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2-03-18朱永娟李健鹏王慧泽
朱永娟,解 芳,李健鹏,王慧泽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种好相应的责任田,从而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2].近年来,在编写详尽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完整的教学方案设计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课堂实验,将知识理论与价值理念整合到整个教学流程中[3],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影响学生,实现了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在道德建设和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形势也较为严峻,北方城市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也被提上日程.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型人才,需要树立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同时也需要增强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因此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着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1 “环境学概论”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环境学概论”作为理工科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营地.环境科学的课程性质是多学科交织,课程内容上不仅仅包含了地理学、化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科学社会领域.与此同时,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技术和理念.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能够很好地满足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要求.随着人们对周边环境及其影响的特别关注,环境难题泛出,环境科学很快成长为一门新兴的科目.通过探索育人教育,准确把握好教育现状,极大地推动教学从知识导向型向素质和能力导向型方向转变,从而把“环境学概论”建设成为一门全方位育人的金课课程,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极重要使命[4-5].
在我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环境学概论”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为32 学时,相较于环境类专业设置的“环境学概论”课程,地理科学专业的“环境学概论”课程学时略少,但主要讲授的重点内容一致.因此,在地理科学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下,“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十分必要的[6].地理科学专业将“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设置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的地理科学的专业课和基础课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置“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得学生更能深入地了解环境学的重要性.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专业知识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增强保护环境意识.此外,课程中体现的科学观、系统观和法治观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自身的努力和新时代的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融合[7].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去[6].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教师的课程思政改革意识不强、思政素质不高,思政教育元素的布局不合理,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2.1 教师的课程思政素质和水平不高
作为环境类专业教师,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环保发展和一些相关的环保政策.在讲授到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时,可将这些法律法规和一些环保政策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培训和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但现实与此契合度不高.
2.2 思政元素布局不合理
需要对“环境学概论”所有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深度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进行合理布局,思政元素布局的不合理使得教学效果不能突显.
2.3 评价与考核机制不完善
课程思政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思政元素较少,课程标准不完善,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加入课程思政的考核有利于打造思政教育的精品课程.
3 “环境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经过课前调查,地理科学专业的部分学生理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新高考模式下,有的学生没有选择化学科目,所以在课堂上要有侧重点地去讲解,根据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背景去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如在讲授“大气污染防治”章节时,讲述了光化学反应的机理、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针对学生的特点,这些教学内容的原理部分不是他们学习的重点内容,重点应放在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以及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面.课堂上对于涉及到的物理公式和化学反应式应尽量避免,重点放在思政教学内容.根据本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初步开展了“环境学概论”思政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改革、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考核体系合理化等方面.
3.1 采用启发递进式的教学模式
“环境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多,但每章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少.在教学理念方面,要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理化水平的差异,教学过程采用启发递进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先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再通过讨论、案例等形式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课中设置一些小测验,通过作业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探究型学习;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每个专题都会准备1~2 个环境和地理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入课堂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8].
3.2 思政元素的挖掘
如何做到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这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难点,思政元素的引入要做到顺理成章和潜移默化,不能让学生感到突兀和牵强附会,要做到润物无声、合情合理和自然而然[9].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挖掘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中所能引入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课堂理论相结合,将课堂内容梳理成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做到既讲述了课堂的知识点,又融入了思政内容,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0].
(1)大气污染与防治.在“大气污染与防治”章节,主要讲述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特征及规律,在学习大气污染的知识点以外,让学生了解当前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危害,让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历史重任.在讲述还原型大气污染产生的知识点时,首先介绍产生的原因是大气中的SO2等,在有水雾和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存在时形成的硫酸雾.引入“伦敦烟雾事件”的视频内容,经过治理,现如今伦敦蓝天白云重现的天数逐渐提高,雾霾天数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让学生找出污染的原因并了解英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针对这次毒雾事件,英国政府主要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清洁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消费也呈现迅猛增长,导致大气环境污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京津冀等地区的雾霾天气,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现象,这些已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在讲授“废气处理与资源化”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大气污染呈现出的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气候变化交叉的特点,以及大气污染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来讲述废气的危害,主要采用引入法,通过案例教学,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他们所学到的地理学科知识来讨论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在大气治理中已取得一定成效,蓝天白云的天数越来越多,为了让经济与生态环境平稳发展,既要兼顾经济的发展,又要做好保护环境的措施,因此引入《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深入学习国家法律,知法、懂法,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责任意识”和“法治”等价值观[11],加强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大气污染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方向逐渐走向正轨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和保障措施更加得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气污染处理技术越发成熟,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好[12-13].
(2)水体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防治”章节中,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找出水体污染的热点问题.水体污染的来源包括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重视人为污染的危害.以石油泄漏的视频案例让学生了解水污染发生的原因,由于石油泄漏导致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和土壤等不同程度的污染,引入问题思考“我们如何来应对水污染?”结合新时代思想内容,融入“两山论”等思政教育元素,以“生态文明建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观看污染治理案例视频,首先展示水体污染的危害,让学生直观感受水污染对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水体治理前后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在花大力度打治理环境的攻坚战,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引入“水十条”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思想[14].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导,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既挖掘出了“思政元素”,又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思政元素”的内涵,达到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通过介绍我国水体污染等方面的治理情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在治理水体污染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同时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斗志和科学研究的使命感[15].
(3)土壤污染与防治.在本章节中,首先讲述土壤的概念,介绍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树立学生爱护土壤的意识,介绍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加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灌输爱护土壤从我做起,要成为防治土壤污染的先行者,健康土壤才会给我们带来的健康生活的意识.在讲授土壤圈与其他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时,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土壤的构成和三相关系时,介绍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构成,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等内容.通过PPT 和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案例,如“水俣病”“痛痛病”和“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合国家发布的“土十条”及《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引出“如何改良修复土壤”的思考,关爱地球,从土壤健康开始,提高学生们对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论”,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
(4)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在“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章节中,主要内容包括固体废物的概念、特性和固体废物的处置方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政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把“绿色、生态、环保”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当中,提高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增强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把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融入到课堂当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多,而且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面临严峻考验.固体废物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废物不是无用之物,而是“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以往的教学都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引导学生对固废处置问题的思考.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还可引入社会热点、以往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视频资料把重大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案例引入到课堂当中,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生活中,从我做起,重视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并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等.以垃圾分类为例,引入垃圾分类制度,以案例和照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做到正确投放垃圾,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增加其社会责任感[16].让学生懂得固体废弃物具有相对性,认识需要面临的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如何减少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把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
3.3 调整成绩比例,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
构建合理的考核体系,打破传统的考核制度.传统的考核体系中,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比为7∶3,平时成绩考核的占比较低,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有必要调整这门课程的成绩考核比例.学生学习成绩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笔试闭卷考试、课程中的小组报告(针对水、土壤、大气、固体废弃物四个章节,给出不同的选题)、课后作业和课堂测验,期末总成绩为100 分,四个部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0%、20%、10%和10%.小组报告是以学生自主组队为单位进行,5~6 个人为一个小组.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地理知识和环境学结合起来,通过查找资料、PPT 制作以及小组报告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报告,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适当设置课堂小测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所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强化其对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7].通过调整考核方式,使得平时成绩的占比提高,目的是让学生注重课堂学习态度、课后预习与复习,激发了学习兴趣[6,18].
4 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环境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环境学概论”这门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结合“环境学概论”这门专业课程的特点,根据思政教育的需要,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是“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任务.本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强,内容抽象,应仔细推敲,尽量做到嵌入内容不突兀、不生硬.如何在立德树人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期高校教育创新特点背景下,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科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