些理论,因此采取理论灌输法是必要的。通过对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帮助其认知、认同和应用这些理论,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科学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中,对遵循规律与凸显政治性的统一,不可偏废。单一的遵循规律,忽视政治性,就成为一般的智育教育,这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单一的凸显政治性,忽视遵循规律,就会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系统性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育方法作为贯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的工具,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取得系统性的综合成效。坚持方法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一贯强调的。2013年,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6]2017年,习近平又强调:“要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部地而不是局部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7]2020年,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8]2021年,中央明确指出:“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9]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系统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坚持系统观念,发挥系统独具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功能。
第一,发挥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实现全员育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因素日趋复杂,使单个主体难以独自高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必须把负有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主体,组成一个系统,以发挥系统整体性独具的“1+1>2”功能。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0]对教育负有责任的主体,自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如果依靠这些虽然有一定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主体自发协调组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耗时耗力且不一定能见效。或者是把这些主体简单地线性联合,也难以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功能。这就需要统筹规划,把这些主体组成能齐心协力育人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为例,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子系统高校为例,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3]习近平的一系列指示,既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明确了如何系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力量,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根本指针。
第二,发挥系统的层次性功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组成系统诸要素的各种差异,形成了层次性的功能。不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具备层次性的功能。如果将这些功能按时空秩序进行耦合,就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首先是基于时间阶段的层次性,对客体进行持续性的全过程育人。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10]学校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5]人的一生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无时不在,要积极营造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正向影响的社会氛围。其次是基于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各种主体发挥立体性的全方位育人。以思政课为例,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5]这明确了各级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统揽全局地位。学校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规范性等特征,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主导性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11],家庭教育具有生活化、情感性等特征,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社会教育是对学校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验证,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居于辅助性地位。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系统性,要求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影响的全部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在育人目标指引下,全过程地无间断跟进、全方位地立体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思政育人大格局。
(三)多元性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逻辑结构。教育方法为教育目标服务,受教育内容制约。所以,教育方法要随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2013年,习近平指出:“‘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1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部分,必然要注重教育方法的与时俱进。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呈现多维性,教育内容呈现丰富性。教育目标中既有思想政治知识的传授,还有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思想政治知识传授中,既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思想政治素质培育中,既有信仰培育,还有能力构建。教育内容中,既有思想类教育,还有法治类教育;既有“四史”类教育,还有形势政策类教育。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都有其适用的教育方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多元性特征,需要教育方法的多元性予以对应。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多元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是多样方法与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由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向多样方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多以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为主,即教师通过宣教或讲述,把教学内容灌注给学生,学生通过聆听、记忆等方式接收,教师通过作业与考试方式检查学生学习结果。注入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是知识的单向流动。注入式教学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缺点是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被采用。对此,习近平予以积极肯定,他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5]案例式教学能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题式教学使教师能灵活整合教学内容,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合作者与分享者,体验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体验的生成,互动式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对教与学的双向反馈,分众式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智慧课堂构建了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新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弥补了注入式教学的缺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教育方法由单种方法主导型向多种方法组合型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大多以单种方法主导。每种教育方法都有最佳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特征,必须把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恰当的组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习近平要求不断推进其改革创新,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八个相统一”,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为政治引导与学理分析的组合,价值观塑造与知识传授的组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的组合,科学理论的培养与思政课实践重视的组合,统一性要求与多样性兼顾的组合,教师主导性的维护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组合,刚性的灌输法与柔性的启发法结合,外化的显性教育与内化的隐性教育的组合。“八个相统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方法组合的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灵活性。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多元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或者怎么组合方法,既要结合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客体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还要依据教师个人的客观能力与教学风格。
三、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列瓶颈,化解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性的诸多难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为信仰而教”“为能力而教”提供了基本遵循,彰显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是知识到信仰的转化过程。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这一转化就难以成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指向是对客体信仰的培育。知识是信仰的表征,是信仰树立的载体。因此,知识的接收是信仰培育的起点。如果把知识传递给客体的同时,能帮他们确立对知识真理性的认同,就能使客体对这些知识有所“信”。如果继续帮客体实现对知识的情感领悟,即活化其价值性,就能使客体对这些知识有所“仰”。对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提供了方向指引。习近平明确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5]为信仰培育筑牢了根本保障。在有所“信”的真理认同阶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教书育人的普遍规律,使教育主体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有效传递给客体,使客体不仅能接收知识,还接受了知识。“凸显政治性”加之“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5]的组合方法,即习近平所指出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使客体认同知识的真理性。在有所“仰”的价值活化阶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能把理性认同后的公共知识消化为个体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样教学方法,能把个体知识活化为情感领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系统性,发挥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功能,有助于固化教育客体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相对应的信仰体系。
(二)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与能力构建的贯通
思想政治教育始于知识传授,但不终于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归宿是促成客体能力的构建,即具有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能力。习近平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当落在行动上。”[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通知识传授与能力构建,使客体具备应用所学知识于现实的能力,终生与道路同行,与真理相伴。怎样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习近平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成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13]这就明确了实践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关键。对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与能力构建的贯通,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观提供了操作路向。第一是间接实践法。就是结合相关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实践性思维,使践行能力发之于心中,必行于外。如在“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5]的典型教育法,即通过正面的或负面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引导客体效仿或引以为戒。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5]中,列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5]的问题导向法,训练客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直接实践法。就是结合相关知识,亲身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践行能力内化于心后,外化为行。如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5]中,习近平指出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