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下有乾坤 花鸟也关情
——兼论易图境国画的和平观

2022-03-18谭伟平刘克兵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花鸟花鸟画国画

谭伟平, 李 丽, 刘克兵

(怀化学院1.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年逾百岁的易图境先生从事花鸟画创作近80年,他的许多国画作品成为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的收藏品,并多次入选全国美术绘画大展,或被选送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出。据不完全统计,他已出版的美术著作有《当代中国花鸟画坛10 名家易图境作品》 《当代美术史中国画卷》 《中国当代传世名画全集花鸟卷》 《中国当代美术名家》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等十多部,可谓画作超身,誉满天下。他的写意花鸟画笔墨厚实、质朴生动,生活感强、情趣盎然,方寸之间,凸显生活真谛;草木之中,展露艺术之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对易老的这种可贵探索,当代名家黄永玉、汤文选、李世南、陈白一、钟增亚等诸先生都曾给予高度评价。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在不断地彰显和扩大。综观易老的国画创作,除了他苍老雄拔、灿烂绚丽的国画风格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喜爱与赞叹外,他对生活及艺术独特的领悟与表现,也征服了广大受众。易老的国画作品蕴含了他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和平理念和价值。

一、美的生活与美的艺术

人生何处不雨荷,一抹阳光十万红。生活忌平淡,艺术忌重复,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艺术创作的灵感,守正创新,创作出不同他人的艺术作品,是易图境先生毕生的思考与实践。易老早年就读于华中艺专和武昌艺专,毕业后,长期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淡泊自守、勤奋耕耘。他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争时代,也曾在“文革”中被放逐回老家农村生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没能磨去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他自己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老家湘西农村生活时,放牛让他走遍了方圆上百里的山山岭岭,熟悉了那里的花鸟草木;饥饿让他在捕食青蛙的同时,也找到了描绘青蛙形态肌理的方式方法。几十年以后,他创作的大型花鸟画《戟荷图》,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尺寸最大的花鸟画,光内控就有8 米高,7 米宽,共56 平方米。易老在此画的题跋中写道:“己丑年五月八日,为易图境美术馆落成,余欣然奋笔成此大构”。在易老看来,这是他倾其心力创作的巨幅花鸟大作,不只是篇幅大,还表现在处理结构与物象、取义与意境、色彩与风格等方面。《戟荷图》是易老花鸟画当之无愧的代表作,理所当然成为怀化学院“易图境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此画既注意了物象的纯朴真实——如蛙的肌理纹路,又渲染了意象的蕴含——如荷枝与荷叶、荷花与青蛙的构思布局和视觉冲击力。花鸟画与山水画不同,很难在气势上镇服欣赏者,但易老这幅画,最震撼人的就是在构图与气势上集中体现了易老花鸟画将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眼力、胆识、技艺与风范,既营造了一派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观,又蕴含了表现生命力之和美的艺术想象力。易老以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独特体验感受,勾勒创作出了无处不在的大自然的生活之美,可以随时孕育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美,昭示了生活美如何为艺术美提供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逐渐渗透到艺术之中,生活美学与艺术美学这一对哲学命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在繁忙劳碌的工作之余,去感受、捕捉和体验生活细节的美,去转化、联想和欣赏艺术创作的美,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与向往。这也是易图境先生的花鸟画具有市场效益的前提与条件。但如何欣赏、品鉴和评价其人其画,是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准、辨别力和鉴赏力的。如易老这样百岁高寿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还保持着非常强劲的旺盛生命力!他用自己的创作实例,佐证了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的判断:“谁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正因为如此,有人称赞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坛最有广度、最有深度的开拓型表现主义的大师”[1]。

二、和中生美,平中发力

夏秋荷塘生春色,万紫千红总宜人。纵观易图境先生的花鸟画创作,让人感觉到春风拂面、生机盎然,于和谐中生出美感,于平凡中唤醒活力。

在创作的形式与方式上,易老似乎与凡·高相同,都是将生命倾注在画里,但在情感的指向性和价值表达的取舍方面是不一样的。例如,用同样写意的手法画向日葵,在凡·高的画里,我们感觉出来的是他的悲观压抑和一个扭曲变形的形象,而在易老的画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和平、和谐与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精神。他的花鸟画,不管画的是草木还是动物,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体现着对平安恬静生活的享受,对大自然物体和谐相处的向往,从中透露出作者和中生美、平中见奇的艺术创造,这也是易老国画艺术创作最能感染受众之处。

如他的《金葵迎日》,金黄色的向日葵迎着旭日舒展开来,就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小鸟欢快地穿梭在向日葵花的四周,比邻的南瓜藤架上挂着一串硕大的南瓜;一群可爱的毛茸茸小鸡正在无忧无虑地嬉耍觅食着……在十分平凡习以为常的田园风光中,呈现出一派祥和秀丽的景色与和美幸福的感受,同时又在无言地传递着作者对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群鸡图》中,一群鸡冠红艳、排列齐整的硕鸡,在丽日招展的向日葵下昂首向上,仿佛在聆听或者是憧憬什么?在这些画面里,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经风沐雨之后,对平静安宁美好生活的期盼,虽然所描绘的物象都很平凡,我们却从平凡的物象里,读出了对和平和谐和美生活的一往情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无限憧憬与礼赞。

综观易老的国画创作,对和平和谐理想生活的追求贯穿始终。他通过画来传达自己所推崇的和平观念,并通过蕴含在作品中平静如常的气韵来感动受众。所以,尽管他笔下的描摹对象都是常见的花鸟树木、飞鸟走禽等,但无不散发出恬静宜人的生活美与艺术美,一如孙克先生所说:“他的画已不限于一般造型美感概念上的追求,而是求得表达人生的感悟和此时此刻情绪的宣泄,或欢快、或宁静、或激奋,尽化在笔墨中。”[2]如他的《荷塘寻梦》(80岁创作)、《荷魂》(86 岁创作),群鸭在密集的荷塘里自由地嬉闹,表现得如此怡然自得,如果没有和平的环境,是不可想象的;《共处》(86 岁创作) 则是一群小鸟在芭蕉林中喧闹,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无不令人心向往之。即使是他近年创作的山水画,也一如既往继承了这一美学追求,如他在《山花烂漫》(93 岁创作) 中,画面上直扑眼帘的是色泽艳丽的山花:红的灿烂,黄的迷人……,易老善于运用浓墨重彩的色调,来突出渲染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其和中生美、平中发力的特点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特点的形成,是与易老处理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三、山水共情,花鸟生辉

笔绘花鸟气蕴藏,境由心造别样红。纵观易老的创作,不管是花鸟画还是90 岁以后所创作的山水画,其构思和色彩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通过自己内心的独特体会和感悟,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有机衔接起来,人们眼中平常的山水田林路、荷花芭蕉南瓜青蛙小鸟鸡鸭鹅等,通过他的创作,都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如《鸟的天堂》(86 岁创作),欢唱的鸟儿站满了两棵芭蕉树,仿佛是鸟的集会,千喧万嚣,虽然形态各异,但给人的感觉是喜从天降,其乐融融。作者将和谐欢快的主观感受融进到鸟归树巢的客观景物之中,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抒发情感方式,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艺术情境来。

同理,在易老的山水画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映生辉的现象,如他的《雪峰菜花处处香》(94 岁创作),将写意花鸟的特长用到了山水画中,随意挥洒几笔橘黄,辅之以几笔简易的山村农舍,就将雪峰山春之美景烘托而出。田野里油菜花开得正盛,让受众仿佛闻到了油菜花的清香,置身其中陶醉而不愿归。

而在《这就是我的家》《故乡小溪我最爱》等山水画中,作者移步换景,表达了对家乡对故土的无限深情,艺术地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所以,有人说,“易图境就是这个时代花鸟画艺术境界之集大成者。……观细节,看笔墨,可看出画家艺术手法之多变,枯与润、枯与荣,传达着一种自然生态。画家采用了传统国画的笔墨,层次分明,既有线条和点染之美,又有水彩的肌理和质感、光彩之美。乃物我两忘,天、地、人和谐共生方为艺术之真谛,生态之奥妙。”[3]作者用景物牵引替代了自己的情感,用艺术作品形象地解读了“看得见水,望得了山”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些作品,不只是表现了绘画手法的创新,在表现内容上,更有其特殊的价值。“凡·高用浓烈的色块和粗糙的线条表现出生命激情的燃烧,如金黄焦灼的向日葵和麦田,蓝得深不可测的天空,扭曲变形的线条所表达出来的含意,无不透出凡·高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压抑着的情绪。而在易老笔下,柔和淡黄的向日葵和油菜花,清蓝湛亮的雪峰群山,欢快跳跃的小溪流,顺畅的线条,烘托出来的是易老内心的恬静、平和、欢愉和对生命的礼赞,在画中氤氲出的是正气、瑞气、祥气、福气、静气和大气,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一位历经风霜雪雨的老人,却有着常人难及的高尚情操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们最值得炫耀的宝贵精神财富”[4]。这也是艺术最有教育价值的核心内容,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软实力。

易老的国画,尤其是他的花鸟画,在某种程度上打通了艺术的蕴含与大众的期盼,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山区景象和平凡无奇的田园生活,在他的笔下,也显得那么富有生机活力。他善于利用通感与移情,有时将熟悉的生活陌生化,有时又将陌生的生活熟悉化,如《盛世荷韵》,画面枝干挺拔、荷花开得正艳的荷塘,是大家都熟悉的场景,但他又用几笔鹅黄,使满塘荷花增添了陌生感,却又契合了作者出新出彩的心理特征;另外,涂满红色的荷塘(《红色的荷池》),艳红耀眼的鸭嬉图(《秋塘恋》),红霞满天的芭蕉林(《无题》),都是熟悉的陌生化,打破人们观赏作品时只衡量“像还是不像”的简单评价。这些一反常规的用意,产生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就不仅仅只是形式的创新与探索,更是在绘画观念与绘画思想实践上的更新与超越。

如前所述,易老是用创作的实践来验证卡夫卡所说的“谁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的观点。他在2007年一幅无题画中写道:“作画无定法,应从有法到无法。又说作画必先熟,而后生,生了又熟,方能随心所欲”。在另一幅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无题画上作跋:“在高山上,满山遍野的小竹林,有小小的溪流,我总喜欢坐在石头上,听那风吹竹叶簌籁作响,一阵阵清凉随风而来,使你心旷神怡”。读这些文字,不能简单地认为在这里叙述的只是作画技艺的感受,而是情感世界中蕴含的价值表现的一种折射,是登高望远的哲理悟道。故谓之“笔下有乾坤,花鸟也关情”。

四、走向大众的艺术品

旧时王侯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生活、表现自然、热爱和平,超越自我,成为易老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追求。而淳朴的生活情趣、探索的艺术精神、和美的画面氛围、平静的情绪表达,使易老的花鸟画倍受大众的欢迎与收藏,在书画市场上一路走高。

在花鸟画的创作上,易老将传统与创新结合为一,生活与艺术和谐统一,探索了一条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审美思维与欣赏习惯不同的路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花鸟画创作走向大众的路径,实现了大写意花鸟画走向市场、走向大众的目的,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结合与两统一。回溯这一成功,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易老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上进行的大胆探索,引起了人们精神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才有了市场的认同与推高。不少人觉得:易老画中的物象,虽然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花鸟山水,并不觉得新奇,但在欣赏的过程中,时常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透过画面,在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协奏曲中,仿佛看到了鲜活的自然场景,听到了生命的律动,悟到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与价值。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艺术感受,才使易老的画既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又为大众普遍认同。1999年4月2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了“易图境画展研讨会”,与会的如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勃舒认为:“他是一个超越”;美术史评论家薛永年觉得:“易老先生的大写意著作花鸟画无论在意境与境界上,还是在语言与技巧上都有所突破,都形成了自己非常强烈的面貌,……我们说他的画‘苍如古铁,灿若明霞’,这点非常难得”;著名美术评论家王宏建认为:“易老作画,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达到了一种在艺术上非常自由的境界”[5]。应该说,雅俗共赏,才是艺术通向市场的黄金规律。

综上所述,易老的创作,既表现了他在艺术探索上的可贵品质,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风貌。从易老的创作中,我们感悟到:艺术的发现和创作,是完全可以延长人的生命长度、宽度和高度,从某个角度而言,这就是艺术教育相对于其他方式所发挥的难以替代的作用,也是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所倡导的。

猜你喜欢

花鸟花鸟画国画
红胸啄花鸟
写意花鸟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花鸟卷
国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