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地革命时期大冶兵暴的历史意义
2022-03-18于向向
刘 盛,于向向
(黄石市委党校,湖北 黄石 435002)
1929年12月,发生在湖北省大冶县的大冶兵暴是土地革命时期士兵运动(简称兵运)工作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兵运史上的一次壮举。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关头作出了一系列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战工作的决议和指示,强调要将“士兵运动与工农斗争配合适应的发展”。主要的做法就是通过派人打入国民党军内部,在国民党军中具有进步思想或是反抗情绪的下层官兵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发展中共党员,建立秘密党组织,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国民党官兵哗变或起义,达到瓦解敌军,壮大革命力量的目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兵运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冲破白色恐怖的重要工作,因此,兵运和农运、工运一样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兵运工作的主要任务就转变为争取国民党军队联合抗日,兵运工作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一、大冶兵暴的历史背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实现“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革命理想,当时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于1924年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逐渐形成,蒋介石篡夺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开始排挤共产党人,加紧了对共产党的限制。1927年4月12日,羽翼渐丰的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鼓动和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集团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大肆破坏党的组织,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共两党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表明,刚成立六年,相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将主要工作放在了发动和领导工农群众运动上,没有意识到军队和政权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坚持武装斗争,必须要组建党直接统率和指挥的人民军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派总方针。八七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首次提出了士兵运动工作的思想:“完全注重兵士的群众,而不是要注重那些反革命的将领,要在兵士及下级士官中实行广大的工作,使军队之中亦有反抗反革命的支柱。”[1]1927年8月29日的《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中提出军队与土匪是土地革命的副力,是支持工农暴动重要的辅助力量。1928年6月至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通过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明确提出:“破坏军阀的军队和在政治上夺取军阀的军队,使几百万的兵士群众,都参加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的阶级战线,这乃是中国共产党目前最严重的任务。”[2]中共六大发布的《中央通告第五十八号——兵运策略》,标志着中共土地革命时期兵运策略基本形成。[3]根据中共六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成立了专门从事兵运工作的组织机构,如兵士科(后改为破坏部)、白军破坏部和士兵委员会,领导兵运工作,发动兵士起义,破坏敌人军队,瓦解敌人武装,帮助工农群众暴动的目的和任务,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军事任务。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多次兵士起义,拉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成为这一时期党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做出的一项与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并重的战略决策。
2.大冶、阳新地区的特殊斗争形势
大冶县、阳新县所在的鄂东南地区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处于江西罗霄山脉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建立的大别山脉鄂豫皖苏区和以湖北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三大苏区之间,南边是长约160公里的幕阜山脉,绵延于湘鄂赣 3省边境,北边是长江天堑,横贯于此,东西有南浔、粤汉两条铁路,是国民党军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1927年7月,大冶县、阳新县的土豪劣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下,建立了“清乡团”“铲共团”等组织,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大冶、阳新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革命组织遭受到极大破坏,白色恐怖笼罩着大冶、阳新,革命陷入低潮。
为了在鄂东南这块战略要地开辟革命根据地,以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连接起来,实行工农武装割据,1929年6月,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湖南平江起义后成立的红五军在平江举行了会议,决定派红五军第五纵队开赴鄂东南,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红五军第五纵队在队司令员李灿、政治委员何长工的带领下向北挺进鄂东南。红五纵队在鄂赣边界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咸宁、瑞昌、武宁等地区活动,先后攻克了崇阳、通山、阳新、大畈、龙港、排市等县城和集镇。11月7日,红五纵队在大冶本土创建的工农革命武装红十二军和鄂东南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攻占了大冶县城。接着,红军又消灭了刘仁八、白沙铺、小箕铺、三溪口、韦源口等地的地方武装。
鄂东南的革命武装斗争形势热火朝天,令国民党当局感到十分震惊和恐慌,遂派独立十五旅二团赶赴大冶和阳新进剿红军,其一营进驻阳新县城,二营进驻大冶县城,三营进驻江北团风。独立十五旅前身隶属西北军,是一支地方军阀部队,并非蒋介石的嫡系。由于蒋介石推行“吞并异己”的政策,限制非嫡系部队的发展,因此,部队中一些军官和士兵对蒋介石排挤和歧视非嫡系部队的做法非常不满,反蒋、反黄埔系军官的情绪在官兵中迅速滋长。1929年,程子华趁军阀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南路军岳维峻部(独立十五旅前身)扩张之时,奉命打入敌军内部开展兵运工作,其后,共产党员白玉杰、刘和发、王愚等也顺利打入独立十五旅,他们充分利用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以及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厌战情绪,利用同乡故旧关系,采取结拜弟兄等方式,加强同各连长、排长们等中下层军官,以及广大士兵的关系,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宣传红军性质和建军宗旨,秘密争取团结官兵中的非党员分子发展成党员,建立党组织,积蓄力量,为兵暴作准备。
二、大冶兵暴的经过
1929年12月,中央军委周恩来同志作出正式决定,在独立十五旅发动兵变瓦解敌军,打破其进剿计划。接到湖北省委“设法消灭瓦解敌旅……”的指示后,大冶中心县委和红五纵队党委举行了扩大联席会议,决定程子华所在的十五旅二营于12月14日晚12时起义,与红五纵队、红十二军里应外合攻取大冶县。
1929年12月14日夜,天公作美,大雨瓢泼,一片漆黑。红五纵队4000余人悄悄渡过韦源湖,到达西岸汪仁、王叶、四棵一带。然后,分成两个支队。李灿、何长工带领第一支队埋伏在大冶县城郊山上担任主攻准备攻城。第二支队在大冶和石灰窑之间的牛角山一线埋伏打援。
晚上 11 时 30 分,程子华和五连、六连、七连连长宣布起义。在各连秘密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对国民党腐败不满的两百余名士兵集合起来,一致响应兵暴参加红军,起义战士佩戴红色袖章,公开举起红旗,高喊起义口号——“兵暴,当红军去!”,与拒绝起义的敌军交上了火,激战后,顺利撤到大冶县城郊的铜绿山上,准备与红五纵队里应外合攻取大冶城。
12 月 15 日凌晨,红五纵队和红十二军开始攻打大冶城,由于二营兵暴瓦解了敌军力量,敌营军心涣散,弃城而逃,红五纵队和红十二军迅速出击,将敌军全部消灭,攻占了大冶县城,俘获了伪县长。这次战斗,红军共俘敌 1000 余名,缴械 900 余支。大冶兵暴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鄂东南,15日,驻阳新敌十五旅二团一营,在营中共产党员白玉杰、刘和发等领导下举行了第二批兵暴,拉出了一营一、二连近百人投奔了红五纵队。12月底,敌军驻江北团凤的二团三营和直属旅部的重机枪连、迫击炮连、警卫连及旅部开往大冶。三营在共产党员王愚、邢长发等的领导下举行了第三批兵暴,拉走了三营九连八十余人,参加了红五纵队。至此,三次兵暴全部成功,但因为时间最早、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兵暴是在大冶策动的兵暴,所以被统称为“大冶兵暴”。独立十五旅见势不妙,只得逃回武汉,敌人进剿鄂东南苏区计划宣告失败。
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大小兵变数百次,各地发动的兵变由于敌强我弱及其他各种因素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大冶兵暴的胜利成为党领导兵运工作的为数不多的一个成功典范。由中央军委和周恩来领导的大冶兵暴,以最小的代价瓦解了敌军,壮大了自己,使敌十五旅进剿鄂东南苏区计划破产,因此,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
三、大冶兵暴的历史功绩
大冶兵暴是土地革命时期兵运工作的一次重要实践,瓦解了国民党独立十五旅进剿鄂东南苏区的计划,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促进了红五纵队的壮大发展,随后,大冶、阳新地区革命武装力量迅速发展,相继组建了红五军、红三军团,军威大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并迅速扩大。大冶兵暴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极大鼓舞了鄂东南人民的革命斗志,开创了鄂东南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专家共识推荐:膀胱穿孔预防措施包括:①防止膀胱过度充盈;②有序切除肿瘤,仔细止血,保持视野清晰;③切除侧壁肿瘤时,采取适当措施注意预防闭孔神经反射;④对于体积较大或有肌层侵犯可能的肿瘤可甚至考虑采用分期手术。
大革命的失败的教训表明,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救国纲领,仅仅依靠发动工农运动赤手空拳闹革命是不行的,幻想依托国民党的武装力量同样也是不行的,必须建立自己的强大革命武装力量,建立起人民政权。但在当时,国民党军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大大优于中国共产党直接统率和指挥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包围下,还面临着发展空间逼仄、革命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很难迅速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因此,要取得革命胜利,除了要充分发动工人农民参加革命,还必须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扩大革命力量,而国民党军队中的中下层官兵跟上层军官的政治出身不同,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下层贫苦农民,同样属于被压迫阶级,可以进行争取分化,从而转投到革命队伍中。
大冶兵暴正是发生在中国革命由低潮到复兴的转折时期,通过选派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开展兵运活动,引发国民党军队下层官兵的革命情绪,引导独立十五旅下层官兵发动兵变投诚到红军,既从内部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又争取了国民党军队中的广大士兵群众,壮大了工农红军队伍,为创建人民军队和巩固扩大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冶兵暴很好回答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要不要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有益尝试。事实证明,在敌强我弱的大背景下,采取有力的政治攻势,策动国民党军队下层官兵哗变或是进行起义,争取国民党军队官兵脱离旧式军队进入革命阵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以重新平衡敌我军事力量,扭转战争局势,保障土地革命的胜利,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是在当时时局下一条正确的、切实可行的革命道路。
2.积累了土地革命时期兵运工作经验
中共六大之后,针对当时时局,中央相继发出了《中央关于兵士运动计划》《兵运策略》《目前中国士兵状况与我党兵运的策略及工作路线》和《中央关于目前兵运工作的决议》等一系列指示,明确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兵运工作的方针。[4]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尝试领导了多次兵变和武装起义,但由于敌强我弱、缺乏斗争经验,大都失败了。而大冶兵暴的成功,为党开展兵运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兵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大冶兵暴是按照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兵运工作方针发动的,从选派共产党员程子华等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到策反敌军下层官兵,到决定组织发动兵变,以及兵变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中共中央、湖北省委、大冶中心县委根据当时形势直接领导进行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兵运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兵运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做好对敌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共产党员打入敌人内部后,采取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瓦解国民党军队,以各种手段分化争取国民党军队中的下层官兵,也是大冶兵暴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一方面,国民党军队中下层官兵多数来自农民阶级,多数人当兵是迫于生存的无奈之举,还有很多官兵远离家乡到鄂东南地区驻防,生活上困难痛苦较多,他们并非都赞成国民党当局的政策主张,因此,比较容易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下层官兵不仅地位低下,还经常受到长官的剥削与压迫,普遍仇恨军阀军官,在国民党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保障下层官兵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利用下层官兵的不满情绪,对他们进行灵活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扩大党的影响,采取结拜弟兄等方式团结他们,分化争取他们转投革命队伍也是切实可行的。
此后,大冶兵暴的兵运工作模式在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兵运工作中被广泛运用,如:1931年12月,江西省宁都举行的宁都起义,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全部参加了起义,使中共苏区的主力红军由3万余人猛增至约5万人,增强了红军战斗力,分化了国民党的营垒。1932年,陕西省的两当兵变,使国民党军队的二百多名官兵转变成工农红军,虽然起义在转移过程中,遭到当地土匪的堵截,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兵变失败,但还是成功分化了国民党统治力量,鼓舞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志。
3.促进了湘鄂赣地区武装斗争的开展
大冶兵暴胜利后,红五纵队在三溪口、刘仁八一带整编扩编。将兵暴部队3个连改编为第二支队,1个连改编为教导队,起义部队由进攻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白军变成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红军。由兵暴部队整编的红五纵队第二支队与红十二军合编为第三支队,红五纵队由挺进鄂东南的1个纵队、1000余人的规模扩大到6000多人。1930年6月10日,红五军在大冶殷祖马对圩村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将红五纵队扩建为红军第八军,军长何长工,至此,红五纵队发展为1个军、8000余人的规模。根据中共中央的扩红政策和第八军扩大红军运动,大冶、阳新许许多多获得土地、取得人身自由的工农群众、知识分子纷纷加入红军队伍,前后有近10000人。同年6月16日,在大冶刘仁八镇三房村,彭德怀主持召开了红五军、红八军军委扩大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整个红五军由原来1个军、平江起义时3000多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展成3个军、近2万人。1930年6月下旬,红三军团以破竹之势连续攻克了金牛、铁山、通山、崇阳等鄂东南重镇,7月2日,又攻克了岳阳,7月27日首次攻占了一个省会城市——湖南省长沙。1930年8月,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会师,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之一,曾称“中央红军”,为党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其他时期,都提供了有力的军事支撑。
4.巩固和扩大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
大冶兵暴的胜利,使蒋介石调派独立十五旅进剿鄂东南苏区的计划破产,鄂东南工农群众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苏维埃政权,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迅速扩大。到1929年冬,阳新县成立了金龙区、福寿区、大风区、龙燕区等五大区苏维埃政府。到1931年春,大冶建立了十二个区苏维埃政府。除此之外,鄂东南地区的咸宁、鄂城、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等县也全部或是部分建立了苏区,整个鄂东南苏区已扩大到周围五六百里的范围,人口有两三百万之多[5],鄂东南地区的土区革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至此,鄂东南苏区和湘东北的平江、浏阳等地,赣西的修水、铜鼓、万载等地连接成片,不仅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建立湘鄂赣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成功地将中央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西苏区和鄂豫皖苏区连接起来,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10多块大小不等的根据地,革命之火呈燎原之势。1930年12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混战结束后,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反革命“围剿”,其中,武汉行营的反动军队对鄂东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围剿”。1931年,鄂东南苏区接连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不仅保卫巩固了鄂东南苏区,而且有力支援了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5.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军领导骨干
兵运是一项十分艰险而复杂的工作。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统治下,派遣优秀共产党员以不同方式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利用各种关系、各种手段,从经济或是政治方面做下层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党员,建立秘密党组织,在时机成熟时,引导他们通过哗变或是起义,走上革命道路,其危险和难易程度可想而知。不仅需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还要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睿智的政治头脑。在开展兵运工作中,潜伏在敌军内部的程子华等共产党员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大冶兵暴造就了共产党人更加坚定的革命斗志和非凡的革命胆识,锤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党政军领导骨干。
程子华,1929年,奉命打入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大冶兵暴直接策划领导者,战功赫赫而又富有谋略。大冶兵暴后,先后任红军团长、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第四野战军13兵团司令,该兵团下辖38、39、40、42军等精锐部队,带队打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是四野四大兵团司令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何长工,1929年,任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委员,领导发动大冶兵暴。1930年任红八军军长,1932年1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委员。在红军时期创办过第一所工农红军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是我党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柯庆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石家庄市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余立金,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肖应棠,历任军长、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赵品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还有一批领导和参与了大冶兵暴的优秀党员干部,如邓乾元、徐策、刘振山、侯中英等,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6.为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不仅要实现自身的团结统一,还要团结广大的同盟者。恩格斯也指出:“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6]大冶兵暴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国民党当局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屠杀和迫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来壮大革命力量。不仅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民党军队中出身贫穷的下层官兵也是中国革命可依赖的重要力量。大冶兵暴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形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针,派出优秀共产党员程子华、白玉杰、王愚等,深入到国民党军队内部开展兵运工作,积极争取一些反抗压迫、追求上进的士兵反抗军阀统治,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壮大了工农红军队伍。大冶兵暴取得伟大胜利,一方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科学指导;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也为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使得统一战线成为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