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戏剧编导课程教改探究

2022-03-18严楚晴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导小品投影

严楚晴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一、《戏剧编导》课程开设的建构意义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戏剧编导》课程的必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并进,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舞台和影视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人才。因此,培养学生扎实的编导技巧,使之具备基础性的编剧思维和导演思维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显得尤为重要。

《戏剧编导》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戏剧编导的行动性形象思维能力的课程,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风格、节奏等多方面编剧知识的讲解,对中外戏剧导演流派特性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熟悉戏剧编导的技巧,提升学生构思戏剧性事件、运用舞台音乐音响和建构舞台空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关注客观事实,通过戏剧空间以小见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戏剧编导》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综合性大学开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研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的综合性大学在建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时,开设了“剧作”和“表演”课程,却少有院校开设“戏剧编导”课程。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来看,专业课程间需相互支撑,东莞理工学院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上将《戏剧编导》作为《剧作基础》《表演学概论》的后续课程,有意让学生在《戏剧编导》课程中有效地巩固并及时地运用已学的剧作和表演知识。另一方面,《戏剧编导》课程让学生对导演的崛起与嬗变、戏剧流派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舞台空间的创造意识,对学生日后的影视创作实践具有启发作用。可见,《戏剧编导》课程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联动,开拓教学新方向。

(二)《戏剧编导》课程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在联系

戏剧既是叙事性影视表现的起点,戏剧性更是绝大部分影视表现的不二法门。电影发明者卢米艾尔兄弟拍摄《火车到站》《工厂大门》等系列短片,引发当时大众的兴趣,但兴致并未持久,“由于它的表现方法只是纯粹的平铺直叙,结果把电影导向了死胡同。要想从这种情况下摆脱出来,电影必须应用与其相似的另一种艺术,即戏剧的艺术来叙述故事。”[1]因此,当乔治·梅里爱运用特技摄影充分让戏剧美学与电影相交融,如演员表演仿效舞台剧表演,舞台处理参照戏剧正面的静态场面,剧作创作采用戏剧剧作的冲突构建、人物塑造、情节建构……电影得以突围,逐渐发展为最具影响力的叙事艺术。

另一方面,戏剧与影视的互动从未停止。20世纪20年代,戏剧家为了革新旧式戏剧,将电影纳入剧场,影像在剧场中被应用。如1920年,伊万·戈尔在《永生的人》演出中使用照片和电影片段。1924年,苏联著名戏剧导演梅耶荷德创新使用三块影像幕布,进行投影字幕来对戏剧表演的内容和场景设计作出解释与引导。1925年,德国导演皮斯卡托在其《不顾一切》中使用纪录片影像,惨烈的战争场面与该剧的政治主题在影像的作用下让人“心潮澎湃”[2]。影像逐渐成为戏剧家们擢升作品艺术价值的工具。

在当代的戏剧舞台,影像更被赋予了深层次的表意功能,它不仅延伸了舞台的空间、拓展了叙事方式,还让观众与演员、制作团队及剧场有了多元交流。如即时影像剧场里演员的面部及肢体动作的细节在舞台荧幕上呈现,角色的精神世界被外化于荧幕上,影像的制作过程透过舞台荧幕暴露在观众面前。在真人影像互动的剧场中,动态影像与真人演员以交替、交互的表演方式在动态与静态、平面与立体间赋予了观者全新的阐释意旨。

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其不朽著作《什么是电影?》在分析了奥逊·威尔斯、劳伦斯·奥利弗等大师的电影作品之后,提出“当代一些伟大的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伟大的戏剧家”“电影对他们来说只是戏剧的补充形式,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感受与意愿实现当代风格的场面调度”,即电影是戏剧的延伸的理论[3]。

近几年,戏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界限不复存在场景也屡见不鲜。戏剧演出的影院直播项目在英、美等国逐渐流行起来,不能到现场观看戏剧演出的观众可以在高清数字影院观看同步直播的戏剧演出,体验戏剧和电影结合的独特美感。比如,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采用新媒体制作方式通过卫星传输对戏剧现场演出进行高清直播。英国国家剧院于2009年推出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项目,它同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舞台戏剧进行现场拍摄,并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将视频传输到全球的电影院和戏剧场馆[4]。

可见,电影与戏剧二者在交互与融合中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那么,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戏剧编导》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戏剧影像与剧场艺术的结合,了解戏剧演出的特性,了解戏剧空间的创作意义,了解戏剧导演的导演风格及表演理念,以培养他们的编导意识,构筑他们的戏剧性思维空间。正如我们所知,戏剧演出的独特性在于它的鲜活性和现场性,人们之所以愿意去剧院看戏是想要进行一场即时和亲密的体验,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渴望获得即时、直接、个人化的交流。在戏剧创作中,导演需将个人想象与观众想象进行对接,并从时间分配、剧本框架、演出空间、演出形式上对其进行驾驭。而无数成功的戏剧演出证明:凡是导演想象丰富的演出,演员的想象、观众的想象,就会被极大限度地诱发和激发。[5]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成为优质的编导,就需要探究导演与演员、观众之间的关系,而《戏剧编导》课程的学习正是让他们深入了对这层关系的研究,让他们尝试将自我想象具象化,与观众审美达成默契。

二、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改革模式

优秀编导人突出的特点就是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热情对《戏剧编导》课程而言尤为重要,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将“本我”置于课程学习和创作中。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戏剧编导》课程有意让学生从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吸收者,而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中调动学生编写剧本、创作舞台作品的热情是《戏剧编导》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设计全新的学习与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正式授课前,赋予学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考核方式的知情权,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学习,并引导学生尝试将戏剧与电影两种形式进行融合,把课程中的每次作业当作毕业创作前的试炼,对毕业创作加以重视。以试卷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不适用于以创作实践型为主的《戏剧编导》课程,因此,在《戏剧编导》的首次授课上,教师介绍了由“平时成绩(课堂出勤、课堂发言、课件学习、完成课程内容训练)、技能成绩(剧本元素创作训练)、期中成绩(戏剧编导创作)、期末成绩(戏剧演出设计答辩、戏剧导演创作阐述)”四方面构成的课程考核方式。为调动学生戏剧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有意在第一堂课上设置了互动环节,学生可尽情分享各自喜欢的经典戏剧,并现场尝试对其喜欢的戏剧进行剧本改编和导演构思。结合《表演学概论》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运用相关的表演技巧,通过即兴表演表达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

其次,《戏剧编导》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戏剧导演在戏剧演出中的关键作用、素质培养和工作程序,了解中外戏剧导演的差异,了解中外戏剧导演流派的特性,掌握戏剧导演关于叙事主题、人物、风格、节奏等多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戏剧创作的敏感,让学生通过戏剧作品分析和戏剧编导训练,用自己的创作、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方式关注客观事实,构思戏剧性事件,提高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及自我超越的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材,结合自身经历,将事实、记忆和想象融合,有感而发地对客观现实进行戏剧化反映,创作剧本和演出。

《戏剧编导》课程在教学上要充分突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以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前期教学,教师除了在课上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阅读戏剧剧作,观看戏剧影像或戏剧演出,引导学生以沙龙形式对演出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并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戏剧理论撰写戏剧评论,鼓励学生将优秀的剧评进行投稿。以东莞理工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班的教学为例,2020年疫情期间,学生通过“优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的直播课学习了关于象征主义导演艺术的基础知识,课下,在教师的指引下阅读了比利时戏剧家梅特林克的剧作《青鸟》,观看了2003年由日本四季剧团演出的戏剧影像《青鸟》,并集体对剧作和四季剧团的演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每位学生从剧作结构、改编特征、人物外部行动、舞美设置、服装设计等方面撰写了完整的戏剧评论文章。后期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教师根据物件创作、舞台音乐与音响、戏剧空间创造等不同的授课专题向学生提出单元性的戏剧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围绕创作任务自行组队,8人一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导演、编剧、演员、舞美设计、服化设计、音乐设计的演职分工。在任务开始前,教师先以课堂授课的方式讲解剧本处理、叙述技巧、演员指导、舞美设计、服化道设计、物件小品、舞台音乐与音响创作、舞台空间创造等相关理论知识,而后给予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围绕小组的创作内容提出自身的疑难,并和老师、同学就其疑难进行探讨。任务开启后,学生小组需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可适当地对各个小组进行一对一的创作辅导,比如,修改剧本,指出演出问题,指明修改方向,提出整改措施。待任务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效进行总结和反思,组织学生开展创作研讨活动,师生一起观摩各小组的演出作品,并对演出作品进行点评。各小组成员则需要对创作的演出作品进行课堂创作阐述,在阐述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需对自我成效达成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解答其他同学对作品内容的疑惑,并同时对下一次的创作实践任务,如确定作品选题、创作内容、创作手法进行细致规划。如果时间充裕,各小组也可以从团队协作、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寻找小组间的差距。

《戏剧编导》课程“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通过提供任务、评量标准、拓展资源以及拓展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不仅能让学生将整个“本我”置于课程学习和创作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还能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反馈、总结的过程中,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学生的反馈还能让教师开启教学反思,检查、分析、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更为精准地把握课程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三、教改理念下《戏剧编导》课程的联动教学

(一)《戏剧编导》课程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投影技术”的联动教学

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联动教学成为《戏剧编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舞美技术成为各电视台吸引受众、拉动收视的法宝之一。LED大屏幕、全息投影、3D等新技术的大量使用, 在全面提升传统晚会舞美设计的同时,也带来了舞美创作理念的大变革[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部分教学内容围绕“投影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而展开。

在现代的戏剧舞台上,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型的戏剧演出中。比如,1983年,当代著名的舞台美术大师科尔泰为歌剧《士兵》设计了4 个层次的表演区,他大胆地表现女性的身体,并将其切成3 个白色的片段:胸部、唇部与下身,整个舞台由这3个立体雕塑式的形象构成,不同的影像和光就投射在这3个白色的雕塑上,科尔泰利用女性的身体隐喻地表达了对18世纪军队虐待和凌辱女性行为的批判。1985年京特·施耐德—西姆森在兰德斯剧院开创了“舞台全息影像术”,他使用氩激光和小的全息图,投射在玻璃表面覆盖的全息涂层薄膜上,所有的信息被储存在薄膜上[7]。那么,在《戏剧编导》课程中,“投影技术与戏剧演出的创作关系”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投影技术”成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和《戏剧编导》课程开展联动教学的内在关联因素。两门课程在关于“投影技术”的教学上,不论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讲授过程、教学形式还是创作实践的指导都能相互支撑、相互融合。

投影技术由投影仪、影像、投影机、时间、空间、外观六因素组成,音乐类和拼盘表演类电视节目在制作上借助投影技术展现出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引发观众与表演者的互动,拉近观众与电视艺术的距离。而戏剧演出则通过投影技术扩大演出的视听空间,增强舞台的表现力,加大观众的感官体验。

在联动教学体系的规划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与《戏剧编导》课程形成递进、互动的教学关系。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结合电视节目及戏剧演出投影技术的案例,如音乐类节目《梦想的声音》、拼盘表演类节目《河南卫视春晚》《央视春晚》、多媒体戏剧的《马歇尔的幻觉》《魔笛》,从理论层面对投影技术的设备及技术特性做全面系统地讲解,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对投影技术的电视及戏剧运用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戏剧编导》两门课程开启联合式的创作实践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应用投影技术进行电视节目和多媒体戏剧的实践创作,并启发学生找到二者间的共性和个性。

在创作初期,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创作选题做好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对设计方案中的舞台模型及视觉投影进行测试,以免在演出过程中出现意外。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多媒体戏剧,视觉本身就是一种叙述,但二者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把握电视节目与戏剧演出的特性,使二者的表现效果达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比如,大部分的音乐类、拼盘表演类电视节目在应用投影技术时均使用棚内摄影,那么,这些节目的投影幕布多数是由演出的舞台来承载,它可以是舞台的整体,也可以是舞台的一小部分或者是舞台的背景等。这么一来,编导在节目中使用投影技术时,需注重投影技术与歌者、舞者间的互动关系,让投影技术与音乐、舞蹈、舞美融为一体,增加节目舞台的视觉效应。与此同时,电视节目作为摄像制品,要感染观众情绪,拉近观众与节目间的距离还需依靠电视摄像技术,摄像师对现场光源的把控、对舞台色彩的还原、对画面构图的考究、对摄影机光圈、物距、像距的选择都对节目的呈现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当电视摄像技术与投影技术、表演者、舞美、音乐相融合才能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戏剧演出中投影技术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演员与投影影像是在交替表演或交互表演中完成一体化演出。因此,对编导而言,其核心目标就是把握投影影像与演员台词、形体动作间的互动效应,使演员的形态动作和投影的播放时间上形成天衣无缝的配合,形成强烈的艺术效应,使戏剧舞台的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

时下,随着节目形态的不断革新,电视节目从多媒体戏剧中得到启发,并衍生出新型的节目表现形式。比如,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图》和2022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都是对多媒体戏剧进行了借鉴,多媒体影像与舞者在交织融合中将作品的主题意蕴完美呈现。因此,电视节目和多媒体戏剧实践创作的联动教学,既能巩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对投影技术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开拓电视艺术创作的新空间。

(二)《戏剧编导》课程与《综艺编导》课程“小品创作”的联动教学

在《戏剧编导》的课程中,小品创作是培养学生编剧、导演、表演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品是戏剧从其借用而来的名称,其最初只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一种训练演员基础技能的戏剧教学手段传入我国后在各大戏剧院校盛行[8]。20世纪80年代,小品创作成为我国艺术类院校戏剧表演教学的一种必要训练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带有戏剧因素的素材,对素材进行揣摩、剖析后将其创作成作品,而后学生作为演员在课堂或舞台上对作品进行演绎。那么,《戏剧编导》课程在教学上同样会沿用上述的授课方式,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但鉴于本次《戏剧编导》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为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设置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戏剧编导》课程在小品创作的教学上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革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品演出在电视上呈井喷状出现,以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黄宏、郭达、蔡明、潘长江为代表的小品表演在电视晚会上大放异彩,也由此小品演出成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独一无二且喜闻乐见的表现内容。于是,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综艺编导》课程的教学中,“小品表演”“小品创作”也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么一来,在以“小品创作”为专题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综艺编导》课程与《戏剧编导》课程可达成联动教学的互动关系,两门课程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教学方法。

关于“小品”,学界一般会从演出的场域将小品划分为戏剧小品和电视晚会小品,“电视晚会小品与戏剧小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品, 前者具有电视文艺的特点,在电视台综艺节目中播出;后者则具有戏剧的特征,在剧场中演出,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观赏效果。”[9]因电视晚会小品作为独立节目多是在以联欢形式为主的节日晚会上呈现,这便致使它一方面以短小精悍的情节构述故事并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演出,另一方面电视晚会小品以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再现现实,观众虽处在喜庆欢乐的氛围中但却也产生共鸣。而相较于电视晚会小品,戏剧小品更突出人物、情节和舞台的表现力。戏剧小品需在规定情境内着重于表现戏剧情节,冲突矛盾是其内容的核心,它的人物形象极其鲜明,演员需通过对话、独白、肢体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与此同时,在戏剧小品中,演员与舞美、灯光、服化、音效、音乐需构成整体化,并以完整的舞台完成演出从而引发观众对特定议题的反思。可见,电视晚会小品和戏剧小品在创作规律、手法及形式上有所差异。因此,在传统的授课中,《戏剧编导》课程和《综艺编导》课程在关于小品创作的教学指导上有所分离,《戏剧编导》集中于从戏剧小品的创作上进行教学,而《综艺编导》的课程在讲授拼盘表演类综艺节目时则侧重于讲授电视晚会小品的创作方法。为了让小品创作的教学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来说更有针对性,上述两门课程需进行教学改革,开启融合联动式教学。

在联动教学的规划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戏剧编导》课程将承担两门课程关于“剧作”内容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会指引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题材,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关注生活中的人物,从人物的外部形象、外部行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的行为动机和性格特征,抓住事件的核心冲突和戏剧性情节,并让学生将观察的体会和感悟通过“人物小传”及“小品剧本”(这里的“小品剧本”可以是戏剧小品剧本也可以是电视晚会小品剧本)呈现出来。因电视节目中的小品多为喜剧小品,那么在《综艺编导》的授课中,教师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剧作”编写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喜剧小品的创作。比如,学生需运用诙谐幽默的叙事手法对观察的人物及事件做描绘,独立编写喜剧小品剧本,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喜剧小品进行编排。

“舞台空间”在《戏剧编导》和《综艺编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单元,不论是戏剧演出还是拼盘晚会演出,创作者都需通过舞台空间表达个人艺术的创作意向。因此,关于小品创作的教学,教师需通过讲授舞台空间与主题、人物、事件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对舞台环境氛围的营造进行探究。于是,在联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在《戏剧编导》的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法,选择经典的戏剧作品让学生观摩,并指引学生从布景结构、舞台灯光、服装道具、多媒体技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研讨,帮助学生了解舞美知识,塑造学生舞台空间的创造思维。比如,在关于自然主义戏剧导演艺术的授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由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的豫剧作品《朱丽小姐》(改编斯特林堡自然主义代表作《朱丽小姐》),并引导学生从“剧本改编、角色设定、服装道具、舞美设计和空间表达”五方面对豫剧《朱丽小姐》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将西方戏剧本土化进行分析。而后在《综艺编导》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布置舞台空间设计的任务,让学生结合先前所学的舞美知识对原创喜剧小品进行舞台设计。比如,学生要汲取豫剧《朱丽小姐》中舞台设计承袭戏曲元素的创作方法,在其喜剧小品的舞台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纵观近几年电视晚会小品的演出效果,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电视晚会小品演出缺乏对舞台空间意蕴的表达,一方面它们的舞台空间设计单调呆板,其舞台灯光只使用白光灯进行大面积照明,另一方面这些电视小品演出忽视了道具的叙事功能和情感功能,仅把道具作为一种摆设,忽略了道具与人物间的互动性及道具在情境中的烘托作用。因此,在《综艺编导》小品创作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会加大对舞台空间设计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在确定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后对舞台空间造型进行构思,思考演员角色与舞台空间的关系,把控好灯光与表现主体间的融合性和延展性,极力发挥道具的情感功能激发观众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指引学生对历年来各大卫视的电视晚会小品演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师生以研讨的方式对电视晚会小品的创新进行探究,共同开拓电视晚会小品演出的新形态。

四、结语

在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广编人才目标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戏剧编导》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把握戏剧艺术特质与影视艺术特性中,实施以学生为本位的参与式教学和多课程联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思维,提升戏剧舞台创作和影视创作的编导能力。当然,为了让学生开拓出“戏剧影视合璧”的艺术新境,《戏剧编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不断探索和尝试。

猜你喜欢

编导小品投影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解变分不等式的一种二次投影算法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找投影
找投影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