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历制国际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与策略
——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例

2022-03-18何艳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跨文化专业

■何艳铭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本文中的国际生,主要是指在中国高职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学历制留学生,他们在中国接受三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后成绩合格即可获得高等职业院校大专文凭。目前中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历制国际生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们入学时的文化水平是高中或具有高中同等学力;第二,他们绝大部分来自不发达国家;第三,他们年龄跨度较大,从20岁到40多岁不等。本文主要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以下简称酒管专业)为例探讨国际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与策略。

一、国际生跨文化能力现状

(一)国际生跨文化能力急需提高

高职院校招收的国际生多来自不发达国家,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力,年龄跨度比较大。他们所学专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中国是他们第一次迈出国门学习和生活的国家,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多来自于媒体和道听途说,其中有偏见也有过誉。一项针对国际生的调查[1]结果显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虽然能够意识到自身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但他们对自身文化也缺乏必要的认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容易将一些文化和社会现象归结于认知范围内,而不是拓展自己的认知。适应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评价自己完全不具备和不具备参加社交的能力,与中国人跨文化的沟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由此可见他们明显欠缺接受中国文化和适应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能力。

(二)国际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单一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大模块,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拓展类课程。通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化课程、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大学生心理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涉及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拓展类一般为选修课程,既有语言文化类课程,又有专业技能课程。以酒管专业为例,按照学时占比,通识基础类课程占比为24%,专业类课程占比为66%,拓展类课程占比为10%。

语言和文化课程属于通识基础类,占总学时比例比较低。在教授国际生的教师群体中,大家公认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语言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任务,毕竟,跨文化能力涉及到文化,语言承载着文化,跨文化能力也只能在语言和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专业课程与跨文化能力无关,由此造成跨文化能力路径单一。

二、文化、跨文化和专业课程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国际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提出国际生“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生的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指出来华国际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这一指导性意见虽然并非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但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从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四个方面界定了国际生的跨文化能力,要意识到与自己文化的不同,学会和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知识,认可并接受不同的文化,具备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一)隐性的文化渗透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跨文化交际学之父霍尔(Hall)曾在《隐藏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指出,“文化是那些深刻的、普遍的、无法说明的经历,这些经历为属于一定文化的成员所共享,虽然他们在沟通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历的存在,但在判断其他所有事物时却都以这些经历所形成的背景为基础”[2]。同一族群共享同一文化,人们也许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文化,然而一旦脱离这种文化,遭遇到与自身文化不同的行为,人们便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这种隐性的文化是复杂的、抽象的、无所不在的,渗透于人们生活和思维的各个领域,跨文化学习就是要将这一隐性的文化挖掘出来,不仅了解其表象,更要认识到表象植根的文化土壤。

(二)跨文化能力与三分说

“跨文化”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最早与外语的习得有关,后来逐渐扩展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理解、接收和对话[3]。如果将“文化”界定为人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那么,“跨文化”就是以理解和领悟为基础,对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方式和不同行为方式间的跨越穿梭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与把握。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明确指出跨文化教育要培养学习者为将来全面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文化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以促进不同个体、族群、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群体及各国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团结。

根据《跨文化教育指南》界定的跨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结合跨文化能力三分说,即跨文化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对于跨文化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对目的国文化的认知,包括文化差异、文化共性的认识。这就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目的国独特的文化,进而反观自己的文化,认识到差异和共性。情感能力即态度,包括同理心、尊重和忍耐。只有在学习了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不同社会文化是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所有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都对人类发明有着独特的贡献,因而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采取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和忍耐的态度,不轻易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对其他文化做出判断,避免误解和冲突。行为能力即灵活应对不同环境、果断修正自己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能力。认知、情感方面的提高和改进能够促进行为能力的改善。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呈动态递进循环的关系。

(三)专业课程包含社会-文化因素

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普遍较多,涉及各行各业。各行各业均有各自领域内价值观、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酒管专业为例,专业核心课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跨文化背景中,不同的文化显然影响着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风格,因此,课程内容必须呈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理念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根源。因此,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语言和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主题、情景都适宜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跨文化能力路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三个领域界定培养标准:知识、素质和技能。这与跨文化能力三分说并行不悖。教师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将跨文化能力中的三分说融入到每门课程目标中去,将认知能力、情感培养和行为能力分别融入到相应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培养中去,并重新组织内容。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为例,三大模块课程,每一模块的课程都可以融入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犹如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一样,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渗透到每一课程的日常教学中。

(一)通过通识类课程培养跨文化能力

通识类课程包括语言、文化和社会、入学教育、心理、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其中语言文化类课时占通识类课程总课时的75%。语言与文化课程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最好载体,当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终极目标。教材和教法也在做相应的改革,外语教材开始增加了文化和社会知识。教师也意识到了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和社会知识,然而,仅仅学习目的语文化和社会还不够,教师要从比较的角度帮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发现异同,增加学生对自身文化和社会、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认知,意识到双方的异同,从情感的角度接受和尊重与自己不一样的文化。

其他通识类课程,如入学教育、体育和心理学,一旦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其中一个目标,那么在选择内容方面就游刃有余了。以入学教育为例,入学教育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生入学之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如果教师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认知自己国家的学校制度和课程,通过比较,就不难让学生理解差异。

(二)通过专业类课程培养跨文化能力

如果将跨文化能力应用到不同的职业方面,以酒管专业为例,跨文化能力就是要理解和领悟酒店服务与管理领域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这些差异。因此,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主题、情景都适宜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65%,多涉及服务与管理理念与实践。当前服务与管理理念多以西方管理为主导。但如果将中国文化里的服务与管理理念与实践也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同时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服务和管理理念,意识到这种差异,进而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在工作中找到处理问题的突破口。例如:碧水湾温泉度假村用“顾客是亲人”取代了“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毕竟中国文化与社会中,上帝和亲人比较,员工更能找到服务亲人的感觉。那么,如何在课程里渗透中国文化里的服务和管理内涵呢?可以组织学生调研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品牌的酒店,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引领下两种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增加这样的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对服务和管理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差异表象下的原因,进而调整自己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

(三)通过拓展类课程培养跨文化能力

以酒管专业为例,拓展类课程课时占总学时的10%,拓展类课程主要有校级公选课程和院级选修课程,主要是根据专业需求和就业需求,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比较广,包括文化、社会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如茶艺、商务汉语听说、电子商务等。以茶艺为例,课程目标一旦增加跨文化能力,那么在内容选择方面就必须以全球为背景,不仅要学习中国茶艺和茶文化,还要增加他国茶文化内容,突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四、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人文、社科和科技的所有领域都将更加跨文化。培养跨文化能力犹如文化素质教育进入每门课程的课堂一样,需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将跨文化能力目标融入课程总目标。

(一)教师要具有培养跨文化能力的意识

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师,还是通识类课程教师,都要清醒地意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他国学生的融入,是一个资源,不是一个包袱,传道受业解惑也不是同化的过程,和而不同是保证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原则。正如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基础就是要就有文化差异这种意识一样,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认识差异的意识。只有承认有差异,才会有动机去了解,进而理解和包容差异。一些教师在处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时,还是要首先意识到差异,然后才能理解不同。例如,一位专业课教师课堂上呈现了一份中国地图。有学生问,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吗?这位老师听后,非常气愤,义正言辞反驳他们,课堂气氛立即紧张起来。课后,这位教师仍愤愤难平。其实,这种对立的场面很难解决问题。如果这位老师仔细询问学生这样认知的原因,就会理解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所接触的媒体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了解原委之后,再从历史发展角度向学生解释中国人持有这一观点的原因。这样,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和包容,进而尊重中国人这种民族情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不再从单一视角解读相关报道。

(二)学习内容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论是通识、专业课程还是拓展课程,都可以从跨文化角度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前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现实社会脱节,不能满足学生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需要。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环境下催生了新的文化意识,持有这样的观点可以理解。文化也需与时俱进,舍弃糟粕,取其精华,党中央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它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各行各业各领域,高职院校国际生所学专业涉及各行各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传播突破口,可以帮助教师精确地定位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跨文化视角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阐释中国的价值观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体现,使学生了解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预判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熟悉中国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原则和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加强他们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认可和理解,更能提高他们的认同感,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课程和职业技能证书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将课程放在国际化视域下去审视,避免用单一视角制定培养目标[4]。《方案》明确提出要培养具备适应全球化工作的职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的人才,该人才能够在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把专业领域内容放在国际视野里,既要学习中国知识、中国经验,又要加强与国际标准与最新科技前沿技术的对接融合,使专业课程的讲授内容与时代接轨。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行业及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可以借鉴国际认可度比较高的证书,开发出国际化的职业技能证书,以评茶员技能证书为例,评定标准规范了中国六大茶类的评鉴标准,然而当前国内传统茶叶生产、营销模式和茶艺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单纯地学习六大茶类及评级标准,学生毕业回国之后毫无用武之地。如果开拓视野,将课程放置到国际视域内,融入国际茶业的发展、茶产品的开发及评价标准,开发出既能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又能无缝接轨国际市场的评茶技能证书,那么这样的证书无疑更能得到国际生的认可,他们一般情况下会回国就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更具备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跨文化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