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及其当代启示
2022-03-18刘东阳
刘东阳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辛亥革命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民族民主革命,引起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它不仅开启了近代中国追赶世界潮流的征程,而且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了可能的实现路径。因此,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纪念辛亥革命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抗战时期,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尤其重视。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既表达了自身的政治诉求,也构建了革命话语权,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历史映照现实,在辛亥革命爆发110多年后的今天,回顾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分析其政治功能、路径和特点,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挖掘辛亥革命的纪念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政治功能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也是一种政治象征,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政治功能,既体现了党增强自身合法性的需要,也表达了加强政治动员和维系国共合作的诉求。
(一)使参与全面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增强政党合法性
合法性是政党发展壮大的基础,增强合法性是政党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前提。毛泽东在分析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特点时指出:“我们的政权是分散而又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权,没有任何的外间援助。”[2]全面抗战时期,没有任何外间援助的中国共产党要增强政党合法性,就要利用一定的政治资源。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辛亥革命无疑是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于当时的政党而言,辛亥革命是革命正当性和政党合法性的象征,而对于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辛亥革命是增强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政治资源。基于此,全面抗战时期纪念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表达自身革命立场、明确自身革命目的的有效手段。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立场就是作为一个革命的政党积极参与到全面抗战中,革命目的则是取得抗战的胜利、完成民族复兴大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政党合法性的旨归。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各种纪念文本中,不断地凸显自身革命事业与辛亥革命的联系。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新民主主义”就成为纪念文本的宣传重点。范文澜将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相联系,提出:“辛亥革命既开启又结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代替旧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3]1942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在分析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立足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之上的,是继承着辛亥革命的传统,是辛亥革命事业的忠诚继承者和发扬者。”[4]这些为中国共产党增强政党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战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二)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加强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政党为达到某项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政治宣传,是政党筑牢群众基础的重要手段。政治动员的目的在于启发和教育政党成员和民众提高政治觉悟、明确奋斗目标以实现其政治任务。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取得抗战胜利,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凝聚革命意志共同抗战。而要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就需要进行最广泛的政治动员。基于此,1937年方振武在《战斗》的纪念特辑中写道:“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动员,就要改善民众生活,给民众以自由、民主;要唤醒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使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贡献出来。”[5]毛泽东更是在《抗日的政治动员》一文中明确提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6]480
作为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凝聚中国人民民族意识、激发中国人民革命热情的伟大革命,也是一种革命资源,是党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1939年10月10日,在《解放》周刊上发表的纪念辛亥革命的时评指出:“辛亥革命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则经验就是,要想避免或减少妥协投降的危险,其道路就是广大人民的兴起。”[7]1942年10月10日,《新华日报》的一则社论反思了辛亥革命组织民众不力的教训,并强调:“只有发扬民气,唤起民众,组织民力,才能动员和组织整个民族力量抵制日寇的入侵。”[8]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对外来入侵者进行了有力的民族示威,有效动员了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抗战,充分发挥了最广大人民在全面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三)寻求思想共识、维系国共合作
思想共识是政党间合作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是政党共同革命的根本要求和有力支撑。1924年,作为辛亥革命的行动纲领,三民主义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切合作这一思想共识逐渐变成了国共两党的集体记忆。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辛亥革命激活了国共两党的集体记忆,从而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使命,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因此,在全面抗战时期,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成为当时维系国共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
全面抗战前夕,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就注意到国共合作对于取得抗战胜利是十分必要的。随后的1938年,周恩来在辛亥革命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辛亥、北伐与抗战》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三民主义;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仅在共同抗战,并更要共同建国。”[9]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维系国共合作关系的重要思想。1943年,《新华日报》发表的社论也强调,抗战是否能取得最终胜利,在于国共两党是否能真诚地团结一致,将革命目标集中在抵抗外来侵略势力上。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大义,通过纪念辛亥革命寻求国共合作的思想共识,主动促进国共两党的政治整合,巩固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路径
全面抗战时期,综合内外部条件,中国共产党将纪念辛亥革命纳入自身的革命范畴中,通过阐述辛亥革命史实、继承辛亥革命政治遗产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重构了大众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掌握了革命话语权,为民众描绘了一幅民族复兴的蓝图。
(一)阐述辛亥革命史实,重构大众历史记忆
在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暂时搁置政治上的分歧,开始携手共同抗战。作为中华民国的根本政治资源,辛亥革命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序列中,并被作为重要纪念日之一受到高度重视。每年的10月前后,中国共产党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梳理自身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渊源,重构大众的历史记忆。
在整个纪念过程中,一是再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尤其突出表现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于民族危亡时刻的革命。1938年的纪念宣传大纲这样写道:“之前腐朽的满清政府,早已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民众早已苦不堪言。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动武昌起义,清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专制土崩瓦解,中华民国由此诞生。”[10]此描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阐释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辛亥革命相似的是,全面抗战也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夹击下爆发的,基于此,全面抗战时期,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认同感,使民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全面抗战这场民族战争之中。二是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全面抗战时期,各种纪念文本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虽然承认这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但始终坚持“辛亥革命是一场意义深刻的社会革命”这一观点。1939年,《新华日报》刊载文章,详细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并多次强调“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场社会革命”[11]。通过重构大众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中国共产党将自身革命事业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连,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全面抗战的热情。
(二)继承辛亥革命遗产,掌握革命话语权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革命话语权是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抗战的核心力量,掌握了革命话语权就掌握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由于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正统性和政党合法性的象征,辛亥革命遗产为中国共产党掌握革命话语权提供了宝贵的政治资源,因此,中国共产党要继承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掌握革命话语权。辛亥革命唤起了中国人民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是辛亥革命最宝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作为辛亥革命最忠诚的继承者,通过纪念辛亥革命凝聚国家和民族意识,带领广大人民进行全面抗战,是继承辛亥革命遗产的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掌握革命话语权的关键。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肯定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并通过论证全面抗战和辛亥革命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作出了“中国共产党才是辛亥革命真正的继承者”这一论断,并最终掌握了革命话语权。其一,全面抗战初期,党在各种纪念文本中肯定了促进全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辛亥革命最灿烂的精神遗产。1939年,《新华日报》刊登的文章写道:“辛亥革命是为挽救民族、推翻外来侵略的革命,民族危机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所在。”[1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认同以孙中山为领导核心的辛亥革命其目的是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立,肯定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这样的肯定也有意识地突出了辛亥革命中的“民族矛盾”,将辛亥革命与抗日战争紧密相连,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战事业就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其二,全面抗战中后期,党强调抗日战争和辛亥革命是一脉相承的。如1943年,《解放日报》中的一篇文章《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提到:“抗战事业与辛亥革命事业是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组建的抗日根据地虽小,但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根据地的人民团结一致抗战,是对辛亥革命遗产的良好继承和发展。”[12]这突出了党为辛亥革命真正继承者的身份,这也是党为掌握革命话语权强调的重点内容。
(三)发扬辛亥革命精神,描绘民族复兴蓝图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近代以来,追求进步的中国人对中国未来的道路进行了不同的尝试。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探索了新的方向和道路,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描绘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这幅全面抗战时期的复兴蓝图就是以辛亥革命精神为核心展开的。
在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描绘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阐释辛亥革命精神内涵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进行推进。一方面,党的主要领导人全面阐释了辛亥革命精神的内涵。毛泽东曾这样总结辛亥革命精神:“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6]112-113周恩来在《辛亥、北伐与抗战》的讲话中也提出要恢复、继承辛亥革命精神,为战胜日寇、建立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遗产的尊重,也表达了共产党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辛亥革命精神和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注重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1940年,《新华日报》发表的《纪念“双十节”慰劳前线将士》一文公开强调:“在敌后战场坚持战斗的将士们,都继承了辛亥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而战斗的奋勇精神,他们是为了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战。”[13]1941年是辛亥革命30周年,《解放日报》连续几天刊发文章,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精神进行阐释,表示党是辛亥革命“忠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14]。辛亥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期盼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思想预设,作为最忠实的继承者,党要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绘制宏伟蓝图。
三、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特点
从纪念辛亥革命的目的来看,一切纪念活动都要围绕革命这个时代主题展开,党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始终服务于取得革命胜利这个目的,因此,纪念目的就必然地带有革命性的特点。从纪念的主体来看,人民作为革命的主导力量,也是纪念活动的主体,相应地,纪念主体就带有人民性的特点。从纪念的过程来看,党纪念辛亥革命的过程也是鼓励人民参与全面抗战的过程,纪念活动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人民参与热情的重要方式,因此,劳动性也是这一时期纪念过程的鲜明特点。
(一)纪念目的具有革命性
由于开展纪念活动是为了完成时代使命,因此,其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取向。正如《解放日报》中一则社论提出的:“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为了忠实践行‘团结抗战、团结建国’这八个大字。”[4]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战,这个时期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是紧密围绕抗战展开的,因而纪念目的带有鲜明的革命性特点。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纪念辛亥革命的主题与抗战精神融合在一起,为夺取抗战胜利而服务。从1939年开始,连续3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发表的纪念辛亥革命的演讲中都明确要“坚持抗战到底”。比如1940年的纪念日,《晋察冀日报》发表《坚持团结抗战》一文,文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接受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坚持全面、统一抗战的方针,坚持国共携手合作,而且更要坚持进步方针,彻底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提高全国人民抗战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全国人民参加抗战,集中力量粉碎敌人新的军事阴谋和国民党内严重的投降危机。”[15]194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30周年的纪念日,党再次表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的最忠实的继承者,对于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真诚革命志士一道继续奋斗”[16]。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革命作为首要任务,将取得革命的胜利作为首要目标,这是党开展纪念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党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纪念主体具有人民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是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展开的,采用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既增强了人们对共产党的认同感,又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政党。
各根据地的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宣传动员下,积极参与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是参与纪念辛亥革命活动的主体。在参与原则上,中国共产党从参与主体的人民性出发,充分考虑民众实际,提出了“重精神不重物质”和“不妨碍生产”“自动自发”等活动参与原则。在参与方式上,各根据地遵循参与原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其中主要以召开纪念大会、举行慰问演出的形式展开。其一,开展纪念大会。比如在壮纲村,从1939年开始连续3年举行辛亥革命纪念大会,民众一致将“坚持抗战”的口号大声喊出,场面十分热烈。1940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日,正逢百团大战取得部分胜利,华北根据地借用百团大战的胜利庆祝纪念日,鼓励军民继续奋斗,同时慰劳前线将士,采用“写慰劳信签名运动,致电祝捷”等方式号召民众积极参与。其二,举行慰问演出。如1945年,晋察冀边区政府在张家口召开纪念大会,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将宣传卡车开到工人行列前进行慰问演出,而且全市所有剧院和电影院统一增加场次,慰劳英勇的子弟兵和参会的广大民众。除此之外,为加强与民众的直接互动,晋察冀边区政府还安排了不少文艺活动,如歌曲演唱、诗歌朗诵等。这些纪念活动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的人民属性,以人民为主体的纪念活动既提高了群众参与感,又增强了人民对党的认同感,由此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纪念过程具有劳动性
全面抗战时期,党十分重视纪念活动和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地纷纷开展以“劳军优抗”为主题的纪念辛亥革命的劳动实践,这种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军运动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此运动对前线的将士产生的精神慰藉远大于物质上的作用。
在全面抗战时期,生产不仅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还是革命最坚实的保障,因此党在纪念过程中,注意将纪念活动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军运动,这既保证了实际生产,又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一方面,各根据地开展了将慰劳活动与农民的秋收相结合的劳军运动,鼓励农民加紧对粮食的收割,保证粮食供给,以援助前线战士。如北岳区的全体军民在“加强团结、克服困难,熬过今明两年,争取抗战胜利”这一口号的鼓舞下,有了更高的抗战热情,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活动中,为抗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在开展劳军运动的过程中发起了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1940年,晋冀豫根据地展开热烈的劳军运动,人们纷纷献金、献锡钱,写信慰问前线将士。还有冀南、太行和汉北侗城等地民众纷纷为前线战士捐钱集物、向当地驻军致敬。冀西的劳军运动更为高涨,各县先后成立百团大战宣传委员会,学生、各县区农村剧团成员也都深入各村进行宣传,数日,即已募得“三千余元,水募数十组,毛巾四打”[17]。劳军运动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援助,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提供了援助,它给予前线战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鼓舞根据地的农民保证实际生产,最终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全体军民的抗日热情。
四、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的当代启示
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既表达了自身的政治诉求,也构建了自身的纪念话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全面抗战时期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对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有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中国共产党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求而诞生的政党,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百年历史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前,孙中山怀着“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领导了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找到真正解救中国的出路,但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纪念辛亥革命、继承辛亥革命政治遗产、发扬辛亥革命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承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遗志,坚守初心和使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努力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是习近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提出的核心理论,是对辛亥革命中形成的民族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增强“五个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全面抗战时期,共产党纪念辛亥革命,并将其与抗战救国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在这一境域中,作为一场唤醒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革命,辛亥革命在思想层面为全面抗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走过整整百年的历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辛亥革命中形成的民族意识,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基于此,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更要乘风破浪,在历史长河中坚守不变的初心,继续坚持在纪念活动中增强人民的“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构建更加完善的纪念话语体系
从政党学来看,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一个政党获取政治权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话语是政治权力在社会层面发挥效力的重要载体,而权力只有通过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才能表达其政治效力”[19]。自1921年至今,党已走过百年的历程,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不可或缺且影响深刻的政治仪式,党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也逐步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整体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不仅将其作为增强自身政党合法性的来源和支撑,还作为动员群众抗战的政治资源和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纽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纪念话语体系的历史维度。另一方面,在纪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将纪念活动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而且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比如将纪念活动与农民的秋收结合起来,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话语的现实取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构建和完善纪念话语体系,要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时代主题为主线,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历史“教科书”和“营养剂”的作用,并且坚持从新时代党的政治诉求出发,奠定中国共产党纪念话语体系的基调;坚持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新时代党的时代使命,塑造中国共产党纪念话语体系的框架。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发展规律,推进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进一步传播,在新时代塑造出符合中国共产党自身革命逻辑的纪念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