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在听障大学生思政课中的价值与应用

2022-03-18刘文文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课手语思政课

刘文文 崔 岩

(绥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之一,它体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的叙事性特征,对于高校听障生思政课教学方法研究有重要启示和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研究与设计。

一、“讲好中国故事”在听障生思政课中的价值分析

(一)“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丰富听障生思政课有效交流的话语体系。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话语难以理解,逻辑思维不强,是听障大学生的共性问题,长期以来,听障大学生思政课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受语言交流障碍,如何单纯运用手语加口语的方式,为听障大学生讲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是听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素材和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听障生所依赖的手语只能表达一些简单易直白的意思,对于抽象话语的表述存在困难,而“故事性语言”的特点恰好具有生动易懂的特点,可服务于抽象理论的转换输出,这使得听障生思政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抽象性语言和概念带来的理解障碍,丰富了听障生思政课堂的有效交流的话语体系。

(二)“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发挥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接收知识与信息的渠道狭窄,判断和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相对较弱,因而对了解世情、国情、党情以及社会上的重大突发事件有着更加急迫的需要,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听障大学生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国家发展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在听障生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故事等,勾画出更易于接受的宏大历史叙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可发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的优势,引发听障大学生的反思,坚定“四个自信”,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使命担当精神,顺利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从而产生入脑、入心的影响,由此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政治引导功能。

(三)“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推进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国内学者曾就残疾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其结果和我们在听障生思政课教学中所做调查结果近乎相同,即当前残疾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评价偏低、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而给出的不同解决途径中,几乎都包括优化教学内容这一方式。由此,尝试结合教学目标着重选取适当的“中国故事”,一方面考虑听障生的关切内容,另一方面要考虑听障生实际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将“中国故事”合理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听障大学生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讲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主体参与意识,使听障生思政课中的抽象理论更为鲜活生动,改变听障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晦涩难懂、远离现实和枯燥刻板印象,从而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可接受性,有效推进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升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讲好中国故事”在听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的要点设计

(一)精心选取内容。无论何种形式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都脱离不了“内容为王”的事实,要在听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重中之重在于首先“选好中国故事”。这一环节可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紧扣教学目标的选材原则。如何在海量的中国故事中选取好的中国故事,遵循的第一原则就是选材要为目标服务,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增强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引导大这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那么,每个章节或专题的教学设计,就要在宏观上考虑的课程目标,在微观上结合具体章节或专题的教学目标,考虑选取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更加符合上述目标要求,具有这种目标价值。

第二,接地气的选材原则。要注意“中国故事”的讲述对象,尽量从听众的实际出发去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不同国家进行演讲时,都注意运用对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名言谚语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大增强了吸引力、说明力。同样,听障大学生思政课“中国故事”的选材,也要从听障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考虑,选取他们更加了解或关注的人和事,尤其要选择以残疾人为主角且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增强了听障生的倾听意愿,更容易引起听障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反思,激发他们对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的认同,有效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例如,在概论课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节中,讲到“提高就业质量”这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的措施时,可以结合听障大学生成功创业或就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案例中主人公获取成功的诸多因素,进而融入国家对残障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的政策讲解、融入残障人士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这就拉近了听障大学生和“中国故事”的距离,实现了“中国故事“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功能,当然,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访谈等等,才能形成真正“接地气”的中国故事。

第三,注重时效性的选材原则。这里“时效性”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选取的“中国故事”是当下的时事。听力和语言方面的缺陷无形之中限制了听障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加之与健听人的交流匮乏,导致他们对时事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有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听障大学生对疫情的关注程度低于健听大学生,[1]但这也恰恰说明,听障生更需要在思政课中了解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未来即将如何发展、我们该怎么做等,从而形成及时引导,引领听障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由此,在听障生思政课教学中要注重选取加工那些当下热点的中国故事。“时效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选取的”中国故事”并非是照搬那些广为人知、老生常谈、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而是要用创新手段改变传统故事枯燥乏味的课堂效果,一方面可以深挖传统故事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即它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选取新时代鲜活的中国故事,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二)注重呈现方式。“选好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而用何种呈现方式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述“中国故事”时的手语和体态,还要讲求叙事技巧,以及围绕听障大学生实际状况考虑的多种表达手段。

从讲述技巧来说,讲故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倾听者是否能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有所思考和感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讲述是否精彩与得当。听障生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故事情节,打手语速度、体态、表情都要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自然变化,处理好情绪的转换,与此同时,善用提问、投票、假定等方法将倾听者自然带入到故事中并交流互动,注意观察整个过程中倾听者的反应,全力实现师生在情感和观点认同上的共鸣,才是一次成功的“讲述”。另一方面,教师在把握故事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文案能让听障生听懂、听进,从而入脑入心,注意结合所教班级听障生的基础状况和接受能力,对所选的中国故事进行内容的提炼、转化和艺术加工,让故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这里可以融入教师的亲身经历或感受,形成更加情真意切的讲述风格,这样更容易产生带入感,使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让故事更具感染力。

从讲述手段来说,一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或VR技术、360度观景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呈现,发挥其图、文、声、像并茂和身临其境的优势,更加直观的表达“中国故事”中的某些叙事情节,这些视听手段的穿插运用,避免了单一手语讲述较枯燥的弊端,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和真实体验,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的同时,又可以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二是可以借助情境表演呈现,教师在课前将故事内容或内容主题发放给某一小组,由听障生编排并在课上亲自呈现,可以完全遵照故事内容,也可以由听障生以亲身经历或生活中目睹的事实为素材,创造、改编并表演同类主题故事,这样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发挥听障生的想象力,又能达到对故事内容及蕴含意义加深理解和认同的效果,从而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传递价值观念。精心选取内容,注意呈现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向听障大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即整个教学必须经历从感性的故事讲述转向理性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去引领听障大学生通过反思生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验收我们是否把“中国故事”真正讲好的关键一步,也是扣回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将叙述与反思建构有机统一起来。

一般来说,教师与听障生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是要贯穿整个讲述过程的,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互动双方很少出现绝对的叙事者或纯粹的倾听者,教师和学生双方处于叙事者和倾听者的双重角色以及角色互换之中,表现为既是叙事者又是倾听者。[2]但具体到细节,教师要根据所选故事的情节走向,通过设计将对话交流的重心偏重在某一阶段,具体说来,包括偏重于“讲述中的交流互动”和“讲述后交流互动”。

偏重于讲述中的交流互动,要注重设置情境体验,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在遇到转折的重大选择节点时让听障生置换为故事中的主角,通过设置选择题进行网络投票等方式来引发思考,从而将听障生带入到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路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过分析,给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完成后由教师继给出故事中主人的选择,让学生与之进行判断对比,二次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给与积极科学的引导帮助,输出正确的价值理念,最终实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偏重于讲述后的交流互动,要注意根据本班听障生听力、语言表达和基础知识掌握的层次差异等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安排一名听力、语言表达相对较好的同学,成为临时“助教”,这样便于快速建立起教师与各个小组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同时,由于不同听障生在入学前掌握的知识层次存在差异,在划分小组时,可以安排至少一名基础知识掌握相较好的同学,引领小组讨论能够更加深入。这样的讨论过程十分必要,可理解为听障生“接触理论”“分析理论”的过程,是培养听障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和形成思辨思维的重要过程,能够使听障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对“中国故事”中蕴含的理论价值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此外,经过小组成员共同分析和探讨后的总结发言,也是锻炼听障生对信息加工和信息表达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扣回课程目标,将叙事活动成功地进行了反思性建构。

三、“讲好中国故事”在听障大学生思政课中的保障条件

(一)打造残障大学生特色的“中国故事”资源库。打造适合听障生的巨大“中国故事”资源库,是在听障生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当前,在听障生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还缺乏大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在现在的优质资源上下功夫,当前国内中国故事资源呈现出向系统化资源发展的趋势,专题式、体验式、视听化的网站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为我们形成听障大学生思政课的中国故事教学资源收集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下急迫要做的是为那些缺乏手语解说或字幕的“中国故事”资源进行添加手语解说和字幕的工作,将那些好的“中国故事”的音频作品,改制成适合听障生的视频文件,以图像加手语的方式呈现。这些工作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好的中国故事的挑选,需要手语教师的翻译,以及视频制作的专业人员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是发动力量广泛征集故事,依据现实生活创新资源,尤其是要将那些关于残障人士积极传播正能量的中国故事改编成优质的中国故事,汇入到听障生思政课“中国故事”的资源库中,通过通过场景模拟、字幕、口型以及手语解说等方式传达教学内容。另外,在听障生的思政课堂上,可以由听障大学生独立表达他们身边真实发生的具有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将身边的典范化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更加贴近听障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也更具激励作用。

(二)提升听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思政课教师是听障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关键因素,讲故事的能力,手语表达的能力以及课堂驾驭能力都决定着能否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听障生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着力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讲故事的能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经过一番训练,除上文讲到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外,还要找到切合自身优势的讲述方法,这需要教师反复琢磨推敲,比如在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在对故事情节达到烂熟于心的基础上,方能找到故事中更符合自身气质的主角角色,从而进一步把握讲述方法,探究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如何在故事情节的重大转折点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二是手语表达能力。手语是听障生思政课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熟练掌握手语才能与听障生自如沟通,传递好中国故事蕴含的精神实质,但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缺乏一支思政课教学和手语教学“双精通”的教师队伍,听障生思政课教师多为健听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师兼任,通过短时手语培训上岗,大多数残障大学生思政课教师都存在着手语教学困难的情况,这需要听障生思政课教师通过参加培训,以生为师的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已的手语表达能力。

三是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要视具体听障生班级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安排。听障大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手语加唇语,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老师所在的位置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听障生,听障生思政课大多是小班授课,由此,可以以讲台为中心,将桌椅呈弧形摆放。在小组讨论时讲求安排技巧,每小组分派一名听力、语言能力相对较好的同学,一是能够带动整个小组讨论,二是能够快速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接手班级之前,就要做好本班听障生的学情调查。

猜你喜欢

政课手语思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